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傅鍵/ 文

按照中國的民俗,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據古書記載:端午節是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在位時間:前547―前490)時開始設置的,“齊景公始置重陽、端午。” 如此算來,端午節距今已有二千五百餘年的悠久歷史了。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頁”

一、懸鐘馗像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端午是“鬼日”,這天有惡鬼作祟。“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 故每年的端午節前,義烏的城隆廟和東嶽宮的“殿司”,即繪製或印製鍾馗圖與符籙,分送各戶,收回一角二角錢幣,或半斤一斤小麥。

農戶則於端午節上午將鍾馗像貼在門上,“懸鐘馗象” 也有在門楣懸掛八卦圖,或張天師驅妖符的。因為鍾馗能治鬼,八卦能鎮妖。

二、取菖蒲及艾,插門戶。

舊俗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門邊、灶頭、欄頭及床上插菖蒲、艾枝,菖蒲、艾蒿被古人認為具有巫術和藥用的雙重價值,認為菖蒲是張天師的斬妖之劍,艾枝則是他驅妖之鋼叉。張天師是道教法師張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俗傳他善於捉鬼降妖,故懸之能惡鬼不敢近。“取菖蒲及艾,插門戶。”

考之這一風俗習慣由來已久,最早見之於南北朝,“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三、或系以綵勝,佩於身。

古時男女皆佩戴內藏冰片、雄黃、菖蒲粉或樟腦丸的香囊,或內藏香料、用紙做的香包、綵勝。衣襟上香包、綵勝鬱香四溢,沁人心脾。“或系以綵勝,佩於身。”

到了後世僅小孩佩戴。如:用菖蒲根系於嬰兒手腕,任其吮舐以驅風邪。稍大的小孩則穿虎頭鞋,以五色線系香包掛於胸前,以驅邪惡。香包的形狀為一長形紙包,外印鍾馗、關公等彩印神像;或以各種色布縫成桃子、金鎖、小猴、青蛙等形狀的小袋;或以硬紙折成粽子形狀,外編以各色絲線;也有包以獨瓣圓大蒜的;形如桃子的香包,則稱之“雞心袋”,諧音“記性”,謂佩之可增強記憶力。

這一習俗形成也在南北朝,“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四、為衣香,置之篋笥。

俗諺雲:“食過端午粽,棉被棉衣都入籠。”這一天,洗曬收藏冬衣,衣櫃內放樟腦丸,以防蟲蛀。“為衣香,置之篋笥。”

五、雜菖蒲、雄黃和酒飲之,以避邪禳毒。

作為過端午節喝的藥酒,主要是用蒲菖和雄黃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雄黃酒,俗雲:可避瘟氣。“雜菖蒲、雄黃和酒飲之,以避邪禳毒。”

在端午節中午時,義烏人家家都喝雄黃酒。南宋義烏人喻良能,曾留下他過端午時,喝雄黃酒,盡興入睡的雅事,“糝蒲傾美酒,笑入醉中鄉。”這也是義烏有史記載以來,最早提到端午習俗的詩篇。

端午至太平寺

客裡逢端午,僧廊雨氣涼;篔簹千個碧,簷卜六花香。

魯叛程尤遠,潘與興自長;糝蒲傾美酒,笑入醉中鄉。

———宋·喻良能《香山集》“卷五”“四頁”

舊時,人們以蛇、蠍、壁虎、蜈蚣和蛤蟆為“五毒”,認為“五毒”在端午日午時起開始孽生,故民間於此時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以滅“五毒”,驅穢氣,並掃集灰塵垃圾於室外,點火焚燒,以淨其室,民間謂之“煞妖怪”。有的還投雄黃於水缸、水井中。還用雄黃酒塗抹小兒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南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八頁”

老年婦女還用火把照各牆角落,口唸“蚊蟲娘,送你到東洋;到東洋,吃得胖,回來過重陽”;或“蚊蟲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裡叮稻娘”等語,然後送火把出郊,謂“驅蚊蟲娘”。還包拇指般大小的“蚊蟲粽”數個,掛於床頭,以喂蚊蟲,可免其叮人;又在門畫石灰符,符多為八卦圖,以此驅蚊,畫時念咒。

也有用蒼朮、白芷等藥物雜而焚之,緊閉窗戶,使其煙瀰漫於室中,以消滅病菌。

六、為角黍、駱駝蹄糕祀其先,親戚各相饋遺。

端午過節,僅為上午,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謂初五日吃過午飯,便不是端午節。

端午節時興早上吃粽子,中餐吃餛飩、饅頭、雞蛋、雄黃酒,富戶則用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俗稱“吃五黃”。雞蛋大人可有可無,對小孩則決不能少。

但在端午節食品中最重要的主角,還是粽子。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在節前家家戶戶就用糯米和竹箬裹粽,粽餡為豇豆、紅棗、豬肉、紅糖、豆腐、蜜棗等。但饅頭、粽子、雞蛋,不可只一家自己享用,親鄰之間,要互相饋贈。“為角黍、駱駝蹄糕祀其先,親戚各相饋遺。”

如:做母親的要給新出嫁女兒送粽子、饅頭及麥稈扇等食品。依例要送三年,俗謂“擔端午”。出嫁女多於此日歸寧視親以“望娘”。

舊時私塾,於是日放假,學生家長給先生敬送粽子、饅頭、甜蒜等物,先生則回贈紙扇一把,既應時實用又斯文、體面、大方。

舊時風俗習慣:不論家境貧富,都要抱頭胎小孩至各戶討端午粽,謂可使討粽小孩容易扶養。

回顧粽子的歷史,據記載最早是為祭祀投江殉難的屈原,並且粽子還是由屈原的妹妹———屈么姑兒首創的祭品。“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義烏最早關於粽子的記載,是在元朝朱丹溪的藥書中。“小兒好吃粽,成腹脹疼。用白酒麴末,同黃連末為丸,服之愈。”

到了現代,義烏粽子又一次顯名於世。在十九大後,國家最高領導人在談到堅定理想信念時,曾講到過義烏人陳望道的一個逸事。1920年,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他媽媽為他準備了一碟紅糖和粽子,三番五次在屋外問他紅糖夠不夠,他說“夠甜,夠甜了”。當他媽媽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兒子的嘴上滿是墨汁,原來陳望道是蘸著墨汁吃掉粽子的。這位偉人稱讚說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七、備藥和收帳

農家在端午節這天採集六月雪、青木香、紫蘇等土草藥,洗淨、晾乾以備用。六月雪可以泡茶,青木香、紫蘇可用於治痧。採菖蒲根,浸於滷水,可以療瘡。

舊時通行一種叫“記摺”的簿冊。平時各家向店家賒貨,憑摺取物,店家則記帳,在端午向各家收款,故此日各地收帳者,絡繹於途。

古代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這裡有較全面的記載 義烏人一定要看看

八、結束語

屈子沉江,無盡的芳華終成千年一嘆。過端午節不忘先賢、弘揚正義、歌頌愛國、文化傳承深遠而厚重,深刻反映了我們古老的民族、古老的節日所特有氣質與內涵。

粽子飄香,復結香囊致百祥。端午節講衛生的主題鮮明,時時處處不離驅邪避穢、清潔環境,併為即將到來的酷暑作準備,這是對人自身的關愛和深情。故端午節是一年當中的一個重要節日之一。

江南好時節,今歲又端陽。正因為端午節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所以,早在2009年9月30日,中國的“端午節”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