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活動感悟為民情懷: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

“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幹部的殷殷囑託,也是他念茲在茲、無日或忘的執政理念。

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人民”二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重如千鈞—五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數十次深入地方調研,走訪群眾、問計民生。凡是群眾關心的事,他都仔細察看過問;凡是關乎人民利益的問題,他都重點調查研究。一舉一動,始終彰顯為民意識;一字一句,無不飽含為民情懷。

從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活動感悟為民情懷:一枝一葉總關情

雲南省魯甸縣龍頭鎮新貌。

“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

2012年12月29日,太行山深處的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阜平縣,殘雪未消,氣溫低至零下十幾攝氏度。

29日下午從北京出發,30日下午離開,20多個小時,奔波700多公里,走訪兩個貧困村,召開兩場座談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後的第二次地方調研。

據媒體報道,這次考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的,目的是瞭解中國最貧困的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他特別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於此行的目的。

不畏山高水深、不畏路途遙遠,調研的時間再緊,也要到困難群眾家裡看一看。縱覽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調研考察的路線圖:甘肅定西、四川蘆山、貴州遵義、湖南湘西、寧夏固原……特困地區、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佔了很大一部分。從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到大興安嶺深處的伊爾施鎮,再到山高路險的湘西十八洞村,許多偏遠難行的貧困鄉村,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腳印;從跨陝、甘、青、寧的六盤山區,到少數民族人口多、貧困人口分佈廣的武陵山區,幾年裡,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已踏遍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新年之際,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能不能過好新年、過好春節。”在2017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表達了自己對困難群眾的高度牽掛。有言必有行,從2013年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每年春節前夕都會去基層看望慰問群眾。

“快過春節了,知道你們有困難,特地來看望你們。”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在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他察地窖,摸火牆,看年貨,詳細瞭解一家人的生活。

“當年我離開梁家河,人雖然走了,但是心還留在這裡。”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帶著他自己出錢採辦的年貨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鄉親們,給鄉親們拜年。

“扶貧措施落實得怎麼樣,家裡還有哪些實際困難?”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德勝村,先後走進困難群眾徐萬、徐學海、徐海成家看望。在做了手術不能幹重活的徐學海家,習近平總書記一邊鼓勵他要樂觀堅強,一邊囑咐當地幹部要採取必要的幫扶措施。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對所有困難群眾,我們都要關愛,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溫暖。”“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話溫暖人心。

回眸習近平總書記的調研足跡,一年又一年,一地又一地,變換是時間、空間,不變的是始終將困難群眾放在心上,始終對人民飽含深情的初心。

“人民群眾的事情就是我們的牽掛”

“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在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衣食住行,每一樣都牽動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他關心職工就業——2013年,在遼寧瀋陽考察時,他進社區看望下崗再就業職工,並指出要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讓在就業創業上需要幫助的群眾都得到幫助、在生活上需要保障的群眾都得到保障。

他關心群眾健康——2014年,他在江蘇省考察,專程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走進診療科室,察看醫療設施。在慢病門診,他同前來就診的村民魏定瑜親切交談,詢問看病方便不方便、醫療費用貴不貴、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意不滿意。

他關心食品安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建省。在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考察時,他詢問可檢測、追溯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儀、手機支付系統性能。聽說檢測儀是國外設備價格的1/10,他關切地問:“農貿市場都有了嗎?”

到村民家裡坐一坐,看看鍋灶,摸摸被褥;到村民開的店裡轉一轉,問問銷路、算算收入……在一次次的基層調研中,他看得細、更問得實。

難忘在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他牽著85歲的張景枝老人的手關切詢問:家裡一年產多少糧食,種的蔬菜夠不夠吃,農業補貼和低保、醫保等政策是否享受到,對新農村建設有哪些要求?

難忘在吉林省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他在村外的一片水稻田旁下了車,沿著泥濘的田埂走進稻田。“總書記問我水稻都銷向哪裡、賣得好不好,還叮囑我們,‘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東城鎮黨委書記兼鎮長黃南哲回憶說。

於細微處見真情。和群眾在一起,總書記是平易近人的老朋友:在村民家裡,他和大夥一樣盤腿而坐;進了廚房,他舀起水缸裡的水嚐嚐;在養老餐廳裡,他親自為七旬老人端飯;在兒童福利院,他伸出大拇指向聾啞兒童學習啞語“謝謝”……

和群眾在一起,總書記聊的是家常、說的是大白話。“我聽你們說說心裡話,咱們嘮一嘮。”樸實的語言瞬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正如他本人在《之江新語》中所說的:“語言的背後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

現在過得好不好?還有什麼困難?聚焦問題,體察民情,在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次駐足都彰顯著對“人民福祉”的關切;“人民群眾的事情就是我們的牽掛。”習近平總書記每一次深入基層,都有一個相同主題,就是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調查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聯繫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

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關鍵在於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對於群眾的關切,不能止步於瞭解,更要著力解決。

察民情、思對策、出實招、辦實事。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調研時,始終在深入思考、認真研究,為群眾謀劃解決問題的對策、思路。他曾表示,調查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聯繫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通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各級領導幹部可以瞭解群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最需要黨委、政府幹什麼。

缺水乾旱是甘肅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十分重視。2013年2月3日,他專程來到甘肅省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了工程建設情況,並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說,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1月,在內蒙古自治區伊爾施鎮的林業棚戶區,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困難群眾郭永財家中。當看到老郭一家6口人擠在38平方米的簡陋平房裡時,他十分關切地向當地幹部瞭解棚戶區的改造情況,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他是最關心百姓的人。”在一次次調研中,他給社區建設“支招”:“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他為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指路”:“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產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

在調研中,他這樣要求幹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他這樣囑咐大家:“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

伴隨著一串串調研足跡,習近平總書記將困難和問題帶了出來,把幸福和富裕送了進去。回眸所到之處,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人民群眾的期盼逐步變為現實:搬進新樓房、修建新公路、有了新收入……(沈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