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稱三國梟雄,竟遭曹操嘲笑?劉備後來學他,卻成一段佳話!

袁術,雖名為“術”,但在《三國演義》是個不折不扣的不學無術,還自私、小心眼、無原則、無大局觀,反正一無是處。曹操一句“冢中枯骨”的評語,恰如其分,耐人尋味。在漢末英雄輩出的時期,袁術仰祖上之勢,卻成為一代亂世梟雄,割據一方,佔據淮南,地廣糧多,又有傳國玉璽在手而錯估形勢,高估自己,低估敵人的政治誤判,遂思僭稱帝號,改朝換代,最終命喪黃泉,成為時代的跳樑小醜,貽笑天下。

自古以來,世人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後人往往只看結果而未見過程。再說,歷史從來都是由成功者來書寫。成功者為了宣傳合法性,往往是自我造勢,以此來證明上順天意,下順民心;大順國策,小順大局。

此人堪稱三國梟雄,竟遭曹操嘲笑?劉備後來學他,卻成一段佳話!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成功。所以後人及史書都說曹操目光長遠,懂得挾持天子以令諸侯。而公元192年,李傕郭汜劫持漢獻帝無非是奉朝廷以正天下,跟曹操挾天子的行為是一模一樣的。可是李傕郭汜失敗,曹操成功。所以大家就異口同聲批判李傕郭汜是亂臣賊子,居然敢劫天子,結果被誅殺,還被夷滅三族。曹操則是亂世英雄,居然敢劫天子,結果統一北方,締造曹魏政權。

這是一種倒果為因的邏輯錯誤。這也是後人讀史書所犯的錯誤:用結果正確與否,來映證過程正確與否。

此人堪稱三國梟雄,竟遭曹操嘲笑?劉備後來學他,卻成一段佳話!

因此,公元197年,袁術僣號稱帝失敗。所以後人及史書則說袁術狂妄愚蠢,竟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謀朝篡位,註定身敗名裂。如果袁術稱帝成功,並一舉統一南方,甚至結束軍閥混戰,終結漢末亂世。那麼袁術稱帝的行為在後世看來,絕對是英明神武,比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一千,道一萬。袁術稱帝,有利有弊,有風險有利潤,全在袁術的取捨。稱帝的壞處無外乎是冒天下之大不諱,離心離德,令士族失望,讓國人傷心,動搖根本,給其他諸侯落下攻擊的理由。稱帝的好處無非是掌握國家權力,可肆意封官加爵,藉以拉攏到一部分對官職渴望的人來效力賣命。袁術稱帝的主觀原因,或是手下的勸說下或是威逼利誘下,不得不僭號稱帝。畢竟跟隨袁術在南陽割據的很多人都想水漲船高,擁戴之功,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乃至三公九卿,唾手而得。

此人堪稱三國梟雄,竟遭曹操嘲笑?劉備後來學他,卻成一段佳話!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稱帝,跟隨袁術打天下的手下的爵位和職位都能得到提高。這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希望通過這樣的捷徑獲得。不然也不會再現最具殺傷力讖言“代漢者,當塗高也”來暗合袁術的名字。從而讓袁術自以為順天應人。塗是通假字,通“塗”或“途”,都是道路的意思。而袁術的名“術”本義就是“城邑中的道路”。而字“公路”與道路的關係就更加直白了。這即說明了袁術的名和字是相關又與讖言相契合。

袁術稱帝的主觀原因與24年後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時的理由何其相似,即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只是最後袁術失敗了,所以就成了一場鬧劇,成為歷史的笑話。而劉備父子在川蜀關起門來,當了四十二年皇帝,所以諸葛亮勸劉備當皇帝的事,就成為一代佳話。因此,同一個戰略,實施的人不一樣,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而結果的完全不一樣,卻和戰略的好壞是無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