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國壽巨頭資本動作頻頻,生存空間再受擠壓中小險企出路在哪?

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人保、太保、平安在內的大型險企紛紛走上“發債”之路,近日,中國人壽(601628.SH)公告,將在未來3年內核發不超過80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不差錢”的險企為何頻頻發債,專家對藍鯨保險分析稱,或與未來推進業務發展相關。

事實上,一直以來,保險市場都是一個寡頭效應凸顯的市場。以財險市場為例,人保、平安、太保、國壽四家險企,今年前4月市佔率逼近七成,在業務佈局的推進下,中小險企生存空間或將進一步壓縮。困局之下,如何突破,對此,藍鯨保險採訪多位專家,專家支招,收縮業務地區,集中打造差異化產品,充分利用股東優勢,或能實現破局。

“不缺錢”卻頻發債:國壽擬未來3年發800億資本補充債

6月6日,中國人壽公告稱,擬在未來3年實施資本性債務融資計劃,視公司償付能力及市場情況,在境內外分多次發行總額不超過8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資本補充債務工具,對於發債目的,中國人壽明確表示,“境內外資本補充債務工具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公司資本以提高償付能力”。

而在此之前兩天,國壽財產公告稱,國壽集團、國壽股份擬以國壽財產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的方式增資38億元,國壽集團、國壽股份分別持有國壽財產60%、40%的股份。對於補充資金事項,國壽財產表示,是為進一步增強公司競爭力,“需補充資本金以提高承保能力”,據瞭解,截至2017年末,國壽財產淨資產已達202億元。

事實上,險資通過利潤轉增註冊資本、發債補充資本事項並不少見。藍鯨保險梳理發現,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人保健康、平安財險、太保財險、農銀人壽、人保壽險、英大泰和、人保集團分別獲批核發全國銀行間債權市場可贖回資本補充債。

人保国寿巨头资本动作频频,生存空间再受挤压中小险企出路在哪?

“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包括人保在內的大型險企以及其他的公司,或是考慮到未來業務規模發展面臨的資本金充足率問題”,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對藍鯨保險分析道。

“通常資本的補充跟業務發展有關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說道,其指出,在償付能力監管框架之下,資本補充跟資本損耗,同業務發展直接關聯。例如,部分險企前期業務擴張比較快,資本損耗大,為保持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監管水平,進而做一些補充,“其次,就是考慮後續業務發展規劃,在資本上做一些準備”,在朱儁生看來,若沒有業務發展上的考慮,面對較大的機會成本,通常不會單純去補充資本。

寡頭效應趨勢明顯,中小險企生存空間再收縮

從獲批發行的險企來看,近一年內,人保、太保、平安三家大型險企累計獲批發債470億元,佔總獲批額度的九成以上。

與大發債額相對應的,則是大型險企的業務規模,以壽險公司為例,從今年前4月數據來看,人保壽、平安壽、新華保險、太保壽以及國壽五家大型險企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6951.25億元,行業數據為12536.9億元,佔比達到55.45%,規模保費方面,五家險企市佔率47.84%,同樣逼近半數。

人保国寿巨头资本动作频频,生存空间再受挤压中小险企出路在哪?

財險公司方面,市場集中度則更為明顯,人保財、平安財、太保財、國壽財四家險企前4月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822.98億元,行業整體數據為4048.51億元,佔比高達69.73%,四家大型財險公司幾乎“分食”了整個財險行業原保費收入的7成,同比2017年前4月69.45%的市佔率,上升了0.28個百分點。

人保国寿巨头资本动作频频,生存空间再受挤压中小险企出路在哪?

“在近兩三年保險行業強監管、控風險監管政策的調整過程中,已經發現大型險企市場集中度問題”,朱銘來分析指出,過去傳統的中小公司,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基本屬於較盲目的跟從狀態,在市場經營不太規範的情況下,還存有一些利潤空間,但是隨著市場秩序的完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確實,商車費改之前,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費率測算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在此環境下,通過中介渠道的競爭,小公司還能夠搶得一席之地,而費改之後,市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中小公司來說,壓力較大。

朱銘來進一步解釋道,壽險領域也存在同樣的“聚集”情況,過去壽險公司,都會做一定的儲金類業務,通過資產擴張、投資回報來達到一定經營規模和經營利潤,而如今,在監管的調整下,“現在這條路基本也走不通了”。

