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别以为你整天上互联网就有知识,你看的只不过是大量的信息而已。

个人知识的管理不仅仅是指信息和知识的保存,而是知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

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互联网上有显性的知识也有信息,显性的知识必须跟你个人的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转化成你的隐性知识,加上对环境的判断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你有知识却不能被利用,那么你只不过是一个移动的书橱而已,这样的知识对你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毫无益处。

我们先从学习的本质聊起。

先思考一下:7 x 6 等于多少?

这完全不用思考,每个人都知道,等于 42 。

为什么你会下意识地知道答案是 42?因为我们从小就背过九九乘法表,七六四十二,非常简单。

但如果现在告诉你:我们修改定义了,7 x 6 不再等于 42,而是 84 —— 你会是什么感觉?

从「七六四十二」到「七六八十四」,你需要多久才能将思维转变过来?

几天时间?恐怕不行。我保证,至少在几个月之内,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时,依然会时不时弄错。

为什么呢?这要涉及到生理结构。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说到「鸟」时,我们立刻想到「飞」,就是因为,储存「鸟」的神经元,和储存「飞」的神经元,之间被一条通路联系了起来。

这就是学习的模式:通过不断地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联系,将我们散落的概念和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我们的知识网络。

这些都很好理解,但你有没有想过:两个神经元一旦建立了足够强的联系,要如何才能把它拆开?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引入第三个神经元。通过强化前一对神经元与它之间的联系,来弱化前一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就像前面的例子:

通过告诉你,7 x 6 不等于42,而是84,慢慢的,让你在「7 x 6」与「84」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拆开「7 x 6」与「42」之间的联系。

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但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改变一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从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前者所需要消耗的资源和时间,比后者多得多。道理也很简单:后者只需要「强化」这一个操作,而前者需要「强化」和「弱化」两个操作。

如果这对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用得非常多,那么,它就会被不断强化。这时,我们拆开它所需要的难度,又会不断增大。

所以,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接受新知识,而是改变固有的认知。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

任何在我15岁以前诞生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常识;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改变人类未来的壮举;而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骗子。

这句话很有趣,它点出了一个事实: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我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在下降的。这个事实众所周知,并不新奇。

但看完上面的分析,你会知道,严格来说,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我们具备的知识量」的增长。

正是我们现有的知识,成为了我们继续向上进步的障碍。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个生理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性的问题。

有一个明确的规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学起相关的知识,也就越快。这一点是对的,但并不全面。严格来说,知识量与知识接受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向上 —— 它更接近一条抛物线的形状。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知识量达到某个峰值时,我们会下意识地排斥新知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拆开」旧联系的资源耗用过多,甚至超过了建立新联系带来的效用。这就导致了,我们会下意识地怀疑、拒绝和排斥新事物,以维护我们心中的「稳态」。

只不过,这个稳态所形成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致是30-40岁。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心智上、性格上的成熟,也包括大脑的成熟 —— 大脑建立新联系的动机和能力减弱,维持现在状态的倾向变强。

不学习当然不行,但学习也不一定行。你必须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获取什么知识;同时,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你的知识就是常识。而常识怎么可能给你带来个人的竞争优势呢?

所以,深度思考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模式的怀疑。

  • 当我思考时,我默认了哪些条件为真?

  • 我为什么相信它们?它们一定是真的吗?

  • 如果忽略它们,我能得到什么新的结论?

你看,深度思考跟终身学习,其实本质上是相通的。

深度思考,要求我们关注本质,反思自身,排除各种外在和内在框架的影响,尽量让我们的思考更加贴近客观真实。

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质疑、完善和更新知识节点的联系。

终身学习为深度思考提供养料,而深度思考为终身学习提供动力。

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完善我们自身,提高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掌控。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我们落入「固化思维」呢?

1. 接触新信息

每天接触新的信息,大量都是没有深度的信息,逐渐地同质化,注意力资源全部配置在大量的扁平的平面化的这个信息里头。它缺少了一个思维维度,我们就变成了一个碎片化的散乱的思绪,只有思绪,没有思想。当你没有深思的时候,大量的所谓的创意,不过是你遗忘了的别人的牙秽,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很多人有一种心态,就是觉得研究工具和渠道是一种「折腾」。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手段、方式,「够用就好」,有什么好折腾的?

但对我来说,打磨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流,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接触不同的信息,可以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其他人多知道一点东西。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提升,日积月累,也许就是巨大的优势。

所以,读书,学习,获取信息 —— 不要把它们当成每天要完成的计划,而是要跟吃饭一样,当成一种习惯。尤其,

不要太重视「热点」,而是要关心「前沿」。

什么是热点?众所周知的东西,就是热点。而一个信息如果已经众所周知,那它也就没有了价值。我们真正要去做的,是追逐「前沿」:不断地拓展我们对某个领域的认知边界。这才是有价值的。

如何更新自己的信息渠道?同样,还是这几句话:英语,谷歌,靠谱的信息源。为大脑注入活水,才能不断保持它的活力。

2. 接触相反观点

人总是有一种心态:证明自己是对的。因此,我们会下意识地接受相同立场的论点、证据,忽视立场相悖的材料。简而言之:我们只想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

长此以往,我们的神经元回路会被不断强化,乃至固化。慢慢的,我们就真的再也听不进其他观点了。到那时,我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基于我们前二三十年的经验和积累。

我们只是活了三十年,然后重复了几万天。

如果你不想陷入这样的状态,一个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接受双面的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整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就是说:不要追求思维的「完美平衡」,而是去追求「动态平衡」。

还是引用查理·芒格的名言:我觉得我不配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它。

3. 保持开放心态

前面说过,当我们将某个知识「内化」成思维框架时,我们的一切思考,都会基于这个框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会先默认它为真,再基于这一点进行思考。

这导致什么后果呢?如果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抵触,我们的接收就会非常困难 —— 因为它影响到了「思维系统」的稳定性。

比如,许多人经常问我:某某工具和某某工具究竟有哪里不一样?能不能合并起来?—— 明明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扯到一起呢?

要告诉别人一个新的知识点,很容易;但要改变他先入为主的认知,非常非常难 —— 因为他总是会用旧的认知,去理解和思考新知识。这就导致了,他接受到的东西,总是有偏差的。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面对一个新事物,多去研究「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它可以怎么用」,而不是急着寻找熟悉的方式来解读它。甚至,有机会的话,去试着接触一下,用它的思维,体验一下,改变自己的习惯。

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我们能够工作、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能帮助我们度过快乐的一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个人竞争力,使我们能够在这么多的知识工作者当中脱颖而出,取得自己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