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春秋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駙馬,如果他不死,中原不會淪陷!

各地的武聖祠或關帝廟大門常鐫有這樣一幅對聯:

孔夫子,關夫子,萬世兩夫子;

修春秋,讀春秋,千古一春秋。

意為文聖孔子編訂《春秋》,武聖關羽誦讀《春秋》,文武二聖並傳佳話。

在國人印象中,《春秋》這本著作和青龍偃月刀已成為關公的標準道具,關公八小時以外大抵都在“燈下讀春秋”。

愛讀春秋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駙馬,如果他不死,中原不會淪陷!

其實,陳壽所著《三國志》關羽的傳記中並沒有關於他研讀《春秋》的記載。直到南朝劉宋,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才加了一句:據《江表傳》記載,關羽愛讀《左氏春秋傳》,基本篇目大致能背誦(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江表傳》一書早已失傳,根據“孤證不立”的原則,關羽愛不愛讀《春秋》只得姑且存疑。

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關羽覺得馬超同自己比,差距實在太大,怎麼看怎麼彆扭,恨不得從荊州前線返回成都,力諫劉備收回成命。

多虧了諸葛亮給他寫信開解,稱馬超屬西漢開國時的英布、彭越之流,與張飛的實力在伯仲之間,跟您完全沒得比!關羽才算順了這口氣。

從這件小事看,就算關羽能背誦《春秋》,其間的微言大義,他也全然沒能領會。

五代時,倒真有一員統兵大帥酷愛《春秋》,並以身踐行,為史家所稱道。

此人名叫史匡翰,祖籍雁門(山西代縣)。他的爺爺史敬思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心腹大將。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克用大敗黃巢,途徑汴州(河南開封)時,朱溫將其一行安排在上源驛中歇宿,半夜舉火,準備燒死李克用。史敬思等人拼死衛護,李克用才逃出生天。當夜,史敬思等三百多人拋屍於汴州城中,從此李、朱兩家結下世仇。

他的父親史建瑭,又為後唐莊宗李存勖效命。李存勖用兵每每以他突前,朱梁、契丹軍隊都見識了他的武勇,稱他為“史先鋒”。龍德元年(公元921年),史建瑭率軍圍攻鎮州(河北正定)時不幸為流失射中,于軍中去世。

史匡翰是烈士後代,承襲父、祖的餘蔭,成年後即接任世職九府都督(河東一帶九姓胡人管理官),隨後又到代州(山西代縣)和遼州(山西左權)擔任團練副使,娶石敬瑭的妹妹為妻。

李存勖建國後,他穩步升遷,明宗末年,已經成為彰聖馬軍都指揮使(近衛軍漳聖營騎兵總司令)。

愛讀春秋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駙馬,如果他不死,中原不會淪陷!

後晉高祖石敬瑭代唐建國後,封妹妹為魯國長公主,史匡翰轉任控鶴都指揮使(近衛軍控鶴營總司令),歷任鄭州防禦使、義成軍節度使。

史匡翰為人剛毅,富有謀略,統帥部隊很講究章法,軍紀嚴明。他對待部屬十分有禮貌,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

政事之餘,尤其喜歡研讀《春秋》,還延請了不少學者為他講解經文精義。他質疑問難,窮究深思,希望貫通經中蘊含的深意。

凡學《春秋》必從三部註解闡釋的著作《左氏春秋傳》、《公羊春秋傳》和《穀梁春秋傳》入手,而史匡翰精研三傳,時人呼為“史三傳”,足見其造詣和酷愛程度。

如此熱愛《春秋》,以書中要義為人生指南的大帥自然是慎終追遠,正道直行,不喜飲酒尋歡。

他有一位幕僚叫關徹,熱愛杯中之物。某天酒酣,瞪著史匡翰戟指大罵:“您以前做刺史時,對咱們這些門客還挺親近,沒什麼官架子。如今成了一鎮節度使,就不待見咱們了。前些時候彰義節度使張彥澤(後來率遼兵攻陷汴梁的大漢奸)不是虐殺了他的幕僚張式嗎?來,您有膽也殺了我,正好湊為一對談資!”

史匡翰聽了他的話,不僅沒有發怒,反而給自己斟滿一杯酒,一口喝乾表示自罰,並承諾反省對幕僚的態度。

他蒞任多地,官聲清越,深得百姓和士卒愛戴。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因病去世,被追封為“太保”(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朝中翰林大手筆陶谷(宋太祖即位時,為周恭帝寫禪讓詔書的那位)親自為他撰寫碑文,極盡褒美。

愛讀春秋的並非關羽而是這位駙馬,如果他不死,中原不會淪陷!

倘若他壽數再長一些,開運年間,抵抗契丹的統帥必定不會是宋國長公主駙馬杜重威。於情於理,後晉少帝石重貴都要選擇以《春秋》砥礪自己、品行端方的魯國長公主駙馬史匡翰。後晉又豈會兩世而亡?神州陸沉、銅駝荊棘的慘狀或許得以避免!

參考書目:陳壽《三國志》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晉書》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