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好学生应该到更好的实验室去读研

研究生导师:好学生应该到更好的实验室去读研

导师为学生好,需要胸怀。一个人有胸怀,不容易。

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讨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有不少文章对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我都是为你好”这样理直气壮的说辞,进行了层层剥离。仔细看,现代父母与孩子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冲突依然是有增无减。每年都会读到相关报道,相互伤害者有之,发生悲剧者有之。

同样,网络上大学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抱怨也是不断,说翘课、旷课成常事,课堂上玩手机、吃零食、各种小动作,不认真听讲。更甚者,考试也不参加。

硕士生导师也在抱怨,说本来研究生做学位论文的时间就很紧,不少学生还是拖拖拉拉、自由散漫,没有计划性,没有时间观念,到头来学位论文没有什么质量。

博士生是不是好点呢?博士生导师一样是满肚子不满意,有些学生自制力很弱,如果不催不给压力,就一个月一个月没有任何进展。有些学生主动性差,需要导师督促。有些学生喜欢短平快的工作,不愿意做探索性的工作。

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面对学生们的不理解不配合,老师们和导师们对于自己的各种言行,也会经常有“我都是为了他们好”这样的说辞。

父母的理直气壮,老师和导师的义正词严,有合理的一面,也有相对自私的一面。很多时候,父母、老师和导师都会一厢情愿,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和理念强加于孩子和学生。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大学,一个家庭,永远都是个大问题。

导师到底怎么做才是好的研究生教育?怎么做才是真的对学生好?

有的好,不需要说出来,就能够感受得到。有的好,说百遍千遍,对方还是没有任何感觉。导师对研究生的好,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学术上的,也有生活上的,也有思想上的。

我有一位在美国大学做教授的朋友。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在他实验室里做实验员的小伙子,小伙子各个方面都很优秀,阳光,聪慧,性格好,勤奋,负责,善于思考,很招人喜欢。小伙子想在他的实验室完成研究生学业,朋友也很喜欢他。遇到一位自己喜欢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好学生,是导师的一种福气和运气。但朋友说,我确实很喜欢他,但我觉得好学生应该到更好的实验室去读研,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有机会我积极推荐,提供一切帮助。当然,如果他最后没有比我的实验室更优秀的地方去,我的实验室会给他机会。

朋友说,这些年他遇到不少优秀的学生申请到他的实验室读研,一旦他知道学生还申请了其他好一点的学校,他都会鼓励他们争取到更优秀的实验室去。我说有时候师生在性格、指导方式等很多方面需都要一种默契,有些学生的性格你喜欢,不见得其他导师也喜欢。朋友也同意这一点,他说,他推荐和鼓励学生去的地方,那里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实验室情况,他都比较熟悉,可以肯定学生在那些实验室应该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展得要好。他特别说有一年一个他很看好的学生,在聊天的时候,他问他还申请了哪些实验室,其中有一个实验室是他的一个朋友的实验室。他认为朋友的学校和学术都比他好,他就极力推荐这个学生到他朋友实验室去。他说他的朋友人不错,学术水平不错,对学生也不错,所在的大学也不错。我问最后学生去了吗?他说去了,学生还是听了他的建议,学业发展也确实不错。

我听了这些很受感动,我觉得这是导师一种很高尚的胸怀。朋友说,研究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发展的好,自己心里也很高兴。

在招生方面,我也遇到过不少事情,让我对胸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也曾遇到过让你眼睛一亮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去了其他的实验室,从结果看,有的发展的不错,也有的发展的不好。对于那些本可以发展的好而发展的并不好的学生,心里就有了一种内疚感。

有一位大学生多次联系要到我的实验室里来参观学习,说可能的话愿意留我的实验室里读研究生。我们很热情地接待,还安排他在组会上做了一个学术报告。作为大学生,应该说各个方面还是很优秀的,我有意让他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主要结果,表现不俗。会后我给了一些鼓励和表扬,也给了几个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和思考的问题。出乎意料,学生回信说他感觉他的兴趣与我们实验室的工作有些差距,也就是说不能在我们实验室读研了。开始心里还是有些惆怅,想到朋友的话,竟然很快就释然了。

好学生当然应该到更好的实验室去读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