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文:始安公士或

摘要:沒有他或許就沒有秦始皇的統一天下

“他一身黑色布衣,腰間勒一條寬寬的牛皮鞶帶,頭戴一頂六寸黑玉冠,腳下是一雙尋常布靴,面色黝黑卻沒有留鬍鬚,眼睛細長,嘴唇闊厚,中等個頭,一副典型的秦人相貌。如果不是在招賢館而是在街市山野,誰也不會將他認做七大國之一的秦國君主,只當他是一個尋常布衣而已。”可以說秦孝公全然沒有那些雄主明君那樣光芒四射的外在氣質,但這平凡外表之下,卻承載著無與倫比的用人器局,高遠博大的天下胸懷、立足長遠的戰略眼光,還有那份嘔心瀝血追求強國大夢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些品質足以教戰國時期其他任何一位君主對他頂禮膜拜。

在《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百里老人是我最欣賞的角色,但最讓我有觸心之感的卻是秦孝公嬴渠梁。因為,他的凝重、他的壓抑、他的不甘屈服、他的柔韌堅忍、他的冷靜求實、他的仁至義盡、他的忍痛割愛,還有他身上那種木訥剛毅、厚重樸實、深沉鎮靜

的個性,都讓我感到一種奇特的似曾相識之感……

縱覽大爭戰國,真正從爛攤子白手起家的只有秦孝公與燕昭王。不過,燕昭王有秦孝公作奮爭圖強的榜樣,而孝公卻只能自己摸索充滿荊棘的陌生道路。歷史上關於秦孝公的記載不多,他的一生基本淹沒在商鞅變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太史公批商君天資刻薄,但沒有順帶批評孝公重用“刻薄寡恩”之人。而在《韓非子》《戰國策》等典籍中,秦孝公與楚悼王在戰國士子們心中的形象可以說是無比光輝,良禽擇木而棲,秦孝公正是人們心目中那棟最高大的良木。可以想見,天下士人心中最渴望的事,就是為秦孝這樣的不世英主效力,因為,也只有這樣見識氣度非凡的領袖才能放手重用商鞅那種傲岸的大才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從驚天裂變到鐵血歸一,孝公始終如太陽一般影響著赳赳老秦!秦國的後世君主莫不以孝公的奮發惕厲為榜樣;秦國朝野選擇未來君主也不自覺的以孝公的深沉鎮靜為標杆;瀰漫秦國朝野的敬賢愛士之風也是以孝公式的仁至義盡為準繩。然而確切的說,秦孝公在粗獷豪放的老秦人中是一個異數。若非如此,也不會有後來一系列的時局鉅變。

秦國的諸多舊俗終結於他手中,而更多的新傳統則由他開始——是他教會了秦國剛柔並濟與忍辱負重,也是他樹立起了秦人的天下胸襟,更重要的是,他在《求賢令》中毫不留情的指出幾代先祖過失,首開責己求實的國政新風……假如沒有這些轉變,我實在懷疑秦國是否能從此化險為夷強勢崛起。而他為了這些轉變,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硬要說上天佑秦的話,秦孝公就是上天對秦國的最高賞賜!

那場時代鉅變轟轟烈烈,令人血脈噴張,但這是從商鞅的視角來看那段歷程。如果站在孝公的角度上,我們會發現,在他二十三年政治生涯中,秦國除了力行變法與收復河西之外,更多的時候是在忍辱負重與韜光養晦中的度過的

。在臨危即位之時,年輕的秦孝公沒有因父親的死而急於向魏國復仇,而是割讓剛剛奪回的失地,釋放自己親手俘虜的敵軍統帥並恭敬的請他回魏國促成和約……這一系列的舉動不僅顯示出他長遠的目光與高明的政治手腕,更是詮釋了那句老話——“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道德經》語)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不知為何,每次翻到孝公面對公叔痤的那段情節,總是忍不住想讀出聲:

“公叔丞相,請勿為少梁之戰羞愧。這一戰,我們誰也沒贏……”

“秦公,果然不記殺父之仇?”

“父仇為私,和戰為公。嬴渠梁若非真心,甘受上天懲罰。”

“好!老夫信你,一言為定。只是這疆界,卻不知秦公如何打算?”

“以石門之戰以前的疆界為定,河西之地還是魏國的。”

“噢?秦公不覺吃虧太多?”

