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下,异质双核MCU竞争越趋白热化

物联网时代下,异质双核MCU竞争越趋白热化

继ST于2018年3月推出双核心无线通讯芯片STM32WB,TI不惶多让地于5月推出SimpleLink多标准2.4GHz的双核心CC2652R无线MCU,整合一个具弹性且非常低功耗的RF收发器,搭上功能丰富的Arm Cortex-M4微控制器和一个Arm Cortex-M0核心处理器,前者主要任务为负责多重实体层与RF标准,Cortex-M0则是处理储存在ROM或RAM的低阶RF协议指令,并没有开放客户存取。

具低功耗CC2652R可支援单晶片上的Bluetooth 5、Thread与ZigBee等多标准连结,在其他规格方面,由于采用新型低功耗感测控制器,可使钮扣电池使用寿命长达10年,另外在存储器架构部分,Flash主要是针对客户应用,最高可达352KB;ROM则是达256KB,主要是协助TI的Code。

若以整体观察,预计2018年第三季上市的CC2652R与将要在第三季季末量产的STM32WB,两者在规格上看似近相同,但在产品定位策略或应用场景上却不尽同。

2018年异质双核架构MCU展露头角,「任务分工」提高效能

近年各领域逐渐朝向智能化发展,对嵌入式产品来说,能耗的控制和效率的提高也越显重要,异构双核架构也应运而生,可将不同系统任务分配于不同的MCU内核,可望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功耗及在成本上取得最佳平衡。

事实上早在2013年,NXP的LPC家族早已布局异质双核架构MCU,分别是针对低功耗智能应用LPC4300(M4F+ M0)及适用于超低功耗应用的LPC5410(M4F+ M0+),事隔多年后,TI与ST才于2018年相继发布相关产品。

尽管M0没有M4强大的处理能力,但亦有完整的中断系统和基本的算术与资料传送能力,可分担Cortex-M4处理器大量资料移动和I/O处理任务,精细明确的任务分工,可灵活地适应不同情景。

物联网时代下,异质双核MCU竞争越趋白热化

TI、ST产品定位策略与应用领域不尽相同

现阶段有着各种网络协定和标准,像是ST的STM32WB能支援以IEEE 802.15.4为主的无线通讯协定,不过仍以Bluetooth 5为主,但TI的CC2652R则朝向多方发展,可支援Thread和ZigBee标准、Bluetooth 5等多标准连结。

从应用面观察,ST聚焦工业、医疗照护和消费性应用,TI则是为了因应建筑、工厂和电网日益增加的连接需求。

总的来看,这些异质双核新产品皆朝能满足低功耗、多标准迈进,相较于传统的使用多颗MCU方案,异质双核架构在性能、成本、功耗、效率等诸多环节都有明显优势。

文丨拓墣产业研究院 施莳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