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問題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何有效應對脫離群眾的危險,始終確保群眾路線這條黨的生命線暢通?這是擺在全體黨員幹部面前的重要課題。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懷

在十九大報告中,“人民”出現203次,“群眾”43次。不僅如此,報告更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以人民為中心,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

近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紀委監委組成6個調研組深入19個鄉鎮,開展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調研工作,截至目前,已收集問題線索36條。圖為該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在五雲鎮上丹村與菜農核實問題線索。彭婧 賴東平 攝影報道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創立和不斷髮展的概念。以人民為中心,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嶄新概括。

“群眾路線”主要內容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和歷史創造者”方面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和發展。毛澤東同志在1943年《切實執行十大政策》中指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黨必須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繫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為群眾路線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以人民為中心,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主題開宗明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忘初心,必須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處理好黨、群眾、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黨基於對社會環境狀況、黨自身狀況、群眾狀況變化的科學判斷,意識到在新時代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將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人民主體,即社會歷史發展以人民為主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人將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和執著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著眼於國際國內發展實際,將人民主體地位思想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更加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莊嚴宣誓。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人民主體地位”成為歷次全會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將“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上升為黨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堅持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作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點,並把它貫穿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過程之中,系統回答了新形勢下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要理論問題,開闢了人民主體思想的新境界。

“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積力所舉,則無不勝;眾智所為,則無不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群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事業,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才能獲得深厚的群眾基礎。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才能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相反,必會增加阻力,削弱改革效能。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既可解民生之急,也能夯實發展的基礎;提出全面小康關鍵在全面,強調社會政策要託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努力通過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強調運用法治思維保障民生權益,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強調改善民生不能脫離基本國情,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不開空頭支票、不做表面文章,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當前,我國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就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群眾的新需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黨的奮鬥目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五年多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各項民生指標逆勢上揚,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生動展現了我們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

不斷增強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本領

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問題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員領導幹部應當在探索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規律的基礎上,著力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

一是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規律。

——突出重點、聚焦問題。群眾工作是貫徹落實黨的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須抓住如何更好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這一重點,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權益問題為落腳點,抓住要害、集中發力、持續用勁、務求實效。

——堅持嚴的標準、採取嚴的措施,重要節點一環緊扣一環地抓好。抓住改善和提高民生這一關鍵,圍繞擴大就業、提高群眾收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嚴謹務實地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層層壓緊、上下互動。中央的方針政策問題要求地方和部門創造性貫徹落實的就上題下答,地方和部門工作中的問題需要中央層面協調解決的就下題上答,需要地方和部門聯合會診的就同題共答。前後照應、左右銜接,使解決群眾利益權益問題落到實處。

——相信群眾、敞開大門。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這一根本力量,充分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積極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大決戰”。

二是提高依靠民主法治維護群眾利益、權益的能力。這是群眾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黨員幹部亟待提高的工作能力。在群眾工作中,提高民主辦事能力,有助於公平地處理不同群體利益之間的衝突,更多地通過調解、協商、談判等方式找到利益平衡點。提高法治辦事能力,有助於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求我們依法充分保障公民權利,依法及時解決公民的合法合理訴求,教育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在法治軌道上反映訴求、解決問題。

——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機制,凡是出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努力使重大決策的過程成為傾聽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憂的過程,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

——學習好運用好“楓橋經驗”,依靠法治及時就地將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善於從法治層面觀察問題、分析情況、分清是非、化解矛盾,引導當事人在法律框架內主張權利、確定義務。

——健全暢通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引導更多群眾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利益矛盾。

——通過發揮幹部考核評價和選人用人的指揮棒作用,支持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幹部大膽工作。

三是要走好網絡時代的群眾路線。“走群眾路線”就是奔著人去,人在哪兒,群眾路線就應該延伸到哪兒。在信息網絡化新時代,黨員領導幹部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積極開闢網絡群眾工作新領域,努力形成網上網下相結合的立體化工作格局。

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應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對黨的建設的影響,做到網絡發展到哪裡,黨的工作就覆蓋到哪裡,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黨員教育管理、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加強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積極作為,把信息網絡打造成黨群溝通的新空間;勇於進取,把信息網絡作為群眾利益表達的新通道;創新服務,運用網絡,實現網上網下立體化服務群眾,取信於民;拓展工作,利用信息網絡為群眾工作提供新手段。

四是要將本領恐慌的壓力轉化為不斷學習的動力。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需要不斷提高認識,也需要持續付諸行動,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黨員幹部要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中,回應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必然要求把學習貫穿於群眾工作始終,把學以致用、解決問題貫穿於群眾工作始終,做到學習和實踐兩手抓、兩結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黨員必須增強的“八個本領”中,第一位的就是增強“學習本領”。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永恆課題,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學用結合,不斷創新,要始終扭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不斷錘鍊黨性、磨鍊意志、堅定信仰,持續深入地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解決實際問題增添精神動力,破除思想障礙,進而創造性地落實到群眾工作中去。

(作者郭魯江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