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淡頂
商家逐利,讓藥品遭遇“降價死”
救命藥遭遇“降價死”,這卻是一項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醫療領域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其中的一項就是:藥品降價。
國家發改委制定基本藥物全國零售指導價格,其目的是:在保持企業合理盈利的基礎上,壓縮藥品價格的虛高。可是,很多藥品卻遭遇了“降價死”,窮其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商家逐利而已。
曾經虛高的藥價降下來了,商家拿到手裡的利潤必將減少。因此,出現了原料商不願意生產原料,藥廠不願意加工,藥店不願意賣的局面。因為,差不多功效的替代藥品的利潤遠遠高於降價藥。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降價藥都死了,有些降價藥以同樣的成分、同樣的功效,換了包裝、換了名字,穿了個“馬甲”,重新上市了,從而避免了國家指導價格,重新把藥價拉回了虛高。據有關媒體報道,曾出現過每年批1萬多種“新藥”,都是同一成分“死而復生”的鬧劇。
那麼,如何避免出現“降價死”現象呢?我認為可以從一下兩個方面試一試。
二是懲戒查處。對換“馬甲”重新上市的藥品要加大打擊力度,將屢教不改的藥品企業拉入“黑名單”,進一步提高其違法成本,讓藥品企業心存戒畏,從源頭上控制換“馬甲”上市的現象。
當然,要解決“降價死”的現象,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努力,還需要藥品企業的自律,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只要全社會都關心、關注這個問題了,他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