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一提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到來,如果要用八個字描述你的高三,你會用什麼?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也許你現在想起這八個字還頭疼,但對於數百年前的學子們而言,這八個字,可是絕好的救命稻草。

古代也有類似《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參考書嗎?

當然有,而且命運和現在大不同。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1

要說到古代《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怎麼來的,就必須先說一個老套的話題——古代科舉考試內容

科舉考試正式確立於隋唐,隨後綿延1300餘年,直至清末廢除。

其取士方式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考試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經史,二文藝,三時務

經 史

經史,以“帖經”、“墨義”為主要的考試形式。

“帖經”相當於古文填空題,“墨義”相當於古文字詞句翻譯加理解,都是考死記硬背的功夫,認準官方爸爸指定版本,好好背就能過。

但想偷懶的還是大有人在的。

有需求就有供給,坊間就流傳幾種類似於紅寶書、隨身背的小冊子,一曰《決科機要》,一曰《精騎》。

南宋朱熹見了此書,憤憤地表示:“不成片段,恐誤後生輩啊。”

文 藝

文藝,考詩、賦與雜文,相當於命題作文,不僅要嚴格切題,還要嚴格切格律與聲韻,再驚才絕豔也不能隨意發揮。

像“黃河之水天上來”這類的風騷句,因為“逸韻”(跑調),決計是通不過考試的,不按照試卷要求的韻法來作詩是不行的。

後來,宋代負責科舉的禮部專門出了一部《禮部韻略》,用來指導學子應試作文。所以也不是很難,多多讀範文,好好練拼音就是了。

時 務

時務,這個有點難,考“策”,即策論,有點像Q&A,也有點像論文答辯,即拋出一個問題,考生作答。

這個問題,可能是當今天子正在苦惱的國家大事,也可能是主考官摘取某經某典中的一句半句該作何解,也可能是問考生對當時的時事熱點、社會新聞有什麼看法。

這種時事題,可謂是時也命也,全看考生有沒有靈性。

沒有靈性怎麼辦?四書五經教你經義,還教你做人,但沒教時務怎麼破啊。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閉關數月,潛心鑽研時務,擬策七十五道,還不忘把成果分享給好友元稹。考試結果出來,白居易考了第二名,第一名是元稹。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不過,白居易並不在意這些細節。他將自己的應試心得並七十五道策目編錄為《策林》,大方出版,為在策海中苦苦掙扎的芸芸學子們照亮了道路。

元和初,予罷校書郎,與元微之將應制舉,退居於上都華陽觀,閉戶累月,揣摩當代之事,構成策目七十五門。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應對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餘自以精力所致,不能棄捐,次而集之,分為四卷,命曰《策林》雲耳。

——《策林序》

當時將這種專門為了應對策論考試而出的參考書稱為“策括”

有了現成歸納好的參考書,誰還去上下五千年地苦苦求索呢?

一時之間,學子們“不尋史集,惟誦文策”,光背那些為了應付時務考試而編集的策文集,導致唐代後期的科舉考試不得不增加經史和文藝的比重。

2

集以上之大成者,便是“時文”,就是為科舉考試而作的文章,因其文集的封面多用黃色,所以稱“黃被書”,亦作“黃背書”,又名——

宋代版《五年原題三年模擬》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就像當今人手一本的紅寶書,宋代應考士子人手一本黃冊子

到了南宋,“五三”更加普及。有人總結了科舉考試的精髓不過是“將累舉程文讀熟”(將歷次考試的優秀文章即時文讀熟),結合題意模仿時文作答即可。

當時影響比較大的“五三”(時文集)有《宋賢文集》、《聖宋文選》、《新雕聖宋文海》、《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等。

這種情況導致學子們的學習重心從研讀經史、鑽研學問轉移到背誦並默寫時文。這顯然與朝廷選才取士的初衷大相徑庭。

對此,官方爸爸很不高興,採取零容忍態度,凡一發現,即收繳焚燬。

各大書坊瑟瑟發抖,時刻緊盯風聲,稍有風吹草動,就把暢銷輔導書改個名字,重新出版。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明清時期,八股取士,科舉考試更為程式化、標準化。相應地,明清“五三”也更加套路。

每逢鄉試、會試過後,禮部會挑選試卷中行文符合程式、主題符合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試卷,由官方編刻成書,頒行天下。

這類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考中的人也會將自己在考場中所作的文章刊印,贈予他人。因謄錄時用硃筆,所以稱

“硃卷”

