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這幾天,微博被一篇《北大畢業留學生髮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刷屏:

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與父母決裂了很久,

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六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王猛講述了自己與父母的種種經歷,1.5萬字篇幅的信,充滿了對父母的控訴,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這條新聞一出,引發網絡熱議,評論成了兩邊倒的態勢:一方認為孩子不懂長輩的一番苦心;另一方則是控訴父母的控制和過度呵護。

本該是最親密的親子關係,最後卻淪落到孩子拉黑父母的地步,或許孩子有些偏激,但父母也註定難辭其咎。

有時候,方式不對,愛也能成傷害。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1.不接納

王猛在文章中說母親一直不認可他的性別:“我母親不能接納男孩子的剛強、自主等氣質。”

因為母親想要一個女兒。在他兩三歲的時候,總把他打扮成女孩,給他穿裙子,在他面前對自己想象中的女兒“芽芽”說話。

父母是孩子來到人世間,最先接觸到的人,如果父母不接納、不認可孩子原本的樣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卑、不接納自己、喪失歸屬感。

李亞鵬和王菲的女兒李嫣,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唇顎裂嬰兒,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11歲就可以在秀場氣場全開,沒有絲毫遮掩和自卑。

王菲曾經在節目中說:把她當正常孩子,她很美。

李嫣的自信和內心富足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悉心的培養,她也完全能夠承認自己原本的樣子

愛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不管孩子能不能給你掙面子,不管孩子內向還是外向,不管孩子能否活成你想要的樣子,我們都願意為他奉上所有的愛。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2.控制

在中國家庭中,最缺少的往往不是父母的愛,而是放手。

王猛在文章中說,從小到大在穿衣問題上幾乎都是由父母包辦:“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每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會有獨立的意識,也一直在努力學著獨立面對和處理各種狀況。

如果父母萬事插手,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升學成家,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控制。

過度包辦是一種控制,過度周到也是一種控制。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這種控制的結果,要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有限,沒有主見,要麼像王猛那樣反抗、拉黑父母,把成年後的很多問題都歸因給父母。

正如威廉·福克納所說:“我們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我們,使我們沒有能得到幸福;在我們得不到幸福時,我們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我們的那個人身上。"

很多時候,父母和子女過得不快樂的根源,是缺少一份恰到好處的界限感。

3.忽視

王猛在文章中提到這樣幾個細節:

小學不會剝雞蛋,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家裡親戚也因為這件事開始嘲笑他,父母沒有出面保護他。

考試回來,王猛文件夾被人惡意塗畫地亂七八糟。母親沒有安慰他,反而幸災樂禍:"現在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了吧。"

讀書時,王猛覺得自己的座位環境不好,想申請換座位。父母不但不支持反而

打擊他:"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你必須學會和任何人相處。"

這三件看似芝麻小的事情,王猛卻記得清清楚楚,每一次當自己需要安慰和鼓舞的時候,父母要麼注意不到,要麼視而不見。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有心理學家曾經提到過一個詞叫“童年期情感忽視”,意思是說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這樣的經歷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比如: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父母看不到他的委屈,反而指責孩子:“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

這樣的事情發生多了,孩子就很難和父母親近起來,也不會對父母說心裡話,因為說了也不會被父母理解,得到的只有父母的指責和說教。

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就像那位北大畢業生所說:“我用‘情感的孤兒’來描述自己。”

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6年:為什麼有些父母的愛是傷害?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時候,可怕之處不在於父母經驗不足,而在於父母自以為是的愛。

養育孩子長大成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是甜蜜的負擔,也是兩代人的共同成長。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別讓你的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