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修建之初,100多噸的巨石是如何搬運的?

鴨一嘴

這一塊珍貴的大型石雕,不禁使人聯想,這麼大的石塊,在沒有重型運輸機械的古代,是怎樣運近皇宮裡呢?

保和殿後巨石

巨石近貌

在明代的文獻裡,有多次記載用十六輪大車運載大石料的記錄,這種大車車廂高度與一般民房同高,車身較長,用一千六七百頭騾馬拽運,騾子可排列一二里地遠。但是這塊巨石,已經遠遠超越了十六輪大車的承載能力。那當時人究竟是如何解決運石難的問題呢?

幸好現存有《兩宮鼎建記》一書,為我們瞭解此事提供了一些線索。

一、前期準備

運石必須先修道路。

修墊道路,照得大石窩子街中道等,石有一塊而重至十五六萬斤者,開運一塊費銀千餘,道路窪陷不平,損車壞石勢所必至……責該地方司道州縣官多方設處,務期修墊如法,堅闊平坦,以便車行。

二、開運銀兩發放

將大石窩開運銀兩,先撥五萬兩總寄涿州馬鞍山,開運銀兩一萬兩總寄房山縣,各收貯一應給發,俱聽管山主事酌定數目具呈督催物料。

三、開運人夫數量

翻交出塘上車,非萬人不可。

四、開運時間

但冬至後,班軍回衛、營軍住操,比時天寒地凍,正宜趕時發運。

為什麼要選在冬至以後,北方最冷的時候運送巨石呢?這就要看運送細節了。

五、運輸過程

派順天等八府民夫兩萬,造旱船拽運,派同知、通判縣佐貳督率之。每裡掘井以澆旱船,資渴飲。

原來是將巨石放在旱船上,利用冬天嚴寒的天氣,沿途掘井取水,將路面潑水變成冰面,滑動前行。一路上,每一里地掘一口井,總共花費了二十八日,才將此石從房山大石窩採石場運至皇宮,七十多公里地,總共挖了一百四十餘口井。

六、巨石尺寸與總花費

三殿中道接機大石,長三丈,闊一丈,厚五尺。…… 官民之費總計銀十一萬兩有奇。

未經雕刻前的大石,長三丈,寬一丈,厚五尺。為了運送這塊石頭,總共花了十一萬兩白銀。


熊二History

前幾天,央視也做了一期關於對故宮百噸巨石的研究解讀,剛好看了,解釋的的還是有道理的。

故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中國建築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個人認為,這個“之一”去掉也無妨。史料中有記載,建造故宮時,使用的巨石多達數萬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重達300多噸,就是擺放在保和殿後面的那雕有九條游龍的大石雕。這著實令人驚歎,在當時技術條件下是如何做到的?

史料《兩宮鼎建記》曾簡要記載,長石雕是在隆冬時節從人工冰道上拖運來的。儘管對石料的拖運過程沒有詳盡的記載和科學論證,但研究人員在翻閱其他史料時發現了一個相似的情景:1557年,一隊勞工通過類似的方式拖運一塊重約123噸的巨石,行程70多公里將其運到故宮。這表明了,早在明代,在巨石運輸中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低速重載情況下,滑動摩擦方式要比滾動摩擦方式更為安全可靠。

六百年前的北京,冬季的氣溫也是比較低的,道路結冰是常事,所以,故宮的巨石搬運就採用了在冰面上運輸的方法。因為運輸距離比較遙遠,沿途不是每處都有冰有水的,所以為了造一條“冰道”,工人們在沿途每隔500米會挖掘一個小型水井,以便冬季抽取井水製作“人工冰道”。其實純冰面的潤滑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這一點北方的小夥伴應該體會的深一些。必須要在冰面潑水形成水膜作為潤滑劑,於是那時的工人在運輸中要在冰層上傾倒一些的熱水,保持巨石與冰面之間始終有一層薄薄的水膜,實驗也證實,這種運輸方式要比用傳統的木撬,滾子或普通的冰面潤滑更加省力,也更適合北京當時的環境狀況。

其實,你在拉動重物時,就算沒有冰面,直接在道路上潑水也能省下不少力氣,這一點在古埃及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埃及那邊的冬天不結冰,這也許是建造金字塔的石料最大的也不過50噸左右的一個原因吧。

其實,古代的中國並沒有建立起像西方那樣以數學為基礎的科學體系,中國古代的先進技術是一種經驗體系,按現在的定義很難稱之為科學,但是,當我們凝望故宮,用現代科技手段重新審視故宮的建造技術,還是要為我們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清明的星空



看到大家詳細的回答,其實都已經很完備了。我再補充一些吧。

巨石是如何搬運的?其實就是使用冰道,減少摩擦力,再使用人力和牲畜拖動前行。到了不能使用冰道的地方,可以使用滾木,將滑動摩擦改成滾動摩擦,保持前行。

當然,這種辦法也是需要很高的成本。首先需要修出一條足夠寬大平穩的路,然後在路邊打了很多井用以取水,運輸也需要很多投入。



時間也很長。

為什麼這種辦法可以成行呢?

因為北京故宮修建前,或者說明成祖遷都北京前,曾經安排人員詳細查勘過北京周邊的情勢,主要是皇城和皇陵的興建是否可行。


實際中,北京漕運有大運河,海運靠近天津,石料採集多從北京西邊的山中進行,所以才得以成功。

當然,你如果有時間看看12集紀錄片《故宮》,前兩集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可以滿足你的知識渴求。


青語人言


申牛春

應該是在冬天搬運,首先要修整路面,使之平坦結實,然後沿途隔一段距離打出水井,趁天氣嚴寒之際,從水井取水灑在路面上,形成光滑磨擦力少的冰路,這樣雖然石有百噸,使之移動也成易事。據文獻記載,故宮有一塊300噸的巨石毛料,從開掘地運到故宮,花費了十一多萬兩白銀。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是令世界各國有目共睹和交相稱讚的。



金碩果蔬

據我所知,古代搬運巨型石頭大型木材,都是採用建冰道的方法。在數九寒天,見一條冰道,然後採用馬拉人推的方式,緩緩移動。為了減少摩擦阻力。一邊拉,一邊給厚冰的路面潑水。想必故宮也是採用這種方法吧。
聽說,故宮最大的一塊石頭重達300噸,就是圖中的九龍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