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沙坨子裡的治沙姑娘

「最美林业故事」沙坨子里的治沙姑娘

萬曉白在用手機軟件拍攝、識別植物錦雞兒 孟海鷹攝

吉林省通榆縣同發牧場新合屯,地處中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距通榆縣約2小時車程。從衛星地圖上看,沙地中有一小塊深綠的正方形引人注目。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秘書長萬曉白,就是用青春年華染綠這片沙地的人。最近,她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這都是我們種的!”站在沙地制高點,萬曉白自豪地指著遠處的綠樹說。她的個子不高,臉龐因風吹日曬有點發紅,頭髮簡單地挽在腦後,爽朗的笑容如沙漠裡的小黃花一樣綻放。“從前這就是一片棄耕的沙坨子(荒漠),現在有草有樹有動物。”她說。

“這些年,遇到一件事解決一件事,最後也沒什麼困難了”

1980年出生的萬曉白,是家中的獨生女,畢業於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萬曉白的父親萬平曾是這裡的下鄉知青。2000年,他辭掉工程師工作,帶著自己半輩子積攢下的30多萬元,在新合屯承包了一塊沙地,立志將“火沙坨子”變綠。當時,所有的親戚、朋友、同事,都被萬曉白父親的選擇“嚇壞了”。

“兩人一組,一人扛鐵鍬,一人抱樹苗,栽上苗後再蹦蹦、踩實。每天在漫天黃沙裡種樹,收工時腳底像踩棉花,特別狼狽。”當時正讀大學的萬曉白理解和支持父親,每到假期都過來幫忙。那時候,這裡颳起風來看不到人,萬曉白的臉被吹黑,開始起斑。

哪個姑娘不愛美?說起這事兒,萬曉白的言語間有一絲惆悵,隨即爽朗地笑了:“現在我推開窗,看到綠樹,聽到鳥鳴,聞著青草芳香,什麼都值了!”

樹種上,需要大量澆水。“兩萬棵楊樹澆透一遍水,大概需要兩個月,每年要澆4次。那時,我感覺每天就是澆水澆水。”萬曉白說,“澆一棵樹是1分40秒左右,這時水就不怎麼往下滲,這是實踐所得的經驗哦!”

2002年,大學畢業後,萬曉白去了寧波,做了一名教師,並在那裡結婚、生子。

2005年,在父親治沙缺人又缺錢的艱難時刻,萬曉白帶著丈夫和7個月大的女兒,從寧波來到新合屯。

“曉白剛來時是城裡小姑娘,衣服洋氣,皮膚也好,和當地姑娘不一樣。現在融入我們當中了。”村民高洪波說,治沙這事兒,沒有堅強的毅力堅持不下去。

在萬曉白看來,治沙很苦,但苦中有樂。

“這些年,遇到一件事解決一件事,最後也沒有什麼困難了。有時候還有樂兒。”萬曉白說。

“大自然倔強地要穿上自己的‘舊衣服’”

治沙,不能只憑一腔熱情,要講究科學。這些年,萬曉白一直在學習、總結、反思。

“2001年4月,頂著小雪開工,全鄉的壯勞力來了一大半,有償種樹,當天結算,皆大歡喜。5月,沙子埋了一半。7月,旱死了另一半。”萬曉白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樹根扎不到深處,楊樹大片大片死去。可在無暇開發的沙地裡,卻長出了小草。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尊重自然規律,恢復草原上的原有物種,才是真正的生態修復。”萬曉白這樣總結,“大自然倔強地要穿上自己的‘舊衣服’。”

“我們改變了策略。”萬曉白說,以前亂墾的耕地開始有意撂荒,任由草生草長,同時,不讓牛羊放肆啃食。這一手,叫做圍封養育。草原從原生植物萌芽,到生態系統穩定,在不被幹擾的情況下需要3—5年,這期間是需要人工控制的,主要是防止盜牧盜採等。等到生態系統穩定後,需要牛羊來活動,牛羊啃食可以促進植被循環,踩踏可以加速種子傳播,排的糞便可以增強土壤肥力。

“現在這1500畝沙地生態示範區,1/10是人工栽的樹,9/10是大自然自我修復、自己選擇的適合它的物種。現在已經形成了喬灌草、高中低結合的立體的生態景觀。”萬曉白說,經過多年養護,現在,貧瘠的沙土上有了厚度10釐米左右的腐殖質。以前是根本沒有的。

隨著綠色的恢復,沙地的原生動物越來越多,包括田鼠、蛇、蒼鷹、獾子、野雞、野兔等。沙地草原的原生植被覆蓋度達到了95%,野生動植物達到300多種。

看到一叢灌木開著嬌嫩的小黃花。萬曉白拿出手機,通過軟件識別:“是錦雞兒。”

“這兩年有網絡了,方便很多,以前要挖樣本,找農民認,再翻書比對。”萬曉白說,每當看到以前沒見過的動植物物種,就特別開心。現在最想沉下心來做田野調查,進行動植物統計。沙地生態恢復得怎麼樣,不僅要看直觀印象,更要拿出詳細數據做支撐。

“治沙,得讓當地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

推開新合屯一戶農家小院的門,一股烀大豆的味道傳來,王明會、李亞楠小兩口正在做農家大醬。35歲的王明會在屯裡土生土長,他說,從前大風一刮,都不敢開門。我10多歲那年,萬大爺和曉白姐他們來到村裡,放羊時常看到他們在種樹。

“以前大家認為,整那有啥用,還搭錢。放著好好的城裡日子不過,上這大沙漠裡來,吃這辛苦,傻!那時孩子們見到萬家人,會喊‘老萬老萬,幹賠不賺’。”王明會說,慢慢大家理解、支持了。

萬曉白說,村民們逐漸不再把他們當做“外來戶”,來幫忙的人越來越多,很多青年人來了解生態修復,參與生態修復。

萬曉白牽頭成立了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她說:“我把治沙當成一輩子的事業了。我從沒想過出名,只想默默地在科爾沁草原上,多建成幾個‘綠方塊’。現在,我希望更多的人來一起做。”

“曉白姐他們現在修復成綠地的地方,以前就是大沙包子。如果都那樣,我們這兒就不會有這麼大的風和沙了,家鄉會更美好。”王明會說,“前年我們把自家的150多畝坨子地拿出來,跟曉白姐他們合作,也進行生態養護。”

李亞楠說,俺們農民就認實惠,地裡真出息錢,才是真格的。

如今,“火沙坨子”變成了一片青青草原,村民的年均收成比周邊其他地區高出30%。“治理草原沙漠化,單靠環保示範和教育是行不通的,得讓當地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他們才會有精力和想法來積極參與治沙。”萬曉白說。

“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萬曉白希望,一個個綠色的點能連成線、形成面,讓科爾沁草原變得水草豐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