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在中國,提起出租車的“前世”,人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起民國時期的兩輪人力車(也稱黃包車),那時傳統的轎子已經被淘汰,汽車又尚未進入尋常百姓家,黃包車的出現便解決了中資產階級出行不便的難題。

很多人對黃包車的印象都源於《上海灘》,風情女子身著旗袍,孤身坐在黃包車上揚塵而去,獨留背影給看客,好一副淒涼唯美圖。而老舍小說《駱駝祥子》裡描述的黃包車伕的生活絕無浪漫可言,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竟日奔波,血汗所獲,終難維持基本生活。可以說在三十年代,車伕的生活介於貧苦與生存之間。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最早發明黃包車的是一個英國牧師培利先生,但培利先生的“天才”發明在歐洲卻毫無用處,高傲的歐洲人自然不會樂意去做人力車伕。但是在人力資源過剩、勞動力廉價的東方,黃包車卻是得其所哉,絕大多數的黃包車伕都是從農村流入城市的破產農民,沒有受過像樣的文化教育,只有選擇出賣原始勞動力來養家餬口。而黃包車伕由於收入低下,難有積蓄,多數人都無力購買屬於自已的黃包車,只能向車行租借。

當電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被廣泛引進中國城市後,人力車行業就如同當今在新媒體挑戰下夾縫求生的平媒行業,開始進入了消亡的倒計時。

1945年冬,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指示交通部擬具廢除人力車規劃,1946年全國開始禁用黃包車。1955年,上海的最後一輛黃包車被送進了博物館。

舊中國的黃包車就是民國時期積貧積弱的見證者,它不僅是一種舊時代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如今,在一些旅遊景點裡,黃包車的身影也會時常出現,黃包車因其價格親民、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環保等優勢被市民及遊客充分支持,同時黃包車的出現還促進了就業率,可謂是一舉多得。乘客坐在古老的黃包車上,穿梭在星羅棋佈的衚衕裡,信步於水光瀲灩的西湖邊,感受著歷史的悠久氣息,想想就別具風味。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力三輪車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它是偉大的發明,使腳得到最大的出力,並使運載事物成為可能。但那是有錢人或有社會地位的人出行工具,普通人的出行方式並沒有改變,直至80、90年代,人力三輪車才真正成為了尋常百姓也能乘坐的交通工具。

改革開放後,多數的農村人口由於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大量湧入城市謀生。對於大多數基本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來說,在城市謀生計,除了當搬運工,另一個比較可行的選擇就是蹬三輪車。蹬人力三輪車異常艱辛,路途並不平坦,有很多坡道和坑窪,車伕通常載著幾個人的重量,揮汗如雨,他們靠此來獲得生活的收入,每一元對於他們來說都彌足珍貴。

雖然生活艱辛,但車伕們仍對生活仍充滿希望與熱忱。載客時,車伕們會做免費導遊,讓乘客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情,若偶遇陡坡,車伕們不得已要下來推車時,好心的乘客也會熱心幫忙。或許正是這種互幫互助的美德,使得三輪車被融入了數代人的生活成長記憶中,融入了城市的文化底蘊中。

時過境遷,如今在街頭,已難尋覓三輪車的蹤影。由於交通部門監管的加強和城市的發展,三輪車的生存夾縫日益被擠壓。人力三輪車就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也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縮影。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2001年,機械逐漸取代人力,電動三輪車以其輕快便捷、節能高效的特點在三輪車行業裡迅速發展。曾經靠蹬三輪車為生的人,大多數也購置了電動三輪車,從此,接送乘客越來越方便快捷,賺得的工錢也相對變多。

在電動三輪車剛興起時,四處都可以看到三輪車載著乘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穿行。70、80年代的人應該沒少坐過三輪車。那時,汽車到站後,等候在旁的三輪車師傅們見到旅客出站就“騰騰騰”地一哄而上,乘客爬上三輪車還沒坐穩,三輪車師傅已開動了馬達,聲音如戰機轟鳴般疾駛而去。

可惜,電動三輪車因為輕巧、快捷也導致了諸多安全事故發生,國家對城市的電動三輪車實施了強有力的管制政策,掛牌上路成為政府及交管部門規範電動三輪車上路的主要手段。如今,在城市的街頭上左瞧右看,除了環衛車和一些早餐流動攤檔,三輪車已是甚少看到。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隨著三輪車的沒落,出租車便順理成章的成了這一行業的“頭”,挑起了人們出行接送的大梁。

其實早在1903年的時候,出租車就進入中國,哈爾濱是中國最早有出租車的城市。由於出租車數量少和購置費太高等限制,出租車行業一直沒能蓬勃發展。至70年代初,北京和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各類外事活動增多,出租汽車又在大街上出現。但是“高檔”出租車對於平民來說仍然遙不可及,在老北京人的記憶裡,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車司機是令人羨慕的高收入階層,開出租車甚至成了身份的象徵。當時的出租車車型多以豐田、皇冠等高檔進口車為主,大多數用於接送外國人、外企人員等,於普通人,他們打不起車,也打不著車。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中國的出租車市場變得越來越成熟,2009-2016年全國城市出租車輛規模保持逐年增長,而2016年-2017年開始略有下降,2017年末,全國擁有出租車輛規模約139.58萬輛,“打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

中國出租車的“前世”與今生

反觀近幾年的全國城市客運量,2014年出租汽車運送旅客量達到歷年來的最大值,為406.06億人次,2015年開始出租車運送旅客人數有所下滑,2017年,我國出租車運送旅客數量為365.4億人次,同2014年相比下滑了10.01%。這種下滑趨勢毫無疑問與Uber和滴滴資本介入打車市場有關,但出租車行業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滯後也使原生市場受到了不小衝擊。

雖然在這場市場競爭中,出租車一直處於劣勢,但它仍是城市文明的流動窗口,出租車師傅的精神面貌和服務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這個城市百姓的綜合素質,出租車作為城市明信片的作用也將更加凸顯。因此,儘管出租車行業的發展充滿曲折,但是它前進的趨勢並不會改變。

當北斗劃破寂靜的黎明,出租車師傅又開啟了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