朱儁生也指出,壽險行業的市場集中度的提高,跟財險行業有差異,是市場轉型的結果。其表示,2014年至2016年期間,部分資產驅動負債的險企,通過保戶投資新增款將規模保費拉昇較快,“站在以規模保費來衡量的保費收入市場規模當中,市場格局發生很大的改變”,但由於現在監管導向的轉變,保戶投資新增款下滑,從而影響整體市佔率。而此前大型公司在在投資保護款業務上做得相對較少,市場集中的提高,跟轉型背景有較大關係。

那麼,在大型險企無論IPO、發債還是轉增註冊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推進業務佈局的過程中,中小險企是否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空間呢?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藍鯨保險表示,整體產險行業正面臨格局重塑,重塑方向馬太效應明顯,“市場將加速向大公司集中”。

其指出,過去一兩個週期的競爭基本還停留在純粹費用競爭的低水平階段,中小公司固定成本普遍高出大公司5%以上,自身產品創新、渠道創新的能力較弱,市場銷售費用必須高出大公司才有可能拿到保費。

對此,該人士坦言,之所以中小險企還有生存空間,是因為大型險企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對利潤率有要求,控制了費用投入,而小公司自認為可通過規模擴張攤薄固定成本,一直在100%以上成本投入,“這種增長不過是高費用下的一時幻想”。而大型險企增資首先是為保費規模的跨越和低利潤率甚至短期虧損做資本充足性準備,更是在當下跨界競爭下做產業鏈和生態圈的投資準備,“這意味著小公司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壓成本、謀差異,股東資源、集中特色或是出路方向

從數量上來看,截至4月末,共有87家壽險公司、83家財險公司,總體以中小險企為主,過高的市場集中度,對險企而言也不利於多樣化競爭以及市場化程度,那麼,對於未來發展,專家如何看待?

“對於未來中小險企的前景,首先要打造核心競爭力”,朱銘來指出,國內中小險企需要多向國外企業諮詢,包括核心競爭力,如何維持住市場份額等方面;其次,則是經營理念要有一些調整。

朱銘來說道,過去基本上都是擴張型的模式,例如一些地方性險企,“一上來就希望做成全國的、遍地開花的,總是把設立分支機構、擴張,作為業務發展的首要的目的”,其建議道,如果在部分地區市場份額小、利潤少,或能通過自有的退出機制,逐步從市場退出,在相對集中的領域,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

“不論壽險公司還是財險公司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更好去尋求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尋求不同市場細分”,朱儁生同樣指出,“中小公司如果只是簡單的複製大公司的模式,天然是有矛盾的”,中小公司整體規模相對較小,現有模式之下,成本分攤較難,面臨業務發展、運營成本兩大挑戰,如何通過有效的營銷方式去突破業務拓展,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去改善運營成本是關鍵。對此,朱儁生認為,中小險企應去尋求與保險科技類公司合作,接入現有信息系統,免去自建系統的成本投入。

上述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則表示,險企的競爭戰略一是差異化,二是低成本。“中小企業要做到低成本,很難,除非是做輕資產、特定領域的專業化運營,也就是運營差異化”,其指出,當前商車費改仍處半途,車險的差異化還缺乏土壤,此外,非車險產品也存在的一定空間,渠道和運營方面通過流程再造或也能找到低成本方法。

“我們講細分市場,但並不簡單意味著從現有市場退出,而是說如何尋求不同的商業模式,去開發既有的市場”,朱儁生表示,目前財險領域中,車險競爭激烈,“中小險企普遍虧損”,但很多非車險業務綜合成本率比車險業務更高,對於人才隊伍和經驗要求更高,並非簡單從車險市場退出開發新市場業務就能實現突破。對於非車險業務的發展,朱儁生建議,嘗試與股東業務結合,包括一些區域性保險公司以地方企業股東為主,是否能與地方政府業務結合,充分利用股東資源、外部資源,開發相關業務。

朱銘來則指出,責任險業務未來或有一定發展,目前也有部分險企通過補充性質的責任險,與地方社保的工傷保險形成有效對接,“中小公司在發展過程當中探索形成有特色且相對集中的經營模式,主攻有特點的險種做品牌,這是將來要發展的一個重點”。(藍鯨保險 李丹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