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那麼優秀為什麼沒保留下來?

我們好像在那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黃埔軍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壽命,是作為1924年國共合作的產物,當然這種說法是從稍微廣義上來講。然而無論怎麼樣來說,黃埔軍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將才。


黃埔軍校的顛沛流離

黃埔軍校在廣義上是指在1924年創辦於廣州黃埔區上的一所軍校,後來在1929年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國民革命軍在1927年經過北伐佔領了寧滬杭地區,分為了南京和武漢兩個政權。政治中心北移之後,黃埔軍校也進行了搬遷,成立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隨著寧漢合流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擔任該校的校長。而原先最早成立於黃浦區上的“黃埔軍校”,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但是早已經不是正統。

抗日戰爭很快爆發,寧滬杭地區淪陷。位於南京的中央軍校內遷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關麟徵擔任校長。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幾所分校,由於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優秀的黃埔軍校學生參與戰場,最後只好馬革裹屍還。為了不至於斷檔,各個地區又分別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與本校相差太遠。

後來國民黨敗退臺灣,蔣介石緊急將黃埔軍校政要子弟200餘人,通過飛機將它們帶往了臺灣。因為孫立人在1947年在臺灣訓練新軍,在此地成立了黃埔軍校第十個分校。而這些被並過來的子弟兵,紛紛進入這所學校就讀。

然而在嚴格意義上,其實黃埔軍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時間。從1924年國共合作開始算,到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而我開頭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遷黃埔軍校。

▲如今遺址

黃埔軍校培養了多少批學生?

如果從1924年創辦學校開始,到1949年完全中斷為止。黃埔軍校滿打滿算錄取了23期學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諸多兵種。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幫助。

之前嚴格意義的1924年到1927年之間,已經有六期之多。之後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出現了三所分校。這個時間段裡面招生人數很多,但是最後真正成功畢業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廣義上來算從1924年到1949年之間,其實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間多次由於外部原因辦學被迫中止,有幾期學生沒有完成學業就被迫畢業。而最後一期的第23期,由於政治原因也中間停止。如果再加上遷臺的部分,至今已經有個78期。

▲學生畢業照

黃埔軍校哪一期最厲害?

其實黃埔軍校招生人數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厲害,我們最好還是從狹義上的六期來比較一下。因為這個時間段算是黃埔軍校最巔峰時期,培育出了太多優秀的人才。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報考條件也並不簡單。當時報考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首先是中學以上文憑,年齡在18到25歲之間。須要是黨員,還要手持黨部和黨員的介紹書,這才有報考的資格。第一期報考有1200多人,但是隻錄取了350人。

當時在那種情況之下,滿足上面條件的人其實鳳毛麟角。而且正如我開篇所說,黃埔軍校秉承的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 後來更名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見黃埔軍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負,有理想的熱血青年。

▲黃埔軍校閱兵

黃埔第一期的學生有:

蔣先雲、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杜聿明、關麟徵、鄭洞國、陳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賀衷寒、許繼慎、黃維、桂永清、王爾琢、範漢傑、宣鐵吾、宣俠父、曾擴情、俞濟時、孫元良、周士第、餘程萬、劉戡、霍揆彰、侯鏡如等人。

黃埔軍校第二期有:

鄭介民、邱清泉、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弩等。

黃埔軍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曾澤生、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等。

黃埔軍校第四期有:

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洪水、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等人。

黃埔軍校第五期有:

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等人。

黃埔軍校第六期有:

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等人。

在這之後所創辦的黃埔軍校,所招收與畢業學生的質量都遠遠比不上以上幾期。然而這些人大部分都為國捐軀,真正留下的也沒有多少。如果平時比較瞭解歷史,這些人的厲害之處,不用我多加介紹了吧。


黃埔軍校有哪些老師?

當時黃埔軍校分為六個部門,包括了教育部、訓練部、政治部、管理部,醫學部、補給部。而又把學員分為了步兵、工兵、炮兵、輜重兵、憲兵、政治兵等。有厲害的學生,當然離不開厲害的老師。

黃埔軍校成立之初,由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戴季陶、張申府擔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擔任總教官,胡謙擔任教育部部長,廖仲愷擔任黨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單:

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程潛、陳果夫、邵力子、顧祝同、陳誠、陳繼承、錢大均、劉峙、蔣鼎文、方鼎英、張治中、嚴重、繆斌、邵元衝、林振雄、周駿彥、李其芳、惲代英、肖楚女、張秋人、瞿秋白、高語罕、熊雄、聶榮臻、郭沫若、魯易、陽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達、張國燾、陳潭秋、陳毅、許德珩、章伯鈞等人

▲蔣擔任校長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這些人,僅僅是這些老師的一部分。他們包括黃埔軍校正統軍校,以及後來諸多分校。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來自蘇聯的外籍軍官,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當時幾乎全中國所有優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這裡來進行教學工作。

黃埔軍校之所以沒有重建,這裡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說黃埔軍校的精神已經不再,再重新創辦也沒有任何意義了。黃埔軍校當初創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救國。後來合作破裂之後,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優勢。 所以沒有保存下來的原因也很明顯了:黃埔精神不在!


