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貴陽市首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環保發電項目

“吃”進去的是生活垃圾,“吐”出來的卻是源源不斷的電力和環保材料,在花溪區燕樓鄉燕樓工業園,坐落著貴陽市首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環保發電項目——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

作為貴陽市改善環境衛生,促進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重點項目,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自去年底投產以來,以生活垃圾為原料,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將生活垃圾進行一系列處理用於發電,灰渣用於製作環保材料,廢水經處理後循環使用,將生活垃圾“吃幹榨盡”,做到變廢為寶,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順著平坦的道路進入燕樓工業園,即可看到項目現代化的廠房。每天,來自花溪區、經開區及南明區部分片區、貴安新區部分片區的垃圾會被運到這裡,分區域存放在庫容達2.6萬立方米左右的垃圾存放庫。

在這裡,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流程被概括為“一進四出”,“一進”指生活垃圾,“四出”則指煙氣、飛灰、爐渣、滲濾液——

進入廠區的垃圾,經過發酵發熱、乾燥處理後進入焚燒爐。焚燒爐通過自動燃燒控制系統控制垃圾燃燒,高溫煙氣可加熱餘熱鍋爐換熱設備,產生的蒸汽就可用於發電了。

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攜帶有細小顆粒和氣體汙染物。為此,經一系列處理淨化後,潔淨的煙氣才由引風機排出至煙塔。

隨之產生的飛灰,也被捕集下來,運輸到飛灰固化車間,牢牢固定住重金屬等有機汙染物,防止其汙染環境。飛灰經過固化穩定化處理,達到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填埋場汙染控制標準》後,在生活垃圾填埋場分區填埋。

垃圾焚燒中產生的爐渣則落入撈渣機進行冷卻,外運至制磚廠,廣泛用於生產市政設施的道路用磚。這樣一來,爐渣100%得到綜合利用,實現生活垃圾處理減容97%。

生活垃圾在發酵期間排出的汙水(滲濾液),也通過垃圾庫底部的滲濾液收集池,通過管道輸送至滲濾液處理車間進行處理,實現廢水循環利用、滲濾液零排放。

焚燒發電的過程中,在廠區的集中控制中心,每一道程序都能通過視頻展示得清清楚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體實時排放數值在電腦屏幕上一目瞭然。

“為防止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二次汙染,我們在焚燒階段通過控制焚燒工藝條件降低汙染物的原始排放濃度,在燃燒後通過煙氣淨化工藝控制排放至大氣中煙氣的汙染物濃度。”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建設方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由於採取嚴格措施控制汙染物排放,該工程煙氣排放指標不僅滿足國家標準《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制標準》,部分指標還優於歐盟標準,實現煙氣排放指標優於國標、垃圾滲濾液處理零排放、現場無異味洩露,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的投用,還帶來了多重效益:環境效益上,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經濟效益上,可節約土地,延長現有填埋場使用壽命,每年減少生活垃圾填埋佔地71萬立方米。項目設計日垃圾焚燒量1200噸,日發電量56萬千瓦時,現階段每年可處理垃圾43.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9萬噸、節約標煤7.44萬噸,發電超過1.5億千瓦時,相當於4萬至5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從去年底投產以來,項目累計入廠垃圾127557噸、發電4352.46萬千瓦時。

從長遠考慮,項目還預留二期擴建位置,擬根據貴陽市需求和垃圾增長情況適時啟動建設。二期工程建成後,項目總規模達日處理垃圾2400噸、年處理垃圾97.6萬噸,可滿足貴陽70%的垃圾處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