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分析一下電影《林海雪原》和《智取威虎山》的異同?

江益焱

《林海雪原》是一部剿匪小說,由著名作家曲波根據自己的實際作戰經歷撰寫的。由於作者本人親歷戰場,親自指揮作戰,所以這本書讀起來真實感特別強。本書有三條線路,一是小分隊剿匪時的勇謀。

《智取威虎山》是取材於《林海雪原》的一部現代京劇,八大樣板戲之一。截取了《林海雪原》剿滅威虎山以座山雕為首的土匪這一段。可以說,《智取威虎山》是在《林海雪原》的基礎上選材改編的京劇劇目。


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生動地塑造了少建波、楊子榮等革命英雄形象,藝術地再現了當年東北剿匪鬥爭的殘酷性、複雜性、艱鉅性。小說自出版以來,由於其故事妙趣橫生、情節驚險曲折和富有傳奇性而受到了廣大群眾喜愛,成為多次出版、享譽中外的暢銷書,止今已在國內印發近400萬冊。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曲波,出生於1923年2月,祖籍是山東龍口市棗林莊。


1938年,15歲的曲波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冬,曲波奉命率一小分隊深入牡丹江一帶的深山密林,去執行剿匪任務。當時,盤踞在威虎山的國民黨保安旅長座山雕(張樂山)匪幫是他所要剿滅的對象。座山雕對威虎山工事進行了加固,強攻肯定是不行,一是人手不夠,二是威虎山工事太過堅固。

怎樣才能以最小的代價儘快消滅敵人呢?當曲波正無計可施時,偵察排長楊子榮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由他假冒土匪打進威虎山內部,爭取座山雕的信任,然後再配合主力部隊裡應外合給予致命一擊。曲波召集會議,對楊子榮的設想進行反覆研究後,決定實施計劃,制訂了周密的作戰細則。

後來楊子榮不負眾望,憑藉其熟悉匪徒的暗語習慣和機智果敢,順利的打入匪幫,而且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後來,在楊子榮的內應下,主力部隊順利地攻入威虎山,消滅大部土匪,並一舉活捉了座山雕等匪首。楊子榮後來被東北軍區司令部榮記了三等功,並被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1947年2月23日,楊子榮在一次戰鬥中,奮勇追殲頑匪,不幸中彈犧牲,時年僅30歲。


純陽命理

電影《林海雪原》和現在京劇《智取威虎山》都.取材於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只不過是時代不同。

我小時候看的電影,《林海雪原》是上個世紀60年代拍攝的,還是黑白片,雖然是個黑白片,但故事情節尊重了原著。影片裡的人物也十分貼近當時的年代,滿臉大鬍子的楊子榮,穿著土匪的衣服,顯得土裡土氣,活像一個真正的土匪。

而對於反面人物的刻畫,也是十分的到位。祝三雕雖奸詐,但不露鋒芒,用其老練掩蓋著奸詐。

電影裡的故事,每次戰鬥都是由團隊配合,就連放芷傻大個兒,也採用的是團隊方式,每個人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就在攻打威虎山的關鍵時刻,土土匪灤平逃上了威虎山, 此時楊子榮像常人一樣顯得有些驚慌,最後冷靜振作,你大智大勇,除掉了土匪欒平。

70年代初出現的現在京劇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也取材於《林海雪原》,但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每個人物做了很深的刻畫,更有很重的臉譜化,正面人物都英俊高大。

正面人物就是正面人物。就連打進土匪窩的揚子榮讓人一看就是個好人,而反面人物,一個個羅鍋巴像,面部醜陋。就連在威虎山上遇到逃上山的灤平,也是胸有成竹,唇槍舌劍,最後順利地除掉小土匪灤平。

我並非在有意貶低樣板戲,我也承認這部劇所表現的英雄人物,和其唱腔確實感染了一代人。這就是我對這兩部文學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的評論。

至於近些年拍攝的《林海雪原》,有些神話了,怎麼也看不出是在剿匪,特別是那個不男不女的人摻會進來,讓人大倒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