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揚揚導讀】“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在中學語文課或選讀課裡,我們便熟悉了朱熹的那篇《百丈山記》。今天,分享一篇遊記,去看看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劉輝/文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百丈山記》是朱熹諸多散文遊記中比較著名的一篇,選自《朱文公文集》,寫於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通篇狀物寫景,準確而形象,細緻而生動,表現出作者精細的觀察能力和運用語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畫山水景物見長的遊記。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陽市東北與今武夷山市交界處,海拔690米。此文與《雲谷記》同年,此時的朱熹心情比較開朗,大部分時間都在建陽雲谷與五夫之間研究理學,著述立說,並在建陽馬伏、東山建立二所書院即馬伏寒泉精舍與雲谷晦庵草堂授徒講學,開始了理學研究的第一次高峰期,先後完成著作有《太極圖說解》《西銘解》《論語精義》《孟子精義》《近思錄》《資治通鑑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程氏外書》《伊洛淵源錄》《陰符經考異》等,其中《論語精義》《孟子精義》是朱熹《四書集註》中二書的最初稿,他不僅在理學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在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研究上也取得豐盛成果。閒暇之餘,朱熹還帶領弟子游學於閩北的名山大川,寫下諸多優美散文,其中著名的散文名篇是《雲谷記》與《百丈山記》。

與寫《雲谷記》一樣,朱熹在寫完《百丈山記》,又寫了《百丈山六詠》六篇五絕詩歌,描寫了百丈山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等景點詩歌。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探訪百丈山

懷著百丈山的好奇,懷著對聖賢蹤跡的嚮往。戊戌立夏之日,吾與家鵬、黃纓、元林諸君沿當年朱熹的足跡,前往將口探訪百丈山。

車從建陽出發,走建平大道至快速通道,從將口走南武路,過武夷山興田,走將口跨河水渠前行。當下正是茶筍連天的鄉村景色,一路茶香飄逸,沁人心脾,家家戶戶都在焙制新茶。我們不停向路邊一戶茶農詢問百丈山的路線,茶農遙指,往前五里,高架橋邊往左爬山即是。

驅車不久,我們果然在高架橋邊發現一座寫有百丈山茶廠的廠房,進入茶廠,茶農們正忙著做茶,剛剛焙燒的茶葉堆滿一地,惹的我們茶興大發,拎幾片毛茶品茗一口來自朱熹筆下的百丈山茶味,果然回味甘甜。經茶農點撥,我們前往虎山茶山一條狹小的水泥機耕路開去,山路越往上開越險,我們坐在車上心驚膽戰,真想下車走,好在黃纓車技好,真有點朱熹當年寫的"山之勝蓋自此始"。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驅車爬至半山腰,我們乾脆棄車步行,爬到一個山峰,景色越來越佳,雲海、茶田、農莊、遠山,真有一覽縱山小的感覺。這時,有一部往茶山運茶青的騾子車噗噗開來,我們詢問百丈山的路線,拖拉機手向山頂一指,告訴百丈山的方向,說現在還有古石臼、瀑布、老牆基等遺址。我們興奮之餘,要求乘坐拖拉機。迎著山風、茶清,我們一行坐上拖拉機,向山頂噗噗而去。轉過了幾道山彎,拖拉機停在茶山的一座臨時工房邊。拖拉機師傅說從這個幽靜的林間小道走去,即到當年朱熹描寫的百丈山。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通過林間小路,這裡古木參天,行少許,果然有條山澗,溪水清澈,這就是朱熹描寫的小澗,小澗邊還有一個石臼,可能是當年庵裡僧人搗米用的石臼。我們繼續尋訪石磴、山門、庵址,可是經過八百多年的歷史滄桑,百丈山已經開拓成一片大茶山,滿山遍野的層層茶樹發出綠油油的清新,給人以回味無窮的茶香韻味,正如朱熹描寫的百丈山美麗景色一樣永遠留在世人的心間。

