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鄭樵像

他是南宋史學家、目錄學家,不事科舉,立志讀遍古今書,歷盡坎坷,矢志不移;他不尚空談,注重實學,學問廣博,對天文、地理、草木、蟲魚、醫藥等均有研究,撰有《通志》、《氏族志》、《動植志》等八十餘種。其中《通志》的“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是著名的歷史、語言文字學著作,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清康熙皇帝認為《通志總序》“網千載而成文,綜百家以立說,閎覽博物,此其一助”(《御製文第三集》卷四二)。梁啟超高度評價他對史學的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司(司馬遷)千歲之後,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志》,可謂豪傑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競天一彗星焉。”

立志讀遍古今書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去鄭樵故居的路上,圖:ptkg

鄭樵字漁仲,自號溪西逸民,世稱夾漈先生,1104年生於興化軍興化縣廣業裡(今莆田新縣一帶)。父親鄭國器是個太學生,家世並不顯赫。鄭樵自幼在家讀書,日誦萬言,常攀藤到霞溪對岸的溪東書堂與從兄鄭厚切磋學問,縱論天下大事。十四歲時,鄭樵立志讀遍古今書,他和鄭厚一起裹被負糧,到處借書求讀。他走的是一條千百年來被車輪軋出來的坎坷土路,一陣雨過後,路就爛了——南北宋時一個讀書人的生活就是這麼一片泥濘。

1119年,十六歲的鄭樵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擊:父親自太學返家時病故於姑蘇途中。鄭樵冒著酷暑,徒步千里扶父柩歸葬家鄉越王山。他在山中搭蓋草廬,守孝三年。1123年,與鄭厚一起把書房搬到夾漈山間的薌林寺,拜田夫野老為師,觀測天象變化,瞭解動物情性,觀察鳥獸生活,專心研究各種學問,通讀經史和諸子百家。

報國無門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鄭樵紀念館,圖:ptkg

1125年10月,金攻打宋朝。12月,徽宗禪位,宋欽宗登基成為歷史上的亡國天子之一。

1126年(即靖康元年),國難當頭,鄭樵鄭厚聯名上書樞密院,要求抗金報國,兩人又一起出現在坎坷土路上,千里迢迢趕到河南汴京,以期得到朝廷起用,但報國無門。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宋欽宗,搶走宋朝廷三館四庫所有圖書,北宋覆滅。同年五月,宋康王趙構於河南商丘重建宋王朝,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不應科舉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圖:卡遊壺蘭

1128年,朝廷恢復以詩賦經義取士。這一年鄭樵25歲,深感入仕如海市蜃樓,他不願再下山應試,他從普天下排隊求仕者的行列中走了出來,回到借書求讀的遊歷路上。對鄭樵來說,這是一種生存態度。

當時,莆田是全國藏書最盛之地。十年間,鄭樵讀遍了方氏望湖樓、方略萬卷樓、方萬一經堂、方漸富文閣、方於寶三餘齋、謝洪經史閣等十幾處藏書,進而搜盡東南遺書、古今圖譜、前代鼎彝、四海碑碣、殘篇斷簡。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閱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路上,以罕見的熱情和高度的獻身精神對待自己的信仰。他為書而活,這樣的人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有。

布衣修史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洗硯池,圖:coolblue

1132年,鄭樵在薌林寺旁築修史堂,開始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他寫出《詩辯妄》等一系列著作,批判當時的儒學、經學,言詞尖銳,給沉悶的中世紀學術界帶來一股清新空氣。他的影響漸漸超出興化郡和東南一帶。顯然他的世界在夾漈山之外。在修史上,鄭樵極力反對空言著書,主張從事實出發,讓歷史事實說話,因為歷史是生動的實例和經驗。

1135年,鄭厚入京會試,考得禮部奏賦第一名,授泉州觀察推官。鄭樵孤身一人在修史堂晦暗的光影裡寫書。他內心的騷動和執拗的性格是難以捉摸的。1138年,鄭樵三十五歲,他被舉薦入朝應對,要求朝廷支持他撰寫一部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通史》。正如一位歷史家受到他所描寫的時代的限制一樣,鄭樵也受到生活於其中的形勢的限制,當時秦檜當政,法治讓位於強權,文化上的壓制空前殘酷,私人修史是違法的,也得不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史料和紙張筆墨。鄭樵的請求沒有得到朝廷的准許。

史學家是體制內的封號,作為史學家的鄭樵卻沒有生活在體制內,他以布衣之身在夾漈山中尷尬地活著,“困窮之極,而寸陰未嘗虛度。風晨雪夜,執筆不休;廚無煙火,而誦記不絕。”有官員多次舉薦鄭樵,都被鄭樵拒絕。秦檜之子為博取薦才美名,舉薦鄭樵為右迪功郎,鄭樵拒不接受。一個小官對鄭樵來說,已經太大了。