▲點擊上方關注


史之策

誰都知道黃埔軍校在廣州,但也許不是誰都知道“黃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黃埔路旁邊,步行三分鐘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區這條路為什麼命名為“黃埔路”?

因為黃埔路的盡頭過去有一所軍校——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它的前身就是黃埔軍校。北伐軍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就“搬家”了,從廣州搬到南京。其實,學校的名字和宗旨沒有變(陸軍軍官學校),只是辦校地址變了。因此,題主的問題問得不準。

另外,黃埔軍校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優秀。現在的軍校一般學制4年,而黃埔軍校遠沒有這麼長,是所速成學校。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之所以名將輩出,並非靠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和技術吃了一輩子,更多是在畢業後的戰爭實踐中不斷成長鍛鍊。

黃埔軍校的學員,受到的精神薰陶也許比軍事訓練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對聯所說:“貪生怕死莫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腦洞大開的歷史

黃埔軍校是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產物。尤其是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上學習過的前六期,還包括同屬前六期的各分校學員。

為什麼說是特定,一是早期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結晶,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彙集了國共兩黨軍事政治方面精英以及青年才俊;二是在學校學習中受到蘇聯教官及國內保定軍校、陸大、雲南講武堂、留日軍校等教官和畢業生等專業人士的教學;三是前六期學員幾乎從尚未畢業就開始參加大規模戰鬥,從實踐中提高了軍事戰鬥指揮等能力;四是前六期學員無論後來在國共兩方面均受到重用,百鍊成鋼。所以黃埔軍校以前六期學員最為著名,成才最多。

北伐打下南京後,黃埔軍校從廣州黃埔遷至南京,後1931年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46年改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雖然是黃埔的延續,但這時由於國共分裂,軍校已無蘇聯教官和共產黨教師(尤其是教治教官)了。

以第六期為例,最說明受國共分裂之影響。第六期1926年11月在廣州黃埔開學,招收4400餘名學員。四一二事變後,只留下800餘人,最後到29年2月畢業生僅為718人。1928年3月又在南京開學,收納了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和福建陸軍幹部學校等學員2200多人,最後1929年5月又畢業了近3000學員。

第七期學員也分廣州和南京兩部學員,第八期至第十一期均在南京學習和畢業。第十三期在南京招生開學,受抗日戰爭爆發影響遷至成都畢業。第十四期至第二十三期均在成都畢業。1949年遷臺,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因此說黃埔軍校不是沒有保留下來,至今仍然存在。只不過由於黃埔時期太過著名,現在仍被津津樂道。

補充幾句:

何謂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的概念最早是軍校政治教官安體誠(共產黨員,27年廣州四一五事變後被迫率領部分軍校中共黨、團員轉移至上海,旋即被捕,5月就義於上海龍華)於1926年9月23日在《黃埔日刊》上發表"什麼是黃埔精神"一文中提出的。隨即在10月4日第四期畢業生典禮上,全體畢業生宣誓的誓詞中再次提到。

誓詞全文為:“不愛錢,不偷生。統一意志,親愛精誠,遵守遺囑,立定腳跟。為主義而奮鬥,為主義而犧牲。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因此黃埔精神的精髓是愛國、革命,是團結、犧牲、負責。一直被國共兩黨雙方軍事人員所繼承和傳揚。黃埔精神是現代史上中華民族精神之一部分,不能說是國民黨或國民政府所獨有的。

“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這是孫中山批准最早貼在黃埔軍校大門兩側的對聯。孫中山逝世後,改成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早期的黃埔師生無論國共兩黨都在踐行黃埔精神。東征陳炯明,蔣介石親自到前線指揮,才有的遇險被陳賡救出。沙基慘案中,黃埔師生犧牲27人。(黃埔師生組隊走在遊行隊伍最前列,三人一排,周恩來在第一排中間。槍響時周兩邊兩個黃埔學生中彈身亡,周毫髮未傷。)

想了解國共歷史又沒時間看大量書籍資料的,建議你們看看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此劇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從黃埔軍校成立到49年建國的國共相爭歷史,劇中大部分事件都有真實的歷史出處。比如劇中主人公楊立青一句“那時候他(南昌起義後進軍潮汕途中的林彪)是七連長,我是六連長。”歷史上六連長叫聶鶴亭,55年的開國中將。

對歷史我們應該懷著敬畏的心情,畢竟我們是生活在長久和平年代且復興中的大中國,很難理解那段歷史時光中為了反抗奴役、無畏生死的先輩們。


味心齋

黃埔軍校,確切地說是廣州前六期。七期以後在南京單獨開辦。改名中央軍校。

前六期之所以優秀,是各種原因的綜合結果。

從本質上說,黃埔一二期是軍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屬於中等專科學校,六期算大專。七期以後是更加正規辦學。所以黃埔前5期學生的軍事素養並不高,也因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時候,已畢業的前5期9000多隻剩2000多人。基本折損在東征及北伐中。

可為啥黃埔前六期出了這麼多人才?