在山頭,幾位來自小湖的農民正在機械採茶,來自莒口的老農看守茶山。我們喝著粗茶,覺得此處泉水泔冽,空氣真香,風景這邊獨好,能入朱熹大師法眼的佳境不是太多哦……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走在百丈山中,一眼望去,滿山蒼鬱,天也藍藍。徐風陣陣,亂了青絲,綻開笑顏,撩起情懷!百丈山的飛瀑啊,叫我如何不為你痴狂!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細細的小道從長坡上緩緩而下,蜿蜒曲折地延伸著。陽光經茂密的綠葉過濾照灑下來,如同鑽石芯一般沒有一絲汙點。小道的兩側,各種不知名的樹木,伸展著枝葉,擠擠攘攘,爭相生長!處處蒼翠,空氣中瀰漫著迷人的清新!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近了,近了!我們歡呼著迎接最艱難的幾步!只見一條長白瀑布凌空而下長達幾十尺,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著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奪目!濤聲陣陣,煙水悠悠。如煙如霧的水絲飄在臉上、脖子上,涼絲絲的,舒服極了!我想要掬一棒晶瑩的水珠,她卻如調皮的少女,從我的指縫間悄悄溜走,又悄悄地伏在我的耳際呢喃,傾訴著衷腸。

我終於來到了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山上最值得觀賞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寺院大門、石臺、西閣和瀑布。這是我和朋友們遊覽百丈山印象最深的幾處風景。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作品原文

百丈山記

南宋·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樑。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庳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蓆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目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遊之。既皆賦詩以紀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遊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譯文小解

登上百丈山三里來路,向右邊俯視,是又深又險的山溝,路的左邊靠著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壘起來的石磴,上了十幾個臺階才過去了這段險區。百丈山的勝景,從此開始了。

順著石磴往東走,遇到一條小澗。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兩旁都是蒼青色的藤條和古老的樹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沒有一點熱氣。澗水全是清澈見底,從高處流下來,發出"濺濺"的聲響。走過石橋,沿著兩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門。有三間小房子,連十來個人也容納不下來,但是前面可以俯視澗水。大門的後面臨著石池,風從兩旁的山峽間吹來,整天不斷。大門裡邊,又有一座石橋橫跨在石池上。過了石橋往北走,踩著石梯,上幾級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僅有幾間舊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沒有什麼值得觀看的地方。只有西閣美好。溪水從西面山谷中順著裂縫從西閣下面象箭射一般飛奔流出,向南與東面山谷中的水一塊注入石池中。水從石池中再流出來,就形成了前面所說的那條小澗。西閣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擊的地方,最值得欣賞。後面是一座石壁,沒有什麼可看的。一個人晚上躺在西閣裡面,枕頭和臥席下面整夜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越聽得時間長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從寺院的大門出來往東走十來步,遇到一座石臺。石臺下臨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極其險峻。從草木叢生的地方向東南望去,見一瀑布從前面的巖穴中噴湧而出,又從幾十尺的高空中投下來。濺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象噴射的霧氣,被陽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臺在山西南的缺口處,它的前面對著蘆山,有一座特別秀麗的山峰出現在眼前,而遠近幾百裡高低不同的峰巒也都一個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太陽迫近西山了,餘光橫射過來,紫色和翠綠色重重疊疊,數也數不完。早晨起來往山下望去,白雲鋪滿平野,就象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濤一樣。而遠遠近近從雲中露出來的山峰,都象來來往往飄飛浮動一樣,有的湧出,有的沉沒,轉眼之間千變萬化。石臺往東的小路斷絕了,當地的人鑿出些僅能容下腳的石磴來通過,並在東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澇或旱災就到那裡去祈禱。害怕危險的人有的就不敢過去。而山上可觀賞的景緻,到這裡也就沒有了。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名家點評

高潔《宋代山水遊記簡論》:"朱熹的《百丈山記》","十分細緻生動地描繪出了百丈山中瀑布、石臺、夕照和雲海的景象。寫瀑布,以瀵湧狀其同源分流噴出的情景,以投空下繪其飛落的氣勢,以日光映照下的散珠噴霧形容其璀璨奪目的光澤;寫石臺,以前揖描寫石臺與蘆山相對那拱手揖讓似的姿態;寫夕照,以紫翠重疊寫夕陽照耀下群山的色彩和重疊相映的情景;寫雲海,則主要從山著筆,說遠近的群山在雲中飛浮往來,變幻起伏,時現時隱。觀察細緻,用語準確,讓人瞻言見貌,領略作者筆下景緻。"

王奇珍《南宋散文評論中的幾個問題》:"朱熹《百丈山記》""繼承和發展了前代山水遊記的筆法,敘事寫景,情景交融,極生動形象。"

古文探奇|朱熹筆下的百丈山

朱熹簡介

朱熹(1130~1200年),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人。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他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等。代表作品詩《春日》《觀書有感》,詞集《晦庵詞》。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