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豐臣秀吉一死,豐臣家族就很快衰亡了呢?

於無聲處34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可以說,這是誰都沒想到的一個發展!

豐臣秀吉的原配寧寧沒有生育能力,這一直被看作豐臣家的一大短板,很多歷史學家都說豐臣家子嗣不旺。誠然,這是一個重要性問題,但卻不是決定性問題!


豐臣秀吉唯一的兒子也是他唯一的繼承人為茶茶所生,叫做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死的時候,他才六歲。茶茶又叫澱君,是淺井長政和戰國第一美女織田信長的妹妹阿沛的大女兒,天生嬌貴,傲視群雄,把誰也不放眼裡,實際上她在豐臣家日子短,完全沒有根基。


基於這個問題,豐臣秀吉在死前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說是設置了兩道保險,如果真能執行,萬無一失。

先說內部。豐臣家的家臣,在當時分為以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為首的文治派和以加藤清正與福島正則為首的武功派,兩派不可調和,但是都服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寧寧。寧寧雖然沒有孩子,但豐臣家的家臣多是寧寧一手撫養大的,大家都以母親視寧寧,只要寧寧在,所有人就聽寧寧的。所以這第一道保險就是讓寧寧來當太后,穩定政局。



再說外部。豐臣秀吉統一的日本是個鬆散的聯合,大名眾多,只是攝於豐臣家勢大,不得不臣服,所以豐臣秀吉設立五大老制度來制衡各個大名,使得豐臣家立於不敗之地。五大老中以德川家康最難制衡,但是好在還有一個前田利家,只要前田利家在,德川家康就永遠沒有機會,剩下的三個大老不過是陪襯。所以豐臣秀吉死之前託孤給前田利家,這是在外部也做了安排。


但是豐臣秀吉一死,事情就開始走樣了,不是嗎?茶茶仗著自己是豐臣秀賴的母親,直接把寧寧趕到寺廟當尼姑去了。你想想,豐臣秀吉一死,你豐臣家和寧寧還有啥關係?人家寧寧有什麼必要給你茶茶看著這份基業?你不好好待人家,還把人家趕走,寧寧樂得自然,人家在廟裡就跟德川家康說,把這江山讓給你個老烏龜了,德川樂得屁顛屁顛的,直給寧寧點頭哈腰。

再說前田利家,茶茶的確按照遺囑請前田利家入駐大阪城,而前田利家的到來,的確穩定了形勢,各方面誰都不敢動,但是這個局面也只維持了一年,為啥?因為前田利家太不爭氣,身體染病,迅速惡化,掛了!



德川家康的春天終於來了!失去寧寧和前田利家的豐臣家,文治派和武功派矛盾迅速激化,終於分成對立的兩幫在關原打了一仗,而德川家康很高明的利用了這種分化,在合戰中聯合武功派擊敗了文治派,徹底掌握了政治主動權,政權實質上已從豐臣家轉移到德川家。


關原合戰三年後,1603年,德川家康開設幕府,從現實中取代了豐臣家的領導地位,1615年,年邁將死的德川家康害怕豐臣家在自己死後死灰復燃,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徹底消滅了豐臣家,至此,太陽之子豐臣秀吉只傳了兩代的豐臣家就在歷史中徹底的消失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去年有機會去了日本,見識了豐臣秀吉所建造的宏偉的大阪城,也見識了大阪城內外那寬闊而高深的護城河。看到這一場景,你可以很自然地想象出以當時日本人的作戰水平,這樣的城池幾乎是難以攻破的,可為什麼德川家康還能滅掉豐臣家族呢?