第一次獻書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1148年,鄭樵四十五歲,他又一次出現在行旅上。這回他徒步一千里,打算將140卷自著新書獻給宋高宗。他在商賈雲集、青樓林立的杭州等了近一年時間,最終希望落空。1150年,修史堂被官方查封,鄭樵只好在夾漈山主峰側一個必須穿過大片荒野林莽才能到達的虛谷中另築三間茅屋隱居,這就是著名的夾漈草堂。

在草堂的紙燈籠下,他對史學架構和纂述體例思忖於心,從漫漫無涯的史料中爬梳剔抉,從林林總總的文本建構中尋找話語的行蹤。一切始於寂寞中的思索。山中的生活極其粗糙,裝束和飲食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1152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訪鄭樵。鄭樵僅用“豆腐、白鹽、白姜、蕎頭”相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下山時,朱熹的書童對此頗有微詞,朱熹卻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

第二次獻書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圖:cathyyang

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一個山林窮儒憑一己之力構築了中國史學上的一個神話。

1158年,即南宋紹興二十八年,五十五歲的鄭樵二度進京,在邇英殿受宋高宗召對,上呈《修史大例》,授禮兵部架閣(管理文書檔案官員)。隨即遭到彈劾,改為監潭州南嶽廟祠職,奉旨歸夾漈山繕寫《通志》,所需筆札由官府供給。鄭樵一生的抗爭似乎有了結果。

1161年,鄭樵五十八歲,二百卷《通志》終於抄寫成書,前後歷時三十年。十年為經旨之學,三年為禮樂之學,三年為文字之學,五六年為天文地理之學、草木蟲魚之學,八九年為討論之學、圖譜之學。《通志》全書六百多萬字,是中國歷史上繼《史記》之後又一部規模宏偉的紀傳體史書。

第三次獻書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圖:膩膩

1161年九月,鄭樵最後一次離開夾漈草堂,進京獻書。他沒有再回來,危險、死亡和功勳吸引著史學家。11月,鄭樵得授樞密院編修,兼攝諸房文字。南宋表面的燈紅酒綠、風花雪月掩蓋不了亂世的凋敝,鄭樵一直遠離政治,但他還是看不到他面對的政治傳統和那個王朝是沒有前途的。

1162年3月,鄭樵一病不起,於當月初七宋高宗命進《通志》上殿之日,鬱郁病逝於臨安館舍,政治烏托邦徹底破滅。鄭樵歸入真理,留下一部鉅著和那個時代的一種心碎表情。

“破碎”是鄭樵所處時代的特徵。但在人生的碎裂聲中,鄭樵卻奉獻了一部完整的作品,並將它置於我們文化的真正價值中間。鄭樵在每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內,在史學、文字學、音韻學、目錄學、校讎學、文獻學以及自然科學方面,都有開拓性的貢獻;另外,在氏族學,諡法知識乃至音樂領域,也有不可忽視的成就。鄭樵死後,《通志》書稿被朝廷的秘閣擱置,直到一百三十年後才得以刊印流傳。

著述繁富影響深遠

三十年刻苦力學,他寫出《通志》,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鄭樵雕塑,圖:ptkg

鄭樵他學問廣博,考證勤敏,著述繁富,撰有《通志》、《氏族志》、《動植志》等八十餘種。他曾參閱二十家本草及方書,考察諸藥異名同狀、同名異狀,註解本草經文,撰成《本草成書》二十四卷、《草木外類》五卷,兩書共載藥一千四百八十三種,今佚。他說本草尤關人命,務須識真辨偽,故撰《通志·昆蟲草本略》,致力辨析動植物之名與實。另著《食鑑》四卷、《鶴頂方》二十四卷、《採治錄》、《畏惡錄》等醫書,均佚。

鄭樵的詩文也別具特色,《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文“滉漾恣肆,多類唐李觀、孫樵、劉蛻,在宋人為別調”(卷一五九),《獻皇帝書》、《上宰相書》、《上方禮部書》諸作,縱論古今,自誇抱負,具有傲睨一世的氣勢,不失為古文佳作。其詩多閒居之篇,“不甚修飾,而蕭散無俗韻”(《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九),像《題南山書堂》、《東山採藥》、《晨雨》、《漫興》等篇均為此類詩作。著有《夾漈遺稿》,今存三卷,有清抄本、《四庫全書》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出版有吳懷祺校補《鄭樵集》。《全宋詩》卷一九四九錄其詩一卷。《全宋文》卷四三七三收有其文。事蹟見《宋史》卷四三六本傳。顧頡剛、吳懷祺分別編有《鄭樵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