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頭騰大戰”:抖音短視頻崛起,騰訊在追趕

6月14日消息,國外媒體Tech in Asia發佈文章稱,騰訊和今日頭條的法律糾紛,凸顯中國逐步升級的短視頻爭奪戰。

外媒看“頭騰大戰”:抖音短視頻崛起,騰訊在追趕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騰訊和今日頭條正在開戰。正當這兩家公司最近幾周捲入了一場法律糾紛之時,但它們爭奪中國短視頻應用市場的大戰役也已然升溫。

騰訊已經發力挑戰在該市場迅速崛起的今日頭條。目前該市場覆蓋中國11億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三分之一。據估計,到2020年,該市場的消費者支出將達到55.4億美元。

數據研究公司易觀國際(Analysys)的數據顯示,頭條目前坐擁中國五款最受歡迎的短視頻應用中的三款:抖音、西瓜和火山。

騰訊不甘落後。在“放棄”旗下首款短視頻應用微視3年多以後,該公司今年4月重啟微視。5月,該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二款短視頻應用“下飯視頻”。

在此之前,騰訊只持有中國第一大短視頻應用快手的股權。它是通過去年3月其領投的一輪3.5億美元融資入股快手的。

儘管頭條目前佔據上風,但分析師們認為,在短視頻市場仍在擴張的情況下,騰訊的發力佈局還不算太晚。此外,騰訊在線上內容和社交媒體領域均佔據著主導地位,這意味著它有機會重塑短視頻行業。但這不會是一場輕鬆的戰鬥。

巨大的威脅

騰訊看到了短媒體媒介的巨大機遇。正如該公司的總裁劉熾平在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解釋的,文字和照片內容的增長已經趨於停滯,媒體內容的未來在簡短且方便觀看的視頻上。

騰訊的微視可讓用戶創建15秒的視頻,加入各種效果,然後進行分享。這款應用已經成為該公司爭取佔據用戶更多時間的最新武器。

新媒體數據分析公司新榜的聯合創始人陳維宇也認同劉熾平的觀點。他認為,成為主流的媒體格式將會是那些能夠信息承載更加密集的媒體格式。在今年4月舉行的北京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他向Tech in Asia表示,短視頻的廣泛流行“是這一規則的一種體現”。

騰訊一直在通過投資或收購公司來涉足不同的領域,它對快手的投資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但易觀國際分析師馬世聰向Tech in Asia解釋說,短視頻與騰訊的核心業務非常貼近,因此它可能更願意親自去做。

馬世聰說“短視頻應用有很強的社交元素,”並舉例說明它們如何為在線表達和互動提供一種新的媒介。

外媒看“頭騰大戰”:抖音短視頻崛起,騰訊在追趕

▲騰訊的微視(左)和頭條的抖音(右)

就拿抖音的情況來說吧。人們不只是狼吞虎嚥地觀看一段又一段有趣的視頻,他們還會去創作內容和評論別人的作品。易觀國際發佈的2018年2月數據顯示,用戶每天花在這款應用上的時間為49分鐘,另一些人也每天在西瓜和火山上分別花費86分鐘和47分鐘。

儘管已經有諸多強勁的玩家,中國的短視頻市場仍然容得下新的競爭者。

“是的,騰訊投資了快手。但如果你看看快手提供的內容和用戶體驗類型,你會發現它只代表了一個細分市場。現有的短視頻應用基本上都是針對年輕用戶。例如,老年人並沒有受到很好的服務。”馬世聰指出。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頭條系的應用會如此流行。西瓜依賴於專業製作的長達五分鐘的視頻。抖音最初是一款15秒音樂視頻應用,目標用戶是城市裡的時尚年輕人。火山的15秒視頻也吸引了大量喜歡有趣內容的用戶。

目前尚不清楚騰訊旗下的應用是否在開闢自己的細分市場。馬世聰表示,到目前為止,微視在目標受眾方面與抖音最為相似。下飯視頻,顧名思義,它的1到5分鐘短視頻適合邊吃飯邊看。跟西瓜一樣,它的內容主要來自於專業的創作者。

騰訊努力追趕

外媒看“頭騰大戰”:抖音短視頻崛起,騰訊在追趕

微視能夠利用的另一個優勢是,它的母公司擁有豐富的知識產權。騰訊在其第一季度財報中表示,將允許微視訪問其“涵蓋音樂、遊戲、體育和綜藝節目的正版數字內容庫”。例如,用戶可以在創作視頻的時候使用騰訊的正版音樂。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2017年的一份報告,騰訊佔領了中國70%以上的音樂流媒體市場。它也是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遊戲公司。

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微視目前擁有3.84億月活躍用戶,與抖音的用戶規模相比仍然微不足道,但前者正在以75%的環比增長率快速擴張。抖音的這一增長率為36.2%。

多條戰線

這場決鬥的結果如何還得拭目以待。頭條在其對騰訊的訴訟中提出9000萬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賠償,這兩家公司在其它的領域也有一番激烈的爭鬥。

外媒看“頭騰大戰”:抖音短視頻崛起,騰訊在追趕

頭條由算法驅動的新聞應用今日頭條在2012年推出,很快便席捲全中國。2015年,騰訊作出跟進,也推出了名為“天天快報”的新聞應用。市場研究公司艾瑞諮詢(iResearch)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今日頭條是同類應用中規模最大的,每月活躍用戶量達到2.12億,高於天天快報的7960萬。

頭條在過去兩年也一直在積極打造海外媒體帝國,已經與多家內容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其中包括Musical.ly、Buzzfeed和Flipagra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