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自上了初中后,张女士就发现了孩子性格变了,和小学完全不一样了,沉溺于玩手机,以前考试前进了2名就可以高兴好几天,现在成绩在班上是前列,反而不在意了?而且不爱听我讲话了,总是嫌我唠叨,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与张女士有同样烦恼的家长还有很多很多,自孩子进去青春期后,性格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你以为孩子们都喜欢玩ipad、手机?

No!他们只是害怕孤独而已。

你以为孩子们最自豪的是学习成绩好?

No!他们最自豪的是人缘好。

你以为孩子们天生就不爱听讲?

No!是我们的课堂让他们变成这样。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眼中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我们想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就必须走进孩子的心里。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1、渴望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人

在学校里,最让你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很久以来,学习成绩一直被当作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硬指标”。

“当学生的,首先就得学习好。”这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

但在孩子们眼中,最让他们感到自豪和满足的并不是成绩,而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6.19%的孩子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

只有21.07%的孩子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或在竞赛中取胜是最值得自豪的事。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在学校里,你最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

25.52%的孩子希望被评价为“人品好,值得信任”;

22.54%的孩子希望获得“积极热情,热心为大家服务,有公益精神”的评价。

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为“学习能力强,让人仰望的学霸”。

通过为集体服务,帮助同学,孩子们能够在伙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觉到“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

这种价值感才是孩子真正的快乐源泉,也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最宝贵的收获。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2、渴望有情感的老师

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半数孩子表示: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

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孩子们呼唤着有情感的老师。

在被问到“假如你是老师会怎样”的时候:

34.46%的孩子表示,自己会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听他们说心里话;

25.7%的孩子希望成为讲课生动有趣的老师,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17.96%的孩子想做不偏心的老师,尊重每一个人,民主地管理班级。

少年儿童正处在情感认知的成长阶段,对他们来说,讲情感比讲道理更有用。

老师不能把孩子当成瓶子,想装什么就装什么,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种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心育人,才能培育出有情有感有创造力的人。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3、渴望启发思考互动式课堂

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写作业?这两个问题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工作目标。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79.22%的孩子表示:他们喜欢能够启发自己思考的互动式课堂,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实践,有分享和提问的机会。

7.66%的孩子最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

10.08%的孩子最爱课堂上的“各种多媒体手段”。

调查结果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心声,他们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

孩子对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可很多孩子却不能真心爱上学习这件事,因为孩子们缺少的并不是求知的热情,而是发挥主动性的机会。

长久以来,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由老师主导,孩子们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这是造成孩子们学习被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4、渴望获得父母的肯定、尊重与帮助

家长们总喜欢将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孩子们真的喜欢这样吗?

很多孩子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我是家长,肯定不对孩子说‘你看别人’。”

可见,孩子们并不是抵触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隶”一样,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管理。

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像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并肩战胜困难,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孩子们最担心的事情依次为:

成绩差,班级排名下降(20.16%);

表现不佳,被老师请家长(18.14%);

对学习失去兴趣,找不到努力方向(17.74%);

和同学关系不好,受排斥(17.57%)。

在本次调查中:

42.65%的孩子表示遇到困难时,希望父母“冷静地和我一起解决,不因此限制其他活动”;

23.49%

的孩子表示“虽然我达不到预期目标,但也请对我的付出和进步给予肯定”。

可见,虽然孩子们在成年人眼中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并不希望被当成“什么也做不好的小孩”,所以,越是做得不好、处于低谷的时刻,他们越需要来自父母的尊重。

当被问到“如果你是父母会怎样做”的时候:

44.39%的孩子表示,如果自己是父母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凡事会与孩子商量”;

只有9.15%的孩子选择做个“顺其自然,不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5、渴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在今天,教育不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孩子们可能更加忙碌,补习班、听讲座、逛博物馆、网络课堂……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压力。

但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并不抵触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24.8%的孩子表示,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阔眼界”;

20.46%的孩子希望“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

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各种多媒体手段丰富的时代里,孩子们仍然更希望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方式进行自己的课外学习。

而孩子们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反映出他们对“学以致用”的渴望。这与“现在孩子喜欢沉溺于虚拟世界”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成年人应该反思,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各种“被安排的学习”已经足够丰富。

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

大数据告诉你: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不是成绩,而是……

6、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过上怎样的生活?

在调查中:

48.71%的孩子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比之下,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而有前途的工作”;

6.19%的孩子希望“过上有钱而富足的生活”。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说 “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前途”,或者“你不努力,以后没有好工作,别人都会瞧不起你” 。

殊不知,富足、有前途、受人尊重这些很多成年人眼中的成功标准,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在意的教育结果。比起别人眼中的成功,他们更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许,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会选择一条与儿时梦想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但梦想始终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因为梦想而付出汗水泪水、经历的磨难考验、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