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亳州歷史名人嵇康,這位大隱生平有何傳奇故事?

嵇康,譙國髡縣(今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人,字叔夜。三國時魏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仍厲志勤學,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他娶曹魏宗室女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他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著《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賢”之一。

走近亳州歷史名人嵇康,這位大隱生平有何傳奇故事?

說起阮籍生前的風流韻事,就不得不說說他與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人私交了。

1,竹林才俊逢竹林相見恨晚

據《世說新語》、《晉書》等典籍記載,嵇康是一位凜凜然而富有才氣的美男子。他身高七尺八寸,容貌俊偉,龍章風姿,質性自然,立若孤松之獨立,醉若玉山之將頹。

嵇康甚愛竹,覺得人就應該要像竹子一樣,高風亮節,正直挺拔,在他自己的住所就種下了一片竹林,常常獨自一人在此吟詩作賦,吹簫彈琴。由於嵇康名滿天下,很多的文人雅士都想結交他,但是嵇康交友以竹量人,對於沒有氣節、不學無術的人,他不與交往。這天,他正在竹林吟詩題句,忽聽有人進了竹林,便提筆寫了首拒客詩,剛寫一句,腳步聲近了,於是他扔下筆匆匆鑽進竹林深處躲了起來。

來人叫阮籍,也是有名的詩人。他一看無人,卻發現桌上墨跡未乾,寫的是'竹林深處有籬笆',明白這是拒客詩。阮籍嘿地一笑,提筆續了句'籬笆難擋笛聲轉'。寫罷,拿起桌上的竹笛吹了起來。

這一吹不打緊,找嵇康的人循聲而來,一時來了5個人。他們是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眾人問嵇康下落,阮籍只管吹他的'高山流水'。大家看到詩箋,終於明白了。於是一人一句在下面聯起詩來。

走近亳州歷史名人嵇康,這位大隱生平有何傳奇故事?

聞絃音而知雅意。嵇康在暗處聽笛聲,看來人,知是文雅之士,趕緊出來會客。阮籍一見嵇康,大笑說:'來來來,以文會友,我們都聯了一句,你看我們值不值得一交,是拒是會就看你大筆一揮了。'嵇康拿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竹林深處有籬笆。

籬笆難擋笛聲轉。

笛聲換來知音笑.

笑語暢懷凝筆端。

筆筆述志走詩箋.

筆筆錄下珠璣言。

箴語共話詠篁句.

嵇康一看聯詩每句都有竹字頭,且句末迴轉,語句非凡,心想,來者都是愛竹之高友,值得一交。於是便提筆在下邊添了句:

篁篁有節聚七賢。

從此七人便經常敞開心扉,高談闊論,頗有相見恨晚之感,由於七人個個都才氣逼人,高風亮節,便被世人稱之為“竹林七賢”。

2,情繫絲絃奏廣陵散

《廣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但是廣陵散真正成名為世人所知確實因為嵇康。司馬昭曾想拉攏他,但嵇康不滿司馬氏集團,不僅反對司馬氏集團所倡導的名教,更'非湯武而薄周孔',因此頗招嫉恨。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司馬昭的心腹鍾會乘機構陷,勸司馬昭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走近亳州歷史名人嵇康,這位大隱生平有何傳奇故事?

從此,此曲名震天下,而嵇康的名字也便與《廣陵散》緊密的聯繫起來了。由此可見,嵇康的音樂造詣極其的高深,是中國古代音樂家的代表人之一,也正是由於嵇康這種憤世嫉俗的表現,使他在音樂創作上不斷地顯示出自己激越的情懷和獨有的演奏風格。

3,獨遊太行尋忘憂

曹魏末年,司馬昭弄權。為人正直的嵇康自然成了司馬氏的眼中釘。此時的嵇康鬱鬱寡歡,為了排遣憂愁,他聽從朋友的勸說,前往太行山遊歷。

一天,嵇康走在山路上,一陣悅耳的琴聲傳來。他精神一振,沿著長滿黃花的小道循聲而去。不一會兒,嵇康來到一處山泉邊,只見泉邊有一石桌,一個白髮銀鬚的老人正和一個少女一起彈琴。嵇康走到跟前,納頭便拜。老人看著面容憔悴的嵇康問道:'為何拜我?'嵇康說:'我因看到司馬氏要篡曹魏江山,憂鬱成疾。今聽師父琴音,頓覺神清氣爽,想來,師父必有解憂妙方。'老人說:'有,你只須在此山小住數日,便可解憂。

走近亳州歷史名人嵇康,這位大隱生平有何傳奇故事?

連日攀談,嵇康得知老人是人稱'活神仙'的孫登,那少女是孫登義女俠嵐。吃飯時,俠嵐便端上一盤黃花菜。孫登告訴嵇康:'這叫萱草,人稱'黃花菜',又叫'金針',我卻叫它'忘憂草',長日服用,便會忘憂解愁。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篡漢稱'魏',今司馬氏欲篡,這叫不仁當以不仁報,你為他們發愁,不是杞人憂天嗎”。

嵇康一生過的是瀟灑飄逸,受世人敬重,自己在文學,音樂等方面的造詣也是令人無法企及。特別是他的詩歌和散文,自成一家,魯迅稱讚其文“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他的詩作今存50餘首,以四言見長,為中國的文學畫卷中勾勒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