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汪貴顯


古文中的金並非專指黃金,大多數時候是指黃金、白銀、黃銅等貴重金屬,“賞金千兩”並非真正賞賜100斤黃金。

古代冶金技術有限,黃金產量很低,不可能有大量黃金用作貨幣流通,更多是用作製作金器和作為財富儲藏,很少像電視劇一樣動輒拿出一大堆金元寶,賞賜群臣或一擲千金。至於史料中經常出現的“黃金、白金、赤金”實際上分別是指“黃金、白銀、黃銅”三樣。

夏商周時期

這一時期,冶金技術落後,真正的黃金極為罕見,青銅都屬於貴金屬,一般用於製作祭器和禮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就被稱作金,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我們常說的“金石為開”中的金就是指青銅。這個時候如果是賞金,那必定是賞青銅。

先秦兩漢時期

這一時期,真正的黃金也很稀少,多用於製作奢侈工藝品,只有皇室王公家中才能擁有(比如金縷玉衣就使用真正的金絲),當時流通貨幣是青銅質(但不純,含有20%左右的鉛和其他金屬雜質),因此兩漢文獻中的“金”不是指貨幣,而是貨幣的單位,比如說某某東西價值“一千金”,就是指價值“一千銅質貨幣”,類似如今說價值“一千元”。

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賞賜一次衛青就是“賞金20萬斤”,但西漢朝廷每年的黃金產量不過400公斤,即便加上各國進貢,也不可能達到上萬斤;著名的西漢海昏侯王墓中曾出土大量黃金做的金餅,但總量不過100多斤,反倒是出土的10餘噸銅錢、近200萬枚五銖錢足以證明,兩漢賞賜王侯功臣以及財富象徵的金其實就是銅。

唐宋時期

到了唐宋時期,冶金技術提高,青銅和鐵的產量猛增,銅錢、鐵錢相繼成為大量流通的貨幣,而作為貴金屬的金銀具備了貨幣功能,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銀也開始進入市場流通,成了高檔高額貨幣。不過銀的純度不同,民間的多以各種碎銀出現,稱為麻銀;官府作為稅收上繳的銀要通過熔鍊,鍛為規定純度和形制(如馬蹄銀),稱為官銀。

至於黃金,幾乎是從不在市場上流通的,更不可能動輒賞賜真正的黃金千兩。一般說,“賞金千兩”是指賞賜重達千兩的制錢;“賞幾十萬錢”是指賞賜價值幾十萬的制錢,總之都不是指真正的黃金;只有賞賜“金銀器具”時,才是真正黃金做的器具。

元明清時期

從元朝開始,紙幣完全取代金屬貨幣,但元朝政府自己亂搞,把紙幣搞得一文不值,導致銀作為貨幣在市場大量流通,到明朝更是官方承認了銀的流通貨幣身份,但黃金仍是稀缺品,不可能大量流通。在清朝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真正的黃金,但皇帝賞賜幾千兩真正黃金的情況是很少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大多時候大量賞賜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金屬貨幣”;即便賞賜真正黃金時,也多以黃金器具,很少出現賞賜上萬兩黃金的情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是,古代十六兩為一斤,因此說皇帝的“賞金千兩”肯定不夠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進制,約莫六十二點五斤,被打了將近六折。(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而且皇帝“賞金前兩”賞賜的還不一定就是後人慣常理解的黃金,因為古代把銅、鐵等金屬物質,都被統一稱為“金”。

這一點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有所提現:“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關於這事太史公司馬遷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說:“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遺民反叛,把兵器都收府庫,鑄成十二個鐵人或者說是銅人,”目前尚無實物出土,但可以確知的是肯定不是黃金。


雖然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說法,但斷無秦始皇統一六國使用清一色黃金武器的說法,果真如此的話秦始皇就不是統一六國,而是統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說“賞金千兩”,其實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說的就不是黃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現代意義上的黃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總是就是十六兩,十六兩為一斤,出自春秋戰國時的商聖范蠡。當時是為了防範人們缺斤少兩,故意將秤調低,這樣有利於賣家不吃虧,體現的是一種范蠡超然物外的商業精神。

如果那個人不識趣,覺得皇帝給的不夠數,拿秤來秤,關鍵是一秤絕對是缺斤短兩的書,不相信帝王已經算是欺君之罪了,再發現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沒法當了。


