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在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揭曉之前,李滄東的《燃燒》拿下了場刊歷史最高分,呼聲極高,最後敗給了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5月份《燃燒》在韓國本土上映,遭遇票房滑鐵盧,評價也是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愛死了,不喜歡的人表示沒意思。

《燃燒》講述的是失業青年李鍾秀偶遇做推銷員的同學惠美,兩人發生關係後,惠美打算去非洲旅遊,託鍾秀照顧貓咪。當惠美回國時,她旁邊多了一個男人,在旅途中認識的富二代,李鍾秀對本的神秘生活產生好奇心,與此同時,惠美失蹤了……

影片總長148分鐘,從第80分鐘本說燒塑料棚這件事開始,整個故事才有趣起來,伴隨著緊張的音樂鼓點,接近真相的那刻,觀眾的情緒也被李鍾秀的那把火點燃。

《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和福克納的《燒馬棚》,李滄東旨在反映當代那些韓國迷茫的年輕人。李鍾秀,底層失業年輕人,做著不切實際的小說家夢,他父親有憤怒調節障礙,因為打人被拘留,李鍾秀只好回去看家;

《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惠美,一個比表面上更寂寞的女人,對小時候鍾秀罵自己丑耿耿於懷還同他上床,明知本看不起自己仍和他在一起;

《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本,謎一樣的富二代,溫文爾雅,心不在焉,但他燒大棚的嗜好和微笑下不易覺察的冷漠都表示,他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體面。

《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年輕人的憤怒和空虛無處釋放,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不一樣。

本通過燒大棚的方式,“在韓國,那些沒用的又髒亂得礙眼的塑料棚實在太多了。”“每兩個月一次,感覺這個節奏對我來說最好。”如果把燒大棚改成殺人的話,那細思極恐,本每兩個月殺一次人,這是他認為符合自然的道德,是他的放鬆途徑。

惠美,她相信人分為“little hunger”與“great hunger”,後者是為了生存意義而飢餓的人,因此她窮得剛吃飽飯便嚮往著詩和遠方,去非洲旅行就是為了自證存在,但在孤獨的非洲日落之地,她好想像那晚霞一樣消失掉。因為孤獨,惠美常說些謊話安慰自己,她說起“great hunger”把自己感動到哽咽,說自己掉進過井裡,說感覺今天是最開心的日子,彷彿努力臆造些驚心動魄的事情填補空虛,但即使在夕陽下裸身舞蹈,仍擺脫不了意義的糾纏。

對鍾秀來說,他曾想通過寫小說逆襲,但接觸到蓋茨比那樣的人物之後,他失衡了。本和本說的話悄悄地潛入他的夢境,成功地在他腦中種下了意象,周圍的零星證據都指向分明,撩撥著他的疑慮,李鍾秀沒有避免宿命的因襲,成為了和父親一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用那個律師的話講,“窮人的自尊心作祟”。

可是,電影也沒有直接指明兇手,雖然有燒大棚,手錶,化妝盒等細節,但還有些未解的謎語,那隻叫boil的貓,早已找不見的枯井,這些讓故事撲朔迷離起來,有了更多解讀的可能性。

《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也許這是一部犯罪心理學影片,一切是李鍾秀的臆想,片中多次出現夢境,他父親入獄,母親揹債,女友失蹤,瀕臨崩潰邊緣,因此,“澆上汽油,點上火柴,結束。”這個場景對鍾秀來說誘惑很大,彷彿一切的不如意都能在大火裡發洩殆盡。再說,惠美被本掃地出門,羞憤而逃也合情合理,因為最後本還問鍾秀:“惠美呢?你不是跟惠美一起來嗎?”讓人辨不來真假。

但從第一眼看來,這部電影就是一篇階級寓言。有錢人隨意殺戮都可以沒事,窮人打人就要被判刑;本把做飯隱喻為祭祀,當然也會把化妝好的女孩當作祭品,這也是他為什麼專挑窮女孩交往,並非她們有趣,而是有用。他的殘忍藏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看到別人快樂他便厭煩,聽到別人抒情他就冷笑。而鍾秀和惠美,飛個葉子,吃塊麵包就紅酒都能感到幸福滿足,他們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多麼微不足道。

《燃燒》:韓國的階級寓言,全世界年輕人都一樣!

階層差異是古往今來各地都存在的一類現象,這類話題最易引起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共鳴,也是《燃燒》受爭議的一個點,因為電影畫面充滿詩意,配樂懸疑味兒十足,整個故事朦朧中帶點冷酷,但人物臺詞又處處點題,生怕觀眾明白不了。

一句話,太淺顯直白了。

這種情況和去年的《妖貓傳》類似,電影不完美,但觸動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