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麵包打動了一個德國特種兵,一個善意的舉動救了自己一條命

心理與社會學院研究生,INFP&INFJ靈性成長同修者。

本文是心理學入門六部曲第二部分《心理學的故事》中的內容

今天分享的心理學的故事是關於互惠心理,講述的是關於一塊麵包救了自己一條命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種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後去抓俘虜回來審訊。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 但是一個士兵梢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 有這方面的特種兵,經常派去抓一個敵軍的士兵,帶回來審訊。

有一個德軍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械。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麵包,這時,他本能地把一些麵包遞給對面突然而降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國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並導致了他奇特的行為——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後上司會大發雷霆。

一塊麵包打動了一個德國特種兵,一個善意的舉動救了自己一條命

這個德國兵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被一塊麵包打動了呢?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後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裡得到的只是 一塊麵包,或者他根本沒有要那個麵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 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 在一瞬間打動了他。他在心裡覺得,無論如何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

一塊麵包打動了一個德國特種兵,一個善意的舉動救了自己一條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原理”的左右。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著名的考古學家理查德.李凱認為,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互惠原理功不可沒。 他說:“我們人類社會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學會了在一個以 名譽作擔保的義務償還網中,分享他們的食物和技能。”正是由於有了這樣一張網, 才會有勞動的分工和不同商品的交換。互相交換服務使人們得以發展自己在某一方 面的技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和能手,也使得許多互相依賴的個體得以結合成一個 高效率的社會單元,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一塊麵包打動了一個德國特種兵,一個善意的舉動救了自己一條命

互惠原理是人類社會永恆的法則,它是各種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礎。我國古代講究的禮尚往來,就是互惠原理的一種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曉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 不肯讓步、不與別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贏了、討到了不少好處,從長遠來看,他 一定是輸家,因為沒有人願和他玩下去了。互惠原理是與人持續良好交往的保證,是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所以,如果一 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應該幫他一次;如果一個人送了我們一件生日禮物, 我們也應該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品。

也許你會說,互惠心理在某些人身上就不那麼明顯。因為有一些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總想多掏好處。這個問題就涉及了互惠的不均等性。其實,再精明打小算盤的人,也有互惠,只是總想以小博大,比如將軍對士兵的愛,小恩小惠換別人以命相報。再比如商人用贈品換取你對品牌的多年的偏愛。不僅商人和顧客之間的互惠不對等,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互惠常常也是不對等,他們之間的友情基礎是利益上的互惠,利益常常是不均等的。不對等的互惠,在筆者看來,就有一定的偽裝和操縱的嫌疑。

一塊麵包打動了一個德國特種兵,一個善意的舉動救了自己一條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