“二十年後,我會奪回來的。”

……

嬴渠梁說的全是實實在在的大白話,坦誠真率卻不鋒芒畢露,沒有隱藏什麼,也沒有掩飾什麼,拋開所有的虛與委蛇,將一切都明明白白的擺到桌面上。比起趙武靈王與守舊老臣的論戰,這段對話顯得十分平淡。然則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正是這份柔和平實,才真正撼動了以善於識人著稱的老公叔。在他眼裡,年輕的秦孝公像大海一般平靜,更像大海一樣深不見底……

想當年,挑剔的孔夫子給秦穆公留下了“稱霸小矣,當王天下”的美譽,但秦穆公在臨終前卻又大起人殉,扼殺了像子車氏三雄那樣的棟樑,使得天下才士對西土寒心。而當年輕的秦國新君嬴渠梁在內外交困之際上臺時,老秦人連穆公稱霸時的天下胸懷都丟的一乾二淨。屢敗屢戰,勝則再戰,只是為了奪回失地,爭一口不屈的惡氣。面對強大的夙敵,除了不顧一切的纏鬥之外,少有人想到更遠的存亡危機。與山東諸侯(尤其是魏國)爭戰多年,耿耿於血仇的秦人對函谷關外的世界始終排斥,更是從未想過向天下搜求人才。所幸的是,

秦孝公不僅極有戰略眼光,而且胸襟遠超其先祖穆公,被後人譽為“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在一窮二白之時,他能一改幾代人的狹隘封閉,向天下公開尋求強秦奇計,並作出“與之分土,共享秦國”的承諾;在尋得大才之後,能給予對方絕對信任,完全放手用人,不因各種阻力與反對聲生疑,也不因部下功高蓋主而動搖,這種魄力足以讓古今無數領袖上司汗顏!商鞅說的那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可謂恰如其分。

值得注意的是,秦孝公此前除了打仗之外,極少走出函谷關,他即沒有閒暇去周遊列國,也沒有條件像其他君主那樣方便的閱讀百家書籍,在這點上,無論是後代秦君,還是六國的英主們都要遠遠強過他。條件缺乏是白手起家者最大的痛,但儘管如此,在他身上卻有一種超越年齡與閱歷的寬廣與博大!雖然對函谷關外的廣闊世界缺乏瞭解,但他始終沒有被入秦士子們的虛榮浮躁狂放所迷惑。孝公在招賢館求賢時的種種獨特舉措體現了其過人之處。

招賢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就實而論,入秦士子們的許多舉動確實令人不敢恭維。 以田常為首的士子們張揚著士人的驕傲,也折射出士子的浮躁。墨子曾批評道“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布,不敢繼苟而讎焉,必擇良者。今士之用身則不然,意之所欲則為之,厚者入刑罰,薄者被毀醜,則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之四方,市賈信徙,雖有關粱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今士坐而言義,無關粱之難,盜賊之危,此為信徙,不可勝計,然而不為。則士之計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下車伊始就急吼吼的要官要爵,哪有半點做事大才的踏實勤勉?孝公請士子們遍訪秦國三月再上書對策見真章,這一試才之舉深諳陽謀大爭之道。給所有人一個憑藉真本事證明自己的公平起點,也避免名不副實的充數濫竽鑽求賢的空子。曾經看過一些人說,歷史上的孝公其實水平淡,不識高深的王道理論,所以商鞅只好用層次最低的強國之術遊說他。其實,在《商君書·更法第一》中,孝公就體現出十分出色的判斷力,他的那句哲言也許大家會有印象——“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憂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在大政定略上有如此明銳主見,誰能說低調的秦孝公沒有洞察虛實真偽的獨到眼光呢?

這段情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孝公面對田常等士子的非秦言論時的從容、鎮靜、寬宏,還有明銳。尤其是那句“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這十個字沒有半點委屈求全的壓抑,也沒有強忍憤怒的憋屈,坦率而誠懇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更說明了一個人們往往忽略的道理——非議是出自本心的直言,而卑視則源於頭腦之陰暗。那時東海之濱的齊威王擲地有聲的說道“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固然可貴,但也有將良莠一體同視之嫌。事功建言之要在於切中要害,而一味倡導言論自由者往往只關注輿論環境是否寬鬆,而忽略了言論本身是否切實中肯。說話的權利自然是要保護的,但發表意見的初衷是將事情做好。“非卑”之辨看似簡單,實則展現了秦孝公冷靜清醒徹底求實的品質。彼時的嬴渠梁不過二十出頭,而那時幾乎整個秦國朝野沒幾個人能達到他的思想境界,沒有人教他臥薪嚐膽,也沒有人教他怎樣改造秦國,但他卻沒有常人病急亂投醫的浮躁,在廣開言路寬待逆耳之言的同時,絲毫沒有被浮光掠影的虛假表象所左右。

“公等骨鯁之士,請留秦國,以正朝野視聽……”

“公等對秦國百年以來之諸種弊端,皆做通徹評點,切中時弊。嬴渠梁以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當有膽略治秦,精誠之心,何自覺無趣?敢請諸公留秦,十日內確認職守。公等以為如何?”

