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古碑載:禹縣治北去三十里曰麻地川。

麻地川位於中原腹心地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寨,隸屬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淺井鎮,下轄麻地川、新橋、河西等十二個村民小組和三十六個自然村。

麻地川東鄰禹州市無樑鎮;西接淺井鎮張垌村;南連淺井鎮扒村;北靠新密市。它是舊時禹密古道上的重要隘口,更是後漢皇后李三娘的家鄉,素有“後漢皇后故里,具茨山文化大門”之稱。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麻地川四周群山環抱,南出雞山、大礴山之間,去禹州城三十華里地勢呈馬蹄形狀。“川則流水之行”麻地川之水源出北大鴻寨山,由東向西共有三道河流,依次為東谷——石門河,中谷——磨石灣河,西谷——大陽山河,三條河流至麻地川村口匯成麻水河,南過八里村形成今天的扒村河,然後向西直奔潁而去,是潁水的一大支流。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相傳,南北朝時期,陽翟(禹州)麻地川有個李家寨,寨裡有位李員外,生育有一雙兒女,兒子取名李鴻信,女兒叫做李三娘。

一日,窮困潦倒靠乞討度日的劉知遠,貧病交加暈倒在麻地川李家寨李員外家門前。好心的李員外收留了他。且說劉知遠被李員外收留後,很快因他的聰明、勤勞、能幹,搏得了李府上下的喜歡。這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入定時分,在繡樓尚沒睡下的李三娘忽然發現自家馬棚紅光閃閃,看似著火。李三娘便喚上丫環去看個究竟。待到馬棚一看,原來馬棚並未失火,劉知遠睡的正香,周圍一圈紅光籠罩著他。在劉知遠安祥的面龐上,一條筷子大小的蛇正從他的左鼻孔鑽入,又從右鼻孔鑽出。李三娘知道他不是凡人,再加上劉知遠平時聰明能幹,李三娘早生愛慕之情,卻又羞於明說。這一切讓丫環看的清清楚楚,於是在丫環的幫助下,李三娘和劉知遠在馬棚裡私自訂下了終身。良宵夜短,眨眼間已是雞叫三遍,三娘趕忙回到繡樓,並拜見二老爹孃,說明了緣由。李員外本來就對劉知遠深懷好感,見女兒事已至此,也沒過多責備,同意了二人的婚事。誰知,劉知遠本是天子身,在叩謝岳父、岳母後,二老竟一命歸陰了。本來就對劉知遠懷恨在心的李鴻信夫婦,一看二老下了世,怕李三娘與自己分家產,就硬說李三娘私訂終身,敗壞了門風,就想方設法害死劉知遠、李三娘夫婦,但又礙於親情,怕落不仁不義之名,於是就把李三娘攆到麻窩擔水澆麻,把劉知遠趕到瓜地種瓜。

劉知遠種瓜在古陽翟通往鄭、密的官道大山之間。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傳說,那裡,時有一紅色怪獸出沒,常常害人,沒有人敢從那裡經過,人稱“不過崖”。凡到鄭、密的商人、小販等,均繞道而行。劉知遠到瓜地的第三天夜晚,紅色怪獸出來了,只見它渾身都是紅的,好似一團火,撲將而來。劉知遠本有一身好武藝,再說,在李三娘家也練就了訓馬的好功夫,他蹭的一躍,騎在了怪獸背上,來回一跑就是十八趟,直累得怪獸渾身出汗,全是血色。這個地方,後來人們叫做“溜馬道”。原來,這就是有名的汗血寶馬。寶馬被劉知遠訓服以後,有仙人指點他,在瓜地掘地三尺,得到金盔金甲、銀槍、銅劍三件寶物,投軍起事,必有成就。劉知遠照而行之,果然得寶。於是,在雞山南麓拴馬古槐,與李三娘哭別夜哭橋,上馬直奔汾州去了,南北征戰終成霸業,成立後漢稱帝(後漢高祖劉知遠)。至今,在雞山還有一株千年古槐,據說就是當年劉知遠的拴馬槐。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天深夜,正在磨坊推磨的李三娘忽然腹部疼痛難忍,李三娘怕兄嫂加害嬌兒,用嘴咬斷臍帶,人稱“咬臍郎”,叫來老家院,連夜送往汾州尋父去了。“咬臍郎”就是後來的潁帝劉承祐。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且說可憐的李三娘被兄嫂相逼白天擔水澆麻,晚上推磨磨面,受盡了人間疾苦。為了防止李三娘中途歇息,嫂子還專門請人做了一對尖底兒桶。一次,李三娘正在擔水澆麻,忽然,從喬龍山竄出兩隻黑虎來,嚇得李三娘魂不附體,丟下木桶就要逃生。可兩隻黑虎卻完全沒有加害李三娘的意思,徑直來到水桶邊,臥下蜷起身子,使桶裡的水一點也沒有灑出。後來,李三娘為了紀念兩隻黑虎,在喬龍山東麓建成一座虎廟,受用人間香火。至今,這座虎廟尚存,被後人供奉為李三娘廟。據石碑記載,曾在清康熙元年重修,並在雍正十三年,栽植柏樹兩株,現已合抱粗。李三娘白天澆麻,晚上推磨,一受罪就是十六年,而此時,劉知遠已經發跡,她還全然不知。由於常年擔水在河裡趟水行走,連河裡石頭都被李三娘踩平了。今天,當地還有一歇後語,“扒村河裡的石頭——片子貨”。扒村河古稱麻水,有扒村寺門北觀音寺對聯為證。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有一天,已經長大成人的“咬臍郎”出外狩獵,看見一隻白兔,舉箭便射。負傷的白兔帶箭就跑,“咬臍郎”騎著馬在後面緊追不捨。後來,追到一個水井邊,卻見一位老嫗擔水,箭卻紮在木桶上,他下馬求箭,一看,卻真的是自己的箭。最後,李三娘道破真情,玉兔相幫母子終得相認,一家團圓。到今天,在麻地川村古寨內,還有一個“玉兔窟”被人們紀念。

麻地川村名的由來丨厚重禹州

李三娘身懷六甲挑水澆麻的行為感動上蒼並派兩隻黑虎前來相助的故事,被元代劉唐卿改編為《劉知遠白兔記》南戲,後來發展為京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影響力廣泛,有《磨房產子》、《井臺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種,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因為這段傳奇而美麗的愛情故事,留下了“麻地川”這個優美的村名。

文圖:李少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