因為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黃埔學生,畢業就參加東征,平商團,平楊劉之戰,再北伐、軍閥混戰,內戰,然後是十多年的鐵血抗戰。戰場的激勵,成就了一批批軍事悍將。

其次,黃埔學生是那個時代最幸運的,最有晉升前途的軍校生。因為老蔣的關係嘛,1924年一個千把人的藍軍教導團,到1945年抗戰勝利已發展到89個軍239個師420萬大軍,剔除地方軍閥也是一個龐大數據,黃埔學生基本不愁出路,晉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為啥輸了呢?

前6期黃埔學生們到抗戰結束基本都是旅長以上軍官了,他們和整個藍黨系統一樣,都已經腐敗了。完全失去了進取精神,更是違背了孫總理的教育。焉能不敗?

1949年後遷移臺灣的中央軍校,怎麼敢說自己是黃埔學生?


張勇達州

毛澤東說過一句話: 嫡系,黃埔生,有這兩條就一錢不值。在政治上反動、軍事上無能的蔣介石手下,事實就是這樣。曾經有句名言是“黃埔精神不死”,國民黨元老戴季陶解釋: 黃埔生臨陣先逃,所以是不會死的。失望之下,後來老戴自殺了。至於陳賡、林彪、徐向前等黃埔生,並非蔣介石嫡系,相反堅定站在老蔣對立面,這才成為最終獲得勝利的名將。至於嫡系黃埔生,最終全是敗將,無一例外。就算有美國支持也沒用。


樂見花

我也算黃埔研究迷吧。由於家父是黃埔生,我寫了介紹黃埔的激情黃埔路和烽火縛蒼龍二書。要指出的是,不能說黃埔主要指前六期。

事實上抗戰期間的黃埔軍校,是為抗日救亡為戰場上急需的下級軍官而擴辦,成績斐然。家父王曲十七期炮科畢業,炮科(炮兵大隊)108名畢業生於1942年8月1日全部奔赴抗日最前線。為支援遠征軍抗日,父親的一部分同學於5月份提前畢業到緬甸。

十六期十七期的畢業生有三分之一犧牲在緬甸印度抗曰戰場和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其中,我父參加了慘烈洛陽保衛戰和衡陽血戰,均因保護珍貴的進口大炮,在戰役後期撒出,但洛陽血戰炮營官兵死傷俘太多大慘!


弄蟹齋主

人們之所以說他優秀,是因為它人才輩出,但從教學上看黃埔其實並不優秀,缺乏硬件不說,就是那半年或者一年的學習時間學員到底能學到多少隻有自己知道,況且其中一半時間是政治教育,與其說是軍校還不如說他是培訓班,他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是由於時代的際遇和環境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我國並不注重軍事科班教育,但這並不妨礙軍事人才的湧現,特別是朝代更迭風口,往往一些農民出身的最終都成為了優秀的將軍,所以說時勢造英雄,就像雷軍所說,你只要站在時代風口,你就是一頭豬都能飛上天。就跟80年代的地攤,90年代的股票,2000年的房產,只要你做了其中一件,十有八九都能成款爺。總之,在我國近代風雲突變之際,即使沒有黃埔,也無法阻擋軍事人才的湧現。


解除武裝A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現在黃埔軍校原址校牌。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黃埔軍校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

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廣義上講黃埔軍校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歷史沿革:

1926年改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大陸沒有在黃埔軍校原址重建陸軍軍校,原址已經成為廣州地區愛國教育基地。


凱騰聚知

黃埔軍校在北伐戰爭後(武漢與南京合併後)遷至南京改為陸大!陸大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培養了許多人才(以前黃埔畢業生後又進入陸大學習)……為什麼後來不存在了呢!這涉及政權更力!首先,解放戰爭勝利後,國軍部分被轉移至臺灣!第二國軍被俘部分正在接受組織改造!第三共和國政府也在哈爾濱,南京建立了相應的新興軍事院校,部分國軍人才被吸收


楊希毅

黃埔軍校並不那麼優秀。

從學制來看,黃埔並無一貫學制,上課所教授的知識也都很一般。說白了,黃埔只是一所新兵培訓班,一般學員在這是隻能學到很入門的軍事知識。

從結果來看,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能夠笑到最後的只有林彪、徐向前、陳賡等屈指可數幾位,大部分畢業生最後都吃了敗仗,或者被俘,或者投降,或者逃走,或者戰死。

如果一個軍校的畢業生都是這樣,這個軍校真的不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