其實嬴渠梁的話十分誠懇,但在我個人看來卻是對這些浮誇士子們的莫大諷刺。在他們身上,士人引以自豪的獨立人格反倒折射出三分淺薄猥瑣,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擔當,只不過是來此地放炮拍磚混個官爵。指手畫腳嫌這嫌那,常以激怒秦國君臣來顯示自己的不凡,然而一到真正需要他們之時,他們卻懶得去踏勘國情民生,可見他們並沒有那種艱苦奮鬥共創大業的念頭。他們在小說中代表著士人階層陰暗的另一面:眼高手低、狂狷高傲、浮躁淺薄,偏狹激烈。面對這樣一群人,秦孝公一直是真誠坦蕩的對待,在諸多細節上也盡力關照,該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去做了。到頭來轟轟烈烈的真誠求賢換來的只是無限的失望(此時他還沒有見識到衛鞅的真才),任誰都不能不寒心。

“周遊列國,士子風尚,入秦去秦,極為尋常”,“願留則留,願去則去。留則同舟共濟,去則好自為之”。儘管秦國尚在艱難階段,孝公還是決定“遠道者贈匹馬,近道者牛車相送,每位先生贈送百金,以為杯水車薪之助”。他,已經仁至義盡了。從來都是他包容別人,這一次也不例外。“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種包容太累心,但也正是他偉大之處!

“十年後請諸公重遊秦國,若秦國貧弱如故,嬴渠梁當負荊請罪於天下。”他雖然失望,卻仍然不改“二十年後我會奪回來的”的豪氣。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凡中隱奇,此之謂也!縱然前途黯淡無光,堅韌不拔的嬴渠梁也從未屈服命運。老秦民人們都偏愛壯烈的速決,而他為了支撐起最後的希望,不得不在退讓隱忍中耐心守候著每一個的國運轉機。信念的支撐固然是主要動力,但他的做法更多與其性格相關。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老太后說得不錯,“老秦人就是缺一個忍字”,而“堅忍”恰恰是嬴渠梁最突出的品質。自穆公以來的幾代秦人,都不知進退分寸,唯有決一死戰的熱血。而從孝公開始,烈烈秦風多了一份極為寶貴的柔韌與堅忍。陝西冷娃至今仍是三秦百姓的經典形象,而在刀兵連綿的大爭時代,耿介執拗的老秦人更是常常不惜代價的與對手血戰苦鬥……從楔子中馬背君主秦獻公的殞命沙場到那次面對六國分秦危機的緊急朝會,秦國朝野偏狹激烈好呈血氣之勇的作風展露無遺。

古來有訓,剛者易折。恰如暴風雨中的樹木,往往直著倒下去,不似野草那樣更能生存。沒有必要過多的批評這樣過分寧折不彎的剛烈,因為這份強硬傲骨原本就是一個偉大族群的寶貴遺產。獨剛難久,唯有剛柔並濟才能持之以恆。不難想象,孝公的柔韌退讓是多麼的難得可貴。若非他開了這個頭,秦國恐怕早已力戰而亡。對比那同樣強悍卻盛衰倏忽的趙國,飲水思源的秦國士民完全有理由感佩孝公對秦風的重塑。個人以為:孝公的柔韌堅忍不光是出於形勢考慮,更是源自其廣闊的視野與博大的胸懷。

但說到底,忍耐是一種很異常沉重的做法。心在流血,卻不能麻木,必須保持著必要的敏銳,正因為清醒如斯,“忍”才更讓人心痛。

“孩兒使一國太后蒙羞”“秦國百工,尚難食肉,也是國恥!”, 孝公的心裡積壓了太多太多的責任感與愧疚感,任何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細節都會引起他深重的自責。對於一個二十出頭的年青人來說,復興瀕臨崩潰的秦國是一項困難的超乎想象的任務,而他對夙敵的退讓堅忍在歷來推崇血拼的秦國朝野中顯得那樣格格不入,這份內外交織的壓力確實太過沉重。大任在肩不能卸,秦國再沒有退路,唯有迎難而上尋求一絲轉機。在秦孝公身上,我們看不到趙武靈王式的英雄豪情,沒有苦中作樂,沒有盡情揮灑,只有凝重壓抑和堅定執著!為此,他不得不給自己立下國恥碑,並用自己的鮮血塗紅那兩個令人沉痛的大字,時時警示自己。“國人永志:六國分秦,是為國恥;天下卑秦,醜莫大焉。”那是邊緣華夏激越蒼涼撕心裂肺的吶喊,而孝公把這個恥辱的標誌公開樹在政事堂,不僅撼動了秦國廟堂,也撼動了像石工白馱老人那樣的普通秦人。

