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政府出錢群眾看戲 不僅“送戲下鄉” 還要“種戲在鄉”

近日,臨沂市文化館“沂蒙紅色文藝輕騎兵”來到羅莊區褚墩鎮永安堂養護院,為當地群眾帶來一場別具特色的文藝演出。《孝敬父母》《花開中國》《祝福歌》歌聲悠揚,《喝面葉》《天仙配》唱腔婉轉,經典歌曲《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一響起,養護院的老人們不約而同合唱起來,氣氛十分熱烈。

此次文藝演出突出孝老敬親主題,用嘹亮的歌聲、精美的舞蹈、好看的戲曲將濃濃的敬老、愛老之情注入到每位老人心田,讓老人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愛。“感謝文藝志願者們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來到我院為老人們帶來精彩的文藝節目,老人們十分開心滿足,真心感謝大家的熱情付出……”演出結束後,工作人員正整理舞臺,準備離場時,褚墩鎮永安堂養護院院長送上了一封感謝信。

這是山東積極貫徹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使命的一個縮影。為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自2014年起,山東在農村實施“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工程,按照“政府補貼、市場運作、院團演出、農民受惠”的總體思路,由縣級文化部門組織各級各類文藝單位的藝術資源,深入鄉間地頭、深入農民中間,為農村群眾免費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

山東:政府出錢群眾看戲 不僅“送戲下鄉” 還要“種戲在鄉”

滕州市柳琴劇團在滕州市洪緒鎮軸村演出

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劉芳介紹,截至目前,全省130餘個縣中,70多個縣實現行政村演出覆蓋率100%;17個市中,棗莊、東營、泰安和萊蕪等市率先實現行政村覆蓋率100%,免費送戲、文化惠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擴大免費送戲的同時,山東各地始終堅持需求導向,精準對焦群眾需要,精心遴選群眾想看、愛看、喜歡看的優秀文藝作品開展演出。如濟南市天橋區提前彙總可用劇團和劇目資源印製成冊,方便群眾遴選。濱州市開展“菜單式服務”,將院團演出內容提前梳理形成節目清單,供群眾“自助點餐”。聊城市下發了“市級惠民演出需求計劃”統計表用於前期調研,對所採購的各類劇(節)目合理分配,確保送下去的演出真正為群眾喜歡。

山東:政府出錢群眾看戲 不僅“送戲下鄉” 還要“種戲在鄉”

山東梆子大戲《跑旱船》

以演出激勵創作、以創作豐富演出,山東各地通過創作研討、作品評比、智力支持等多種方式,推動參演院團努力創作推出更多優秀劇節目,不斷提升演出吸引力。抨擊過度人情往來的萊蕪梆子《隨禮》,讚揚新農村建設的四平調《誇誇俺的生態村》《惠農政策到俺村》,倡導文明新風、移風易俗的兩夾弦《退彩禮》《都願意》等一系列通民氣、接地氣的優秀藝術作品不斷湧現。其中,山東梆子大戲《跑旱船》、茂腔大戲《秧歌鄉的故事》等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因較高的藝術水準,成功入選全國基層院團劇目展演。

“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好廣大農民文化需求,不僅要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更要大力推進‘種戲在鄉’,持續增強基層文化工作自身造血能力。”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張東林介紹,持續開展的“一村一年一場戲”免費送戲工程,不僅為全省農村送去了大量優質文化資源,豐富了農民文化生活,更成功培育出一大批城鄉文化能人。特別是廣大民營劇團和莊戶劇團,藉助政府購買、免費送戲所提供的市場契機,不斷增加造血能力,無論是劇團數量還是劇團演出條件和演出實力均大幅增長,基層文藝工作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山東:政府出錢群眾看戲 不僅“送戲下鄉” 還要“種戲在鄉”

2017年濰坊市戲劇創作培訓班成功舉辦

省文化廳藝術處處長張東林介紹,省戲劇創作室與濰坊市合作,在臨朐縣建立“戲曲編劇人才培養基地”“小戲創作實踐基地”,每年培養20名編劇人才,創作15-20個地方戲劇本;青島市茂腔劇團累計輔導城鄉秧歌隊300多支,民間茂腔劇團30餘個。

張東林表示,接下來,山東省將進一步梳理四年來“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實施情況,深入分析免費送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適時修改實施方案,推動全省送戲下鄉工作更加有序、高效開展,為廣大農村和基層群眾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努力建設具有地域文化特點、深受百姓歡迎的文藝小分隊、文化工作隊等,打造更多“紅色文藝輕騎兵”。

注:圖片綜合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