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麦子导读:

基本上每次看攻略的旅行,都会玩得很累。太想得到和别人一样的体验,期待太高往往会失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启程时别过高期待,结束时也别过多抱怨。

享受真实,便已是最好的人生。

文 | 小灯泡儿

来源 | 大樱桃与小灯泡(iamcherry2016)

Part

1

旅行就像谈一场恋爱。

出门前悸动,到达时嫌弃,离开后怅惘。很多路都是偶然的,好像上帝一失误,便撒下莫名的交集。

吃过太多这样的亏:

  • 说是文物古迹,跟着导航走了千八百步,却见劣质童话里的塑料城堡,逢人就宰客的黑导;


  • 说是热门美食,跑遍半座城市街头巷尾去找,却被服务员当成小透明,招手半天都没人搭理。

挨过了这些,好歹开饭了。看着店主不耐烦的眼神,黑乎乎的灶台,以及被风一刮就走的顶棚,吃到嘴里全成了徒有虚名。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听网上说得有模有样,怎么感觉也不过如此?怎么去了不是那个味儿?

每次我都不敢承认,跟风的人满足感更低。

攻略看多了,难免照葫芦画瓢,总觉得这里必须要去,那里非得要看 ——

杂念太多,行程太满,快进别人的道,却怠慢自己的路。

Part

2

想起前阵子,网上流传一组照片:

在拉萨,藏民们正在原地叩头长拜。身边却是些长枪短炮的人,扛着相机疯狂连拍。

老人掩住面孔,孩子吓到大哭,孕妇们一再退避,依然停不了咔嚓声。

事后跟朋友聊起,他说,拍和被拍的,都难堪。

一年就请一次年假,买了天价机票,拖着沉重行李,总算逮到几个藏民,哪能轻易放过?不拍两张贴脸特写,怎能证明到此一游?

因为跟风,因为功利,心态不再纯粹。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就像所谓的权威指南、达人攻略,规定我们吃什么、玩什么,甚至将要看到些什么。此类旅程少了趣味,多了框束,沦为不断模仿与重复。

生活也如此。太多的选择迷乱了双眼,太快的抽身蒙蔽了感知。人们难免不自觉盲从,带上 “伪热爱”、“伪精致”的面具。

  • 明明满心嫌弃的电影,室友说喜欢,只好嗯嗯点头夸好看;


  • 明明无力吐槽的游戏,同事都在谈,只好为了谈资勉强下载。

到后来,兴趣成了摆拍,日子成了摆设。真正心念的,是一种虚弱到透明的存在。

越是煞有其事,越是不知何往。

Part

3

小说《肉体的恶魔》里,法国作家雷蒙•拉迪盖曾虚构过一只猫 ——

它苦守在玻璃箱外,眼看着垂涎美味发出召唤,却怎么尝不到。

“只有打破箱子,你才能叼走乳酪。”

若说玻璃箱,是理想和现实间的那层膜;那我们,也曾像这只焦虑的猫:

讨厌独立思考,总想知识能喂到嘴边;

热衷跟风、着迷干货、生怕错过上一秒的朋友圈;

熟知近期的热点和八卦,却不敢直视自己的优缺点……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于是心理大V替你不甘,“一个人废掉的三种表现”;

情感博主教你腻歪,“给女孩的七条恋爱规则”;

鸡汤女王替你释怀,“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这些经验看似正确,无须再辩,可都不是自己的。

回头看,你记得熬夜剪了一晚上的片子,记得躲在房中不出门的温书假,记得每一个失意的,失恋的,失而复得的日子。

却记不住隔壁老舅的劝诫,名师大家的讲座,和单词列表的a到z。

退万步说,今生是第一次,也仅此一次。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以经验为生,靠攻略过活,是不错,轻便省事。但亲自体验的快感,从来无法用厚薄来衡量。

Part

4

慢慢地,我也尝试着,做个不着调的旅人。

相对刻意寻访,更喜欢随走随停。

起初迷路在垦丁的日光海滩,后来迷路在暹粒的街角老宅,再后来迷路在东京的霓虹夜色。

每次站在异乡的街头,纠结着不知道该往左还是往右,内心越发自在。

迂迂回回蜿蜿蜒蜒走走停停。作为一名游客,热闹不是不可以躲避的。只要拐个弯就好了。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一旦记忆的闸门开启,竟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奇遇:

那辆不锁门的火车,风灌满了整节车厢;

那夜凌晨三点的暴走,在喷水池边洗脚拂尘;

那年山涧雾气和百户炊烟,躲在四合院外酣睡的狸花猫。

似乎计划内的必然寡淡,计划外的总有妙赞。

终于,不想拘泥对完美的定义,不再追求虚妄的形式;终于,开始着迷于未知,开始不随人群赶下一班车。

随心走吧。启程时别过高期待,结束时也别过多抱怨。

拥抱真实本身,和你的独家人生。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 END —

抱歉,我不想过所谓的 “二手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