這裡面有這麼幾個原因可以說道說道:

首先是豐臣秀吉死的時候,他的繼承人,他唯一存活的兒子豐臣秀賴太小了,剛六歲。而在此之前,他為了讓幼子順利繼位,竟然逼死了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甚至連秀次的妻兒也沒放過。而他過於相信自己一手扶持的五大佬和五奉行,導致主少囯疑,而五大佬之一的德川家康崛起,成為滅亡豐臣家族的利刃。

其次是朝鮮戰爭消耗了親豐臣家族的大名實力。豐臣秀吉通過九州征伐和小田原之戰基本統一了日本,成為日本的關白。但是豐臣秀吉的統一隻是一個表面上的統一。為此,聽信了小西長行等人的建議,先征服朝鮮,再征服中國,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



於是,一支21萬人的軍隊跨過朝鮮海峽,發動了入侵朝鮮的戰爭。由於當時德川家康的封地江戶是一片荒蕪的鹽鹼地,因此,德川家康表示不能參戰。豐臣秀吉的朝鮮戰爭打了兩次,由於明朝的鼎力相助,最終日本與明朝達成和解並從朝鮮撤軍,而豐臣秀吉也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前與世長辭。由於這次戰爭各藩犧牲太大,付出太多,以至於沒有參加戰爭的德川家康反而坐大,成為了最有實力的大名。

再次,豐臣秀吉的側室,豐臣秀賴的生母澱夫人是織田信長的妹妹阿沛的長女,澱夫人天生嬌貴,對於很多大名而言都有多有鄙視。加上豐臣秀吉無故殺了養子一家也讓很多大名感到寒心,因此,親豐臣家的大名在豐臣秀吉死後,很多都倒向了德川家康。再有就是澱夫人寵信大野治長,大藏卿局等人,並傳出了諸多緋聞,這也導致了很多大名的倒戈。



最終,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的對抗爆發了關原之戰。關原之戰的結果很明顯,只有七位大名組成的西軍根本沒法和由近二十家大名組成的東軍抗衡。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成為從一衛徵夷大將軍,開啟了日本的江戶時代。關原之戰後,豐臣秀賴仍然還有大阪城,而德川家康卻對秀賴開出條件,讓他搬離大阪城,並且開始填大阪城外的護城河。原本說好只填一半,結果東軍想要全部填平,雙方又爆發了大阪城冬之陣和夏之陣,兩戰下來,豐臣家已經輸掉了底兒,秀賴和她的母親澱夫人雙雙自焚於大阪城米倉。


傅斯鴻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豐臣秀吉能從一介平民成為一統日本的大人物,其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但是豐臣秀吉為他的繼任者留下的隱患實在太多了,就算豐臣秀賴不是小孩,也很難壓得住秀吉死後的亂局。

一豐臣秀吉的統一基礎太過薄弱。

日本的戰國確實和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很像,但是中國的戰國結束,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王朝。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卻更像周天子。他手下的大名和周代的諸侯國一樣,依然兵權在握。最強大的德川家甚至不敗而屈服秀吉。原本豐臣秀吉還可以藉助上衫家,前田家,毛利家等幾個頗有實力的大名聯合制約德川家,但是隨著這幾家的家主老的老,死的死,聯合不攻自破,德川家在暗處韜光養晦。

(德川家康)

二朝鮮戰爭出大事。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野心爆增,居然瞄上了他西邊的明帝國,想要招惹大明,必須要拿朝鮮為跳板,於是豐臣秀吉兩次發動朝鮮戰役。當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兩仗,卻讓擁護豐臣家的大名損失慘重。而以德川家為首的對豐臣秀吉名義上臣服的大名病沒有參與這仗。此消彼長之下,豐臣家的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

三自斷臂膀,離心離德。

豐臣秀吉有一養子名為豐臣秀次。豐臣秀次雖然說不上是啥牛人,但是畢竟也是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其手腕和眼界自然非比尋常。但是秀吉為了讓小兒子秀賴繼位,逼迫秀次自殺,還把秀次一族基本殺乾淨。這基本上是自斷手腳,豐臣秀次雖然是你的養子,但怎麼說和你也是親戚,而且都姓豐臣,況且豐臣秀次當時的實力非常強大,是豐臣家很有力的臂膀,豐臣秀次一死,豐臣家實力大大受損,而且這麼一搞也讓原本忠於豐臣家的大名心寒,導致關原大戰時,許多大名投靠德川家。


