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深情——寫在閩寧協作山海牽手二十二年之際

22年,一個孩童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感知世間冷暖;22年,一棵樹木從芊芊幼苗到亭亭如蓋,記取光陰故事。

22年,是福建與寧夏牽手協作、共赴小康的時間裡程。從一點一滴到涓涓細流,從滴水穿石到海納百川,福建和寧夏的故事,深深紮根在六盤山下的溝溝岔岔、角角落落,印刻在寧夏人民心裡。

22年,閩寧雙方建立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扶貧協作機制,一年一度的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從未間斷,一批又一批援寧幹部真心奉獻,數以萬計的閩商在寧創新創業,數萬名寧夏貧困群眾在福建穩定就業,那些人和事組成歷史中的一個個章節,幻化在時光的長河裡,共同繪就閩寧協作的鴻篇鉅著。

(一)

曾經,福建很遠。3000公里的距離隔著山與海。

如今,福建很近。遍佈寧夏的160個閩寧示範村鎮都有著似曾相識的名字:閩寧鎮、石獅鎮、南安村、惠安村、泉港村……

曾經,福建很遠。兩地間只有火車和汽車,從固原走一趟福建“要坐三天的長途汽車,人都熬展了。”從福建寄回老家的匯款單,要“走”半個多月才能輾轉遞到年邁雙親的手中。

如今,福建很近。2017年10月30日,廈門航空開通福州至固原航線,結束了寧夏固原市與福建省沒有直航航班的歷史。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人穿梭在兩地,為兩地的溝通合作搭建起一座看不見的橋。

那麼遠,又這麼近。兩地人民的心早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在寧夏人民的心裡,福建是血肉相連的好兄弟。

閩寧協作22年來,特別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召開兩年來,福建、寧夏兩省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攜手共赴全面小康。

“閩寧一家親”,在全心全意幫扶寧夏的路途中,福建的腳步從未停歇。針對貧困地區飲水難,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飲水等基礎設施;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集中建設了一批生態移民示範村,改變了群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針對社會事業設施落後,建設了一批婦幼保健院、衛生院、學校和科技文化中心。通過產業鏈條的縱向、橫向延伸,產業的觸角逐漸滲透到寧夏貧困鄉村,與土地和勞動力等要要素相銜接,一個個產業集群正幫助西海固地區改變著生產結構。

2017年閩寧兩省區簽訂合作協議44個,當年計劃投資171.1億元,實際到位60.7億元,從機械製造到電子信息,從傳統紡織到風力發電,從食用菌到葡萄酒……一大批特色產業有效帶動了西海固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懷揣就業夢,海原姑娘馬瑞霞在家門口的紡織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每個月工資超過2000元,廠裡首批就業的400名工人中30%是跟她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探索致富路,概算投資20億元的同心縣葡萄酒特色小鎮破土動工,目前已完成投資2億元,將為當地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

發展特色養殖,紅寺堡區引進德化黑兔黑雞項目,計劃兩年內帶動5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養殖業,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引進“雲平臺”,正在彭陽縣建設的閩寧雲信息扶貧產業園項目,規劃建設大數據災備、網絡安全、線上產業孵化、閩寧雲商、政務雲和線下信息產業園等,將吸引9家企業落戶當地。

在引進來的同時,寧夏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廈門、福州、莆田等地建成了一批集產品展示展銷、文化交流、旅遊推廣、品牌推介為一體的寧夏優勢特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寧夏青龍管業落戶福建,寧夏哈納斯集團擬在莆田建設600萬噸LNG接收站項目,概算投資110億元,已列入《國家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福建省“十三五”規劃》和《福建省能源專項“十三五”規劃》。

(二)

6月10日,海原縣閩寧紡織工業園裡一派繁忙。

製衣車間裡,福建企業家王劍輝和他的母親、姐姐埋首在衣服與布料之間,跟工人們一起揮汗勞作。來寧夏八個月,一家人還沒有適應這裡乾燥的氣候。

福建企業家把車間建在村裡,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利用貧困村閒置房屋設立來料加工基地,讓貧困勞動力既不耽誤農業生產和照顧家庭,又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脫貧。

