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糾結的各種資質究竟是什麼?

近日來我們看到了很多有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新聞,有利好有爭吵,尤其是李書福董事長直言不諱揭露了一些企業“走後門拿了資質不建廠”的事實,更是把之前16家已獲發改委生產資質核准的新能源車企放到了風口浪尖上。而一些拿了大筆投資卻沒有任何資質的新能源車企,更是在每天燒錢的局面下心急如焚,甚至爆出了“不排除將對相關部門進行行政訴訟”的驚人消息!

那麼,新能源車企念念不忘的“資質”,究竟有什麼作用,而且這些資質包括什麼內容?這些我就來仔細為大家解讀一下。

按照目前的政策,新能源車的生產企業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汽車企業,第二類是新建的新能源車企,他們所取得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途徑也不一樣。

我國政府批准的汽車生產資質可以分為“傳統整車生產資質”和“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獲取傳統整車生產資質的法律依據是《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和《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這個資質是由發改委核准的。獲取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法律依據是《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按照規定新能源車企的投資項目也是由發改委核准的。

通俗點說這兩個“資質”就是允許申請方花錢建立一個汽車製造企業,對,你確實沒聽錯,不是你有錢就能立馬建設一個車企的,這個得發改委核准才行。而這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就是很多造車新勢力可望而不可求的,就是他們再有錢,發改委不批他們也沒招。

但是很多傳統汽車企業卻沒有這個苦惱,因為現有政策規定了“傳統整車生產資質”是包含“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任何一傢俱有了“傳統整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既可以生產傳統汽車也可以生產新能源汽車,我們目前看到市面上銷售的很多新能源車都是這個路子,比如比亞迪、北汽、吉利、江淮等等。當然有的傳統汽車企業為了更好地平衡產業能力,也會把新能源業務單獨拿出來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比如那16家企業裡的北汽和奇瑞。

《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還規定只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是不允許生產傳統汽車的,也就是說目前這16家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未來是一定不會生產傳統汽車的。

造車新勢力糾結的各種資質究竟是什麼?

那麼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這16家車企,就可以生產新能源車並銷售了麼,對不起還是不可以。因為工廠是不是可以正式投產,具體車型能不能生產上市,還得通過工信部考核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也就是俗稱的“工信部生產資質”,這個資質是證明車企的工廠製造能力達標和車型通過了國標認證,可以上市銷售了。前面那16家獲得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目前只有6家拿到了“工信部生產資質”,原因就是很多企業拿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後根本沒有開始工廠建設。

造車新勢力糾結的各種資質究竟是什麼?

有人要問了,那麼不在16家名單裡但目前宣傳勢頭火熱的蔚來、威馬、愛馳還有標榜拿到“造車新勢力的第一塊車牌”的小鵬,他們是怎麼開始生產新能源車並且上市的。原因很簡單啊,他們是收購了一些傳統汽車企業或者通過傳統汽車企業合作代工的形式,拿到了“傳統整車生產資質”進而擁有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比如小鵬就是靠海馬代工的,在工信部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302批)裡面清楚地寫著上市車型是“海馬汽車 小鵬牌純電動轎車 HMA7002”,所以正式稱呼應該是“海馬小鵬”,聽上去跟“海馬福美來”沒啥區別的吧。

對於熟知汽車製造業的人來說,代工的本質訴求是要提高效率、避免產能浪費、節約管理成本,但是現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環境並不成熟,並不適合電子消費領域的代工模式。單就說蔚來對外宣傳的鋁合金車身,根本就不是江淮現有的技術能力可以實現的,所以這種代工模式意味著蔚來甚至還需要直接採購白車身,這對成本控制而言就是個災難。所以威馬、愛馳和前途這類出身於傳統汽車行業的新能源車企,都還是選擇了重資產的自建工廠,就是為了保證製造能力始終可控,也是為了保證新車品質不至於因為代工廠的技術水平而出現波動。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那16家只具備“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他們目前是什麼情況,究竟哪些企業是李書福口中的“走後門”企業。

造車新勢力糾結的各種資質究竟是什麼?

可以看的出來,除了6家已經登上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新能源車企外,其他10家企業的進度相差巨大,但大部分都還是處於建設階段,我覺得李書福所說的“走後門企業”估計也就在其中。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6家可以造車賣車的企業,又發展的怎麼樣呢?

北汽新能源、江鈴新能源和長江汽車都屬於成熟汽車企業,在乘用車和商用車領域都有成熟的傳統汽車產品,拿到資質後推出的產品也都是基於成熟產品升級的新能源車,所以目前在市場上看到的比較多一些。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佔領市場是他們快速推出新能源車型的第一目的,所以他們的產品看上去並不新穎,偏重實用性的設計更多一些。

蘭州知豆算是在微型電動車領域最出名的車企了,早年藉助吉利汽車的資源很快推出了產品,目前旗下的產品雖然一直因為質量問題飽受詬病,但是低價策略還是帶來了比較不錯的市場銷量,尤其是在一些“限號”城市裡,知豆電動車一直都有“佔號神器”的美譽。不過,隨著更多的新能源產品面市,知豆的市場被擠壓得非常厲害。

雲度新能源得益於福汽的技術支持,曾經以“新車下線速度”震動新能源車領域,不過雲度新能源雖然有多款產品面市,但是似乎都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主要銷售區域還是在福建省周邊。

算起來真正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開始工廠建設並投產車型的,只有前途汽車了。作為國內汽車設計和前期開發行業的領軍企業,前途汽車的母公司長城華冠在整車設計及工程領域有著14年的紮實積累,也為前途汽車在新能源領域打下了深厚的技術基礎。這一次前途汽車選擇了自建工廠來積累製造經驗,顯然是打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一家“百年老店”,而即將亮相的新跑車據稱會採用鋁合金框架車身和碳纖維覆蓋材料,看來是已經解決了業內比較困難的鋁合金焊接的問題。北京車展上將推出的新車,想必又是國內消費者對標特斯拉的一款重要車型。

目前國內的很多有資金和技術的新能源車企都在寄希望政府部門再次放開資質核准,但從有關部門獲得的消息是,鑑於國內具備“傳統整車生產資質”的廠家還有很多,效益不好的也大有人在,政府部門目前更推崇新能源車企通過收購或合作來“借殼造車”的模式。所以我們最近這段時間,恐怕是不會看到再有新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被批准了。我們只能寄希望於蔚來、威馬、愛馳和前途這些企業趕緊把產品投放進市場,只有更多有競爭力的車型出現,那些還在“尸位素餐”的新能源車企才會加快“被淘汰”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