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草—豆科植物

含羞草(學名:Mimosa pudica Linn. ):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由於葉子會對熱和光產生反應,受到外力觸碰會立即閉合,所以得名含羞草。形狀似絨球。開花後結莢果,果實呈扁圓形。葉為羽毛狀複葉互生,呈掌狀排列。大約在盛夏以後開花,頭狀花序長圓形,2-3個生於葉腋。花為白色、粉紅色,花萼鍾狀,有8個微小萼齒,花瓣四裂,雄蕊四枚,子房無毛。莢果扁平,每莢節有1顆種子,成熟時節間脫落。花期9月。

含羞草的花、葉和莢果均具有較好的觀賞效果,且較易成活,適宜在陽臺、室內的盆栽花卉(人食用或過度接觸含羞草也會引起毛髮脫落)。在庭院等處也能種植。含羞草與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人們觸動時,葉柄下垂,小葉片合閉,因此人們理解它為“害羞”,故稱之為感應草、喝呼草、含羞草、知羞草和怕醜草(粵語)。原產於南美熱帶地區,喜溫暖溼潤,對土壤要求一般。

含羞草—豆科植物

形態特徵

披散、亞灌木狀草本,高可達1米;莖圓柱狀,具分枝,有散生、下彎的鉤刺及倒生刺毛。

托葉披針形,長5-10毫米,有剛毛。羽片和小葉觸之即閉合而下垂;羽片通常2對,指狀排列於總葉柄之頂端,長3-8釐米;小葉10-20對,線狀長圓形,長8-13毫米,寬1.5-2.5毫米,先端急尖,邊緣具剛毛。

頭狀花序圓球形,直徑約1釐米,具長總花梗,單生或2-3個生於葉腋;花小,淡紅色,多數;苞片線形;花萼極小;花冠鍾狀,裂片4,外面被短柔毛;雄蕊4枚,伸出於花冠之外;子房有短柄,無毛;胚珠3-4顆,花柱絲狀,柱頭小。

莢果長圓形,長1-2釐米,寬約5毫米,扁平,稍彎曲,莢緣波狀,具刺毛,成熟時英節脫落,莢緣宿存;種子卵形,長3.5毫米。花期3-10月;果期5-11月。

含羞草—豆科植物

物種區別

因為含羞草和酸角的幼苗,葉為羽毛狀複葉互生,很容易將兩種植物混淆。

含羞草—豆科植物

含羞草—豆科植物

產地生境

原產熱帶美洲,已廣佈於世界熱帶地區。產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生於曠野荒地、灌木叢中,長江流域常有栽培供觀賞。含羞草喜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適生於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株體健壯,生長迅速,適應性較強

含羞草—豆科植物

含羞草—豆科植物

含羞草—豆科植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