堅忍柔韌的背後是他深沉鎮靜的個性。當景監帶來六國會盟分秦的消息時,他面色陰沉卻一言不發只是靜靜地踱步,可謂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櫟陽生亂的那個夜晚,他第一次顯示出了剛毅果決的本色,迅捷而妥善的平息了敵手製造的棘手麻煩。朝會上討論對策時,心思細膩的他如同兄長一般安慰悲憤擲劍的子岸。當朝會諸臣意見相左,他不僅耐心的讓各方充分闡述主張,還以自己個人利益的犧牲促使群臣達成共識。面對墨家的緊逼,他毅然決定進入墨家總院,在論政臺上從容不迫的冷靜應對。直到河西之戰前,他面對期待已久的機會,仍然沒有冒進。在我印象中,他只有一次失態,那一回,太子駟的觸犯法令他怒不可遏。

回顧整個變法過程,孝公對人對事都有三分豁達與包容,少有求全責備的時候。然則他精神底色中剩餘的七分卻是——追求極致的苛刻!以“刻薄寡恩”著稱的商鞅於人於己都嚴厲,而深沉厚重的孝公則把苛責完全給了自己。正如神醫扁鵲所說——秦公英明神武,惜乎用心太專。一則為國事所迫,求治之心刻刻相催,大山在肩而不能卸。二則,恕老夫直言,秦公心中有痴情糾纏,鬱郁之心相煎,求之難得,舍之不能,心陷泥潭而不能自拔。舍國就情,公當不為。舍情就國,公心不忍。長此煎熬,雖鐵石猶碎也,況於人乎。

求治之心刻刻相催,大山在肩而不能卸,心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孝公的胸懷雖然博大,但他的內心卻並不像表面上那樣灑脫。他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任何變法阻力,他的心從來沒有放下國事,他的頭腦中始終不忘憂國憂民。說到底,孝公的責任心太過強烈,做事太過認真仔細,對自己太過自責。

凡中隱奇丨隱於偉大變革背後的國君

寫到這裡,我突然明白為什麼孝公能識得商君那樣的醫國雄才。因為他要的是徹底至極的強秦奇計,從根本上讓國家強大永久,只有凡事必做徹底的商鞅能承擔起孝公遠大的強國之夢!他們雖然個性作風迥異,但

靈魂深處中都有那份追求極致的信念,正是這種精神本色上的契合成就了秦孝商君的天作之合。孝公能大膽放權,讓商鞅總攬國政,不僅是出於絕對的信任,更是來自對商鞅“強秦奇計”的非凡領悟。假如商鞅給出的不是那個全面深徹的強秦奇計,想必孝公不會如此重用他,因為,孝公的寬厚包容只是針對具體細節,而在最根本的大要大綱上,他不允許絲毫的瑕疵!

可以想見,秦孝公的一生沒有多少輕鬆的時刻,縱然商鞅總領國政全權推行變法時,隱至幕後的秦孝公也一直在為消弭變法的阻力,填平變法所產生的裂痕而操心。在病危之時,他還絞盡腦汁的為變法派(主要是商鞅)防範身後之危,甚至一度想廢除可能對新法產生威脅的太子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心裡念念不忘的是秦國大業的下一步。他如同青山一般承載包容著眾人,但他的內心卻留有一份青山式的孤獨。雖然他與衛鞅等人同心同德,但更多時候是他為其他人勞神費心。正如大山靜默孤獨的承載養育著無數草木,而草木卻只能以綻放生命回饋大山的恩情。

孝公那平凡中蘊含著神奇的境界,已經遠非世間無數庸者俗類能相提並論,又何必再追求粹白之狐般的完美呢?天上群星不可計數,無邊的夜幕卻淹沒在河漢的燦爛之中。誰曾想到,時空深處那不起眼的地方,隱藏著難以察覺的奇絕風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之言可謂是對其品格本色的最好註解。而在史書卷軸之中,更能揭示歷史上秦孝公不凡之處的,是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太上,不知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