歷史三日談



賞金100兩


同福71951984


重量單位古今是不一樣的。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這是十兩黃金。


這是五十兩。

足赤也並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術有限。






雖有差異,但這些不足金的黃金都是文物,其價格要遠超純金的價格,從地下挖出來的都是國家的財產,個人不得將其私自非法交易損壞,否則必將觸犯刑法。上交後會有獎勵以及一面錦旗。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山東省泰安市滿莊西五公里處蕭家林就曾經在翻修老宅時,在牆下挖到一個瓷缸,裡頭都是金錠。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我認為是對的,在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皇帝賞賜黃金經常發生而且數額巨大,例如因大將軍衛青抗擊匈奴有功,一次性賞金二十萬,王莽納後用金三萬,有人統計過僅漢武帝時期,賞金給大臣不少於五十萬兩。數量之大讓後世學者認為其金可能是黃銅之類的金屬。在我上初中時在課本中讀到一篇關於公輸盤的文章其中墨子對公輸盤說請求他殺死北方侮辱墨子的人,成功後給予金二十兩,在課本註解中金為銅一類金屬。

但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讓一部分學者的態度發生轉變因為海昏侯墓裡的黃金太多了(至少有80公斤)且成色好,大部分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為此國內一家雜誌為其做了詳細報道。下面我們討論中國古代是否有能力擁有那麼多黃金。

首先至少在漢武帝時期,中國設立了專門負責黃金開採提煉的職位,這讓中國的黃金大幅增長。其次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中國絲綢等物品賣出國外,在羅馬,絲綢竟被炒出與黃金同價,此時,大量黃金流入中國。為此一部分西方學者認為這是東方對西方的一次經濟掠奪。在結合海昏侯墓出土如此多黃金,古代賞金很有可能是真金。

再者古代一兩並不是50克,例如西漢時期一兩相當於25.8克。而且早期黃金並不太值錢,在西漢一兩黃金相當於三兩白銀,但隨著大量黃金陪葬,在清朝一兩黃金可兌三十兩白銀。所以在早期,賞金千兩真可能是黃金百斤。


李儀凰


對於"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到兩點:第一點,皇帝為什麼會賞賜黃金千兩?第二點,黃金千兩的價值,也就是說現在值多少錢。

對於第一點,我們要明白皇帝為什麼會賞賜他黃金千兩的目的。在古時,當國家遇到一個大難題時,有個人站了出來完美的解決了它或者當皇帝的生命受到威脅,有人保障了皇帝的安全,皇帝為了讓他能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朝廷賣命,這時會通過誇讚他一番,然後升官加爵,再賞賜黃金千兩甚至萬兩的方式將他留下。

對此,很多人看到的並不是這個人的豐功偉績,而是他所得的錢財。從側面可以反映出現代人的思想:天天想著什麼都不用做,就能賺到錢,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想下,難道一個國家的命運還抵不上這千兩黃金?無比尊貴的皇帝還抵不了這千兩黃金?思考完這些,想必大家對上面提的這個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看法。

不過確實還有部分人只是好奇黃金千兩拿到現在值多少錢?相信下面大家看完這張表後,會更加了解。

在秦漢之前史料上所說的黃金其實是指青銅。而真正的黃金是在秦漢之後才有的。在中國古代一斤黃金是相當於16兩,但每個朝代的一斤代表的克數又不盡相同,而在現代,由於中國在五十年代改制了,將一斤改成了十兩,500克為一斤,所以一兩相當於50克。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香港現在還是延續著一斤十六兩的制度。

不管怎麼說,金銀等貴重金屬一直是大型場合所必備的飾品。在現代結婚更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物品,所以大家都非常關心黃金價格的趨勢。不過也有部分人對這種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並不在意,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俄愛檸檬茶


賞千金,就是賞賜一千塊金餅或馬蹄金一類的金子,而賞黃金千兩,則是賞賜一千兩黃金。這兩個單位是不一樣的。

古代所謂“一金”,是這樣一個東西:

這個金餅的重量是250g左右,而漢朝及先秦時期,這個重量就是“一斤”。所以一金等於一斤,等於現如今的250g。西漢以前,金餅大量存在,到東漢忽然大量消失,這在以前是一個謎,直到海昏侯墓出土無數金餅,人們才相信這回事:

賞賜千金,就是說真的賞賜某人一千塊金餅or馬蹄金,這聽起來很嚇人,但當時的確是有那麼多黃金的。

至於說論“兩”的金子,那是唐宋及以後的說法了。另外提一句,明清時期所謂的“某鼻菸壺值數百金”,不是說的金子,而是銀子,人們習慣以大都市市面上流行的最貴重的東西為“金”。至於說“幾萬錢”“幾十萬錢”,這裡的“錢”,不是重量單位,而是“文”。

這玩意兒不值錢,幾文錢能買個饃饃或雞蛋。但“數十萬錢”,也是一筆很大的數目。


豆子人民藝術家


我是寂寞的紅酒,我來回答。

我國是貨幣大國,但不是金銀大國,歷史上我國金銀產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於需求,所以大量使用其他金銀代幣,比如銅和鐵,銅錢一直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貨幣,在明朝以前金銀流通範圍很小,一般由國家儲備,很多王朝根本不允許金銀流通。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金不僅僅指黃金也指銅和錫,秦之前銅和錫都可稱為金。漢朝時期,隨著黃金的增多,金逐漸成為黃金的代稱。所以漢代之後的賞金千兩是可信的,確實是黃金。古代一斤16兩600克左右,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0克,千兩即現在的31.25市斤,所以賞金確實賞的是黃金,只是純度沒現在的高,此外賞金千兩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沒幾個人能得到這麼多的賞賜。用的都是銅錢,最多也是碎銀,並不像電視裡演的那麼誇張。


寂寞的紅酒


我國是黃金產量和儲量都是非常豐富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是主要產金國,所以齊國在"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諸侯國。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鑿通"西域,新疆地區開始納入中華版圖,阿爾金山,譯成漢字是金山,盛產黃金,所以漢代中原王朝的黃金儲備是驚人的。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半斤八兩。一千兩黃金等於62.5斤。所以古籍中記載皇帝賞踢功臣黃金萬兩或千兩指的是真正向黃金。比如西漢時期,大將軍衛青反擊匈奴戰功赫赫,漢武帝一次賜黃金二十萬斤。王莽竄漢以後取個老婆花了三萬斤黃金,唐太宗李世民討薛舉,滅劉武周,虎牢關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戰功顯赫,被他老爹賞給黃金六千斤。可是漢唐以後中國的黃金儲備越來越少,價值越來越高,那麼黃金都去哪去了呢?據分析中國古代大量黃金遺失主要有三個去向。首先黃金的性質穩定,常言說,真金不怕火煉。黃金耐腐蝕可以千年不壞不濫,那個年代黃金不怎麼值錢,大量黃金被作成金器和隨藏品。王莽滅亡時,國庫中有十四噸黃金被劉玄的綠林軍瓜分一空,隨著戰亂大量黃金被窯藏於地下,當大部分人死於戰火以後,黃金也就永遠真藏於地下了。到了以後朝代黃全儲備越來越少,黃金價格也就高了,明朝首輔張居正確定銀本位,在外國對華貿易中,明朝政府只要銀子,迫使西方列強在美洲搜刮的銀子有三分之二運往中國,換取中國的茶葉,磁器和絲稠。同時,中國黃金價格低於國際價格,中國他們用白銀換取黃金運往國外,一來二去中國的金子被倒騰到國外。



關東俠客


先秦時期的金是專指青銅,黃金用得不多,用於貨幣的僅僅楚國發行的郢爰,之後直到明代才發現黃金官錠。一直以來黃金都不是作為貨幣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


秦代以來,也有少量金幣出現,例如秦代金半兩,作為上幣存在過:



宋代金淳化供養錢:


之後也有金開元,金光緒,金大頭等,各地方軍閥銀元也鑄有金樣幣。都不是以流通貨幣的身份存在,都是社會上層把玩互贈所用。


樓主所問賞金那就得看是哪個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時期賞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銅。到了西漢才會是賞黃金。



而重量則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貨幣單位為朋,春秋戰國到唐以前為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秦代一兩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為五十多克一兩,到了明清時期則為三十六克一兩,民國也不外如是。
所以樓主所說一千兩,這種賞賜方式最少得到西漢以後,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為例,一千兩黃金就等於36000克,摺合現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