福建省先後投入1600餘萬元建設了18個扶貧車間,帶動近千戶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5萬元。在隆德縣,5個村級扶貧車間共帶動3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在鹽池縣,3個手工刺繡坊扶貧車間解決了112名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在紅寺堡區,3個服裝加工村級扶貧車間既培育了村集體經濟,又帶動了340名貧困戶加快脫貧步伐;在同心縣,2個閩寧協作永春扶貧車間,吸引120餘名工人進廠務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無論近在家門,還是遠在福建,閩籍企業都熱情接納寧夏員工,幫助他們進行勞動技能培訓,補貼困難職工。目前,在寧閩籍企業為寧夏員工提供就業崗位近10萬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近2萬名。長期穩定在福建就業的寧夏籍人員達4.5萬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福建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要完善結對、深化幫扶”的要求,向上提升、向下延伸,橫向擴展、縱向延伸,攜手創新模式,釋放幫扶寧夏脫貧富民新動能。

目前,寧夏與福建39對鄉鎮、37對行政村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係。包括醫療、教育、旅遊等部門在內的38對單位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紅寺堡區5個鄉鎮與德化縣5個鄉鎮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係,實現了鄉鎮結對幫扶全覆蓋;閩寧鎮6個行政村與漳州市臺商投資區角美鎮6個經濟強村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係,實現了行政村結對幫扶的全覆蓋。

福建9個經濟強縣(區)與寧夏9個重點貧困縣(區)建立了“攜手奔小康”關係,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計劃2年投入幫扶資金1.2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34項。《“十三五”閩寧扶貧協作規劃》確定,“十三五”期間兩省區共建100個閩寧示範村,2017年已有42個閩寧示範村破土動工。

(三)

你可曾聽見花開的聲音,可曾看見如蛇山路上的深深足跡?

那些山路上走過的人,有援寧幹部、支寧教師、醫療隊員,一雙雙足跡,一次次付出與辛勞的背後,總有說不完、數不清的動人故事。

2018年2月12日,在成都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福建援寧幹部樊學雙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掛職幹部的唯一代表,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援寧工作開展情況。閩寧協作成效再次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並指示“繼續做好、再接再厲、久久為功”。

從2016年11月開始,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21名隊員赴寧夏開展為期兩年的掛職幫扶工作。

大家克服高原反應、氣候乾冷、語言不通、飲食不適等困難,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倡導的“滴水穿石”“馬上就辦”的作風,懷揣“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撲下身子投入到閩寧扶貧協作第一線。

2016年11月,福州市馬尾區政法委副書記李仲福掛職擔任原州區委常委、副區長。臨行前,考慮到一走就是兩年時間,家裡暫時顧不上,李仲福徵求妻子陳瑩的意見,陳瑩理解丈夫的選擇:“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

2017年9月,李仲福援寧的第二年,妻子陳瑩作為福建省選派的赴寧夏支教的30名教師之一也來到了固原,一同前來的還有他們年僅11歲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李仲福和陳瑩暫時把家“搬”到了西海固,全身心地投入到援寧工作中。

山河壯闊,福建人在寧夏耕耘著,也收穫著。他們奔忙在項目和工地、和貧困戶結對子、與學生打成一片、視病人如親人……當看到滾燙的淚水滑落,當聽到發自肺腑的感謝,那一時刻,所有的付出與辛勞都昇華為一種更強烈的力量。

距離掛職結束還有不足半年時間,想到即將離開生活近兩年的寧夏,掛職幹部們心中有太多的不捨。“山區的每個鄉鎮、多個村莊都有我的腳印,真希望時間能過得慢些,再慢些。”

與當地教師和孩子們長時間的朝夕相處,援寧教師們從內心深處把寧夏當成了“第二故鄉”。晉江市毓英中學援寧教師楊海燕說:“今後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寧夏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都令我們魂牽夢縈、銘刻在心,這裡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都會讓我們終身受益、永遠難忘。”

福建省援寧醫療工作隊隊員蘇興奮說:“在寧夏的時光很艱辛,但更多的是美好,閩寧情誼山高水長,這段經歷將成為心底最美的記憶。”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22年,時光有了縱深,歲月有了層次,但那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卻亙古長青,永不褪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