這些便是正經渠道流通的“高考原題”與優秀高分作文選,書坊其實是沒有資質私下印刷的。

《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載:“康熙九年議準:嗣後每年鄉、會試卷,禮部選其文字中程者,刊刻成帙,頒行天下。一應坊間私刻,嚴行禁止。”

但乾隆皇帝覺得,與其讓書坊老闆偷偷摸摸地瞎倒騰,不如官方出手逼死盜版,遂開封解禁,朝廷手把手教你抄作文,是為《欽定四書文》。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有了朝廷一把手的縱容,科舉輔導書這才算通了正路,有了名頭,正大光明地流通起來。

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文海樓書坊張貼一張廣告,上書:“本坊敦請處州馬純上先生,精選三科鄉會墨程。凡有同門錄,及硃卷賜顧者,幸認嘉興府大街文海樓書坊不誤。”

大意為,本出版社特聘科舉輔導名師一位,精選三屆鄉試滿分作文,正品保證,請到某喵旗艦店購買。

由此看來,科舉用“五三”,時人早已習以為常。

3

其實,除了“五三”,古代還有專門的科舉考前培訓班、輔導班。

宋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與嵩陽書院,實際上便是宋代眾多科舉研習院中成績較為突出的四所考前培訓班。

書院的教師,或多次科舉不第,與科考常年相愛相殺中領悟了考試的真諦;或兼職科舉相關官職,可憐學生們在學海中苦苦掙扎不得解脫,下凡渡劫,造福芸芸學子。

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宋一位科舉名師,叫做呂祖謙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這位呂先生學問好,也做過官,最關鍵的是他做過的官職與教書、科舉密切相關,比如太學博士、州學教授,還主持過省試與殿試。

呂先生見多了學生們為了科舉遭的各種罪,忍不住親自下海指點迷津。

朱熹,寫教科書的,把自己的兒子拜託給寫輔導書的呂祖謙調教學業。

“此兒絕懶惰,既不知學,又不能隨分刻苦作舉子文。今不遠千里,以累高明,切望痛加鞭勒,俾稍知自厲……”

這兒子,我是沒法管了。老師儘管嚴格要求,讓他知道學,我就心滿意足了!

呂祖謙調教了半個月就小有成果:“今嗣在此讀書漸有緒……”

老父親朱熹熱淚盈眶:“舉家感激不可言!”

晚清也有一位十分有名的科舉名師,叫做路德——不是宗教改革那個路德,是字潤生(一作閏生)的路德。

其聲名之隆,堪稱晚清科舉考場中的考研政治肖秀榮,稱霸陝西關中考場三十餘年。沒考上的不一定用了路德先生的教輔,但凡考中的沒有一個不曾承蒙路德先生的指導。

曾國藩對自己的子侄輩大力推薦路德的科舉輔導資料,千叮嚀萬囑咐,老家買不到就趕緊捎個信兒,老夫在京城幫你們代購啊:

“……久為佩仰。陝西近三十年科第中人,無不出閏生先生之門。湖北官員中想亦有之。紀鴻與瑞侄等須買《仁在堂全稿》、《檉華館試帖》悉心搖摩。如武漢無可購買,或折差由京買回亦可。”

古代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話說回來,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五三”作考試的致勝法寶,但人生卻沒有捷徑可走。

十年寒窗苦讀而來的真知實材,才是那些力挽歷史於狂瀾、手無縛雞之力卻勝過千軍萬馬的文人們,一身傲骨的錚錚依仗。

祝即將踏進考場的學子們,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福壽.科舉的參考書[J].故宮文物,1990(4):52-57.

[2]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J].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0(15).

[3]張獻忠.明中後期科舉考試用書的出版[J].社會科學輯刊,2010(01):127-133.

[4]張獻忠.袁黃與科舉考試用書的編纂——兼談明代科舉考試的兩個問題[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6(03):193-199.

[5]嶽鴛鴦.晚明科舉圖書的出版傳播[J].尋根,2011(05):39-45.

[6]曹南屏.坊肆、名家與士子:晚清出版市場上的科舉暢銷書[J].史林,2013(05):89-101+190.

[7]章宏偉.明代科舉與出版業的關係——以湯賓尹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3(12):165-171.

[8]桑麗影.試析宋代的科舉參考書[J].黑龍江史志,2013(19):23-24.

[9]錢雲.宋代“御戎論”的傳播與意義——從科舉用書談起[J].中國文化研究,2016(04):18-27.

[10]孟文強.《儒林外史》中的書坊文化[J].新鄉學院學報,2017,34(10):36-38.

[11]胡天佑.論科舉經濟的主要構成[J].考試研究,2018(03):102-110+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