豐臣秀吉死後,朝廷分裂嚴重,最終爆發了關原大戰,在關原大戰中,豐臣家最後的忠臣石田三成帶領西軍和德川家帶領的東軍大戰,最後因為實力不濟,以及盟友背叛而失敗。


守仁看劇

豐臣政權的二世而亡,真可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綜合看來,豐臣家的迅速衰亡,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政權制度設計不夠嚴密。豐臣秀吉由一介底層農民出身,跟隨織田信長攻伐混戰,恰逢本能寺之變的人生契機最終登頂權力巔峰。和眾多開國帝王一樣,秀吉除了強大的武力威懾之外,很大一部分也是個人魅力和政治聯盟的因素,十分需要建立嚴密的政治制度來確立豐臣家的權威。但日本傳統的門閥觀念,使得並非出自於“源氏”、“平家”等名門的秀吉不能利用現成的“徵夷大將軍”幕府制度,只能依靠親近天皇、公卿雜糅出一個“關白•太閣”體系。秀吉臨死前安排的“五大老、五奉行”體制,本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不久便被德川家康拆解得面目全非。


二、入侵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對豐臣政權內傷太大。在統一日本後,為了緩和國內的土地分配矛盾,同時也是出於覬覦東亞大陸領土的野心,豐臣秀吉將運轉了將近百來年的戰國亂世機器轉往朝鮮半島。雖然初期勢如破竹、頻頻得手,但在明朝的軍事幹涉下戰局陷入膠著,小西行長、上衫景勝、福島正則等一大批入朝的豐臣系大名損失慘重。且兩次入侵行動的勞而無功使得秀吉的威信大大降低,列島上下對豐臣政權的怨念加深,成為影響其政權穩固的重要因素。

三、豐臣秀賴幼主當政,主少國疑。一開始秀吉立侄子豐臣秀次為繼承人,生出秀賴之後又迫不及待以血腥手段清洗秀次勢力,動搖豐臣家根基。秀吉死時,幼子秀賴年僅6歲,其母澱姬也才20多歲,根本沒有執掌日本最高權力的能力和威望。輔佐秀賴的“五大老、五奉行”體系,在秀吉好友前田利家死後再也不能維持下去。德川家康利用福島正則一幫“武將派”與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吏派”之間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成功得在關原之戰中勝出,繼而開創德川幕府的統治。多年以後的大阪之戰,成年的秀賴在幾乎全日本大名的攻擊下,無奈切腹自盡,波瀾壯闊的豐臣政權隨之大廈傾倒。



竹山的清溪澗

首先,是因為豐臣秀吉的內耗很厲害。豐臣秀吉晚年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於自己的養子身上。但卻十分意外或者說驚喜的是,後來還是有了自己的親兒子——豐臣秀賴。正因為此,他對於養子和關聯人員進行了大肆屠戮。家族內耗,死了不少人,另一方面也使得活著的人很寒心很失望,離心離德。

第二,是因為德川家康還在。這個人一直很麻煩,一方面他隱忍並無反叛跡象,又德高望重,坐擁一方勢力,不能輕易殺掉;另一方面,他也是野心勃勃,不甘臣服他人之下,這樣的人的危險又很大。所以,織田信長也好,豐臣秀吉也罷,對於德川家康都是既用且防之。事實證明,最後毀滅豐臣家族的就是德川家康。

第三,是因為豐臣秀賴那矛盾的個性。一方面他的英武之氣讓德川家康畏懼甚至恐懼,必欲除之而後快,可另一方面呢,作為豐臣家族的繼承人,他又是一個媽寶男,並無太多的政治決斷力,在後來的大阪之戰中也一再體現出來。

綜上,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往往需要對應一個時代來具體分析,沒有無因無果的愛,也沒有無因無果的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