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淘米

今天燜米飯簡單,把米倒入電飯煲,按標準注入水,蓋上蓋一摁開關,過不多一會兒,滿屋飄著米香,隨便說個知識,香字本義即為黍香,禾字部首,下面的日字本為甘,意為五穀之香。

馬未都:淘米

過去燜米飯可沒這麼簡單,首先要淘米。米飯可煮可蒸可燜,凡生米必須經過淘洗,否則吃飯時會有沙子。今天的孩子不知米飯裡有沙子是什麼感覺,也沒有吃飯時被沙子硌破嘴甚至硌碎牙的經歷。可這在上一代人的吃飯經歷中是常態。

馬未都:淘米

年輕時吃飯狼吞虎嚥,從小吃公共食堂的人大都如此。我在東北那兩年正是能吃的歲數,吃飯慢了沒等吃完食堂就開始打掃衛生了。所以我們吃飯三五分鐘正好,十分鐘是大限,再長時間就屬於資產階級的臭習慣。那時候的米飯中沒沙子倒是罕見,所以吃飯急了時誰都有“咯嘣”一聲經歷,咯得眼冒金星,一飯桌人都瞧你。

馬未都:淘米

在家做飯淘米費時費力,母親都是一點兒一點兒地將米從碗裡撥拉到鍋裡,在水龍頭下反覆淘洗,扒拉來扒拉去地挑撿沙子。那時的米也不知哪來的沙子,想把它挑乾淨幾乎不可能;我曾試圖幫母親挑沙子,但實在沒那個耐心與毅力,每每放棄作罷。

馬未都:淘米

直到有一天我去圓明園遺址,那時遺址就是遺址,沒有人管。遠處聽見叮叮鐺鐺有節奏敲擊漢白玉的聲音,尋聲望去,見有人手持工具,不厭其煩地敲擊著散落在地上的建築殘件,下面有麻袋接著。石渣小如大米,旁邊已裝滿一麻袋。尋思良久實在不解,上前與石匠套磁聊天方知,碎石渣將摻入大米充重,合兩毛一斤,石匠說,這不能多摻,一麻袋最多摻一斤,摻多了沒良心!

我們每天發表歷史藝術文物相關文章及馬未都錄製的視頻,同時發送館藏品照片,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到朋友圈和朋友們一起分享吧!謝謝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