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馮國璋是如何處置皇宮中的禁衛軍的?

Right^岸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短短兩個月內十五個省宣佈獨立,清王朝不得不啟用袁世凱鎮壓起義。但是袁世凱野心勃勃反而利用內外形勢逼迫宣統皇帝退位,在當時保衛紫禁城安全的禁衛軍差點釀成兵變反對清帝退位。最後是馮國璋出面以身家性命擔保皇室安危及退位待遇,才安撫住了禁衛軍,避免了一場大禍,使得政權更替可以和平進行,那麼禁衛軍為什麼信服袁世凱的親信馮國璋呢?

咱們先看看清朝的禁衛軍是怎麼回事。1908年,清廷為了保衛自身安全仿照普魯士制度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衛隊,這就是禁衛軍。禁衛軍共1.2萬人,步兵2協4標,騎兵1標,炮兵1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軍官和骨幹主要選拔於以滿族為主的北洋新軍第一鎮,兵源來自於駐京的滿族人、蒙古騎兵、良家子弟等。禁衛軍配備有當時亞洲最先進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再加上專業的訓練,戰鬥力非常強悍,組建完成後由監國攝政王載灃親自統率,可以說是保衛清廷的最後一道防線。

咱們再看看馮國璋和禁衛軍的淵源。1896年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馮國璋就是袁的主要助手之一,主管士兵訓練和軍官培養,也就是說北洋軍中不少軍官都是他的學生,使得他威望極高。另外1906年,馮國璋兼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幫助清廷培養滿蒙高級軍事人才,就是清朝的親王們也常常去聽馮國璋講課,馮國璋藉機結識了不少滿蒙貴族,並贏得了清王朝的信任,就是袁世凱被趕回老家河南之後,載灃仍然讓馮國璋負責辦理日常軍務。1911年袁世凱出山掌權後,為了奪取皇族手中僅有的兵權,讓馮國璋出任禁衛軍總統官,統率禁衛軍。

馮國璋能以一個漢人的身份統領、管住禁衛軍主要是因為三點:1、馮國璋獲得了滿清王公貴族的信任,被當成自己人;2、禁衛軍的士兵都是馮國璋一手選練出來的;3、禁衛軍的軍官基本上都是馮國璋的學生。當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的時候,遭到禁衛軍官兵的反對,以至於南北議和遲遲談不攏,有引發內戰的危險。關鍵時刻馮國璋親赴軍中與禁衛軍代表談話,用自己的威望擔保優待保全滿清皇室、禁衛軍官兵的待遇維持不變,於是一場企圖阻礙清帝退位的禁衛軍兵變被平息下來。

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後,禁衛軍一直由馮國璋親自率領,於1914年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師長由馮國璋親信王廷楨擔任,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從此禁衛軍成為歷史。


當狗容易做人難

禁衛軍創建於1908年,建制為一個鎮(師),下轄二個協(旅),員額編制為1.2萬。除步兵第三標(團)的官兵是漢人外,禁衛軍其餘各部官兵都是滿族和蒙古族;在裝備上,禁衛軍裝備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還編有一個配備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的機槍營。

綜上可知,禁衛軍左右袒雖然無法扭轉歷史大勢,但對於清帝遜位前後的首都的是否流血、是否和平安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高級軍官訪問奧匈帝國)

1912年2月10日,兼任禁衛軍總統官的馮國璋親至西苑禁衛軍大營,受命向禁衛軍宣讀《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同時設法對已有騷動跡象的部隊加以安撫。

在馮國璋宣讀之後,他提出如果禁衛軍官兵有疑問,可以派代表向他提出。

經過一番簡短的商量推舉,從禁衛軍隊列裡走出幾個代表,代表們提了兩個問題:

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馮國璋是否能夠擔保?二是禁衛軍今後歸陸軍部編制,會不會被取消?馮國璋能不能對此擔負完全責任?

這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代表禁衛軍對清皇室未來安全的擔心,第二個是代表禁衛軍對自身前途命運的關心( 《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第八款: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既包含政治立場也包含個人前途命運,切中肯綮。

(當時的馮國璋被清廷任命為禁衛軍總統,掌握了京畿防務大權)

(馮鞏飾演的馮國璋)

馮國璋聽了代表的問題後,向全體官兵宣佈以個人身家性命擔保兩宮尊號仍存不廢及安全,並再次擔保禁衛軍額數俸餉仍維持不變,同時表示未來無論個人調任何職,必仍以禁衛軍自隨。

這樣一來,禁衛軍即表示服從,匕鬯不驚,無血共和,兩天後的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退位。

(馮國璋之所以在禁衛軍中具有如斯權威,根本原因之一是因為他曾在1906年被任命為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是禁衛軍大部分軍官的老師)

1912年9月,原任禁衛軍第一協統領官的王廷楨擔任禁衛軍統制官,從王廷楨之後的宦轍比如擔任江寧(現南京)鎮守使等,其實就可以看出馮國璋對禁衛軍的承諾是兌現了的——禁衛軍一直是馮國璋親自統轄的部下——只有其中1個團保護暫居宮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儀出宮。

1917年9月禁衛軍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仍任師長(併兼任長江巡閱副使)。

(1921年王廷楨陸軍上將因不願內戰而放棄察哈爾都統職位和陸軍第十六師指揮權)

1919年,馮國璋去世,陸軍第十六師移駐察哈爾(王廷楨兼任察哈爾都統)。

1920年直皖戰爭後,陸軍第十六師被奉系吞併,師長先後為張景惠和鄒芬。第一次直奉大戰中陸軍第十六師倒戈令奉軍失敗,之後該師即被裁撤。


談古論金

首先,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禁衛軍的由來,發展歷史。





禁衛軍俗稱禁軍,是中國皇族的御林軍,是皇帝的直屬衛隊,一般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在清朝時,禁衛軍包括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還有駐守北京附近的滿族八旗禁旅,也包括一部分綠營,但是綠營相對較少。到晚清時禁衛軍已經按照普魯士軍事制度改革成了一支近代化的宮廷衛隊,兵源主要是駐京的滿族人和部分蒙古騎兵。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起轉全國。時任第二軍軍統的馮國璋奉陸軍大臣蔭昌之命南下增援,但馮國璋根本不理會蔭昌,只聽從袁世凱的命令,行動遲緩。清政府被迫無奈,啟用袁世凱。袁世凱掌握大權後,立馬讓馮國璋接替蔭昌第一軍軍統職務,並命其攻打漢口。 接到命令後,馮國璋率軍對起義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雖說起義軍拼死抵抗,但難以擋住北洋軍,不久漢口陷落,隨後馮國璋又指揮北洋軍攻佔了漢陽。經過此一役,馮國璋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此時本可以一鼓作氣,一舉攻下武昌,但袁世凱想利用革命力量逼迫清帝退位交權,於是密令馮國璋“按兵不動”。馮國璋立功心切,對袁世凱產生懷疑,於是派人向隆裕太后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便可獨力平定叛亂。隆裕太后表示,400萬兩餉銀一時難以籌劃,但可以先撥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臨朝時召見馮國璋。不料袁世凱搶先一步,使馮國璋的如意算盤成為泡影,甚至差一點被袁世凱幹掉。不久,段祺瑞接替馮國璋指揮北洋軍。 馮國璋被任命為禁衛軍都統,指揮保衛皇族的清朝武裝,共一師二旅,約有2萬人。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衛軍反對,致使南北議和不斷推遲。由於馮國璋曾發表了“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又加上力戰起義軍,被封為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貴族都認為其是效忠清室,予以信賴。此時的馮國璋雖說與袁世凱有裂痕,但還是決定助袁世凱一臂之力,於是親自去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對官兵們的疑問一一解答,同時向全體官兵保證,大清皇帝只是讓權,並不讓位,尊號等全部保存不廢除。並大聲向官兵們宣佈皇室成員的優待條件,對於禁衛軍的俸餉仍維持不變,兩宮及禁衛軍的待遇都是由國家擔保到底,絕對不會虧待大家;並對天起誓,馮國璋願意以全家性命擔保,願與大家共存亡。至此,二萬禁衛軍表示願誓死追隨馮國璋。一場阻礙清帝退位的風波就被平息下來。 不久,二次革命爆發,馮國璋便率領禁衛軍南下,討伐反袁軍,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激戰,與張勳一起,攻下南京,後來不久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都督。而這支禁衛軍也成了馮國璋的私人武裝,並只聽馮國璋命令。馮國璋與袁世凱,既是僚屬,又是師生。雖同生於1859年,馮國璋卻以“門生”之禮事袁甚謹。北洋三傑,“龍”則王士珍,操權柄知進退;“虎”則段祺瑞,殘於外霸於內;“狗”則馮國璋,善征戰忠其主。清室對於袁門故人的態度,是不排擠,也不重用。馮國璋不得不謹小慎微。兩年多的時間裡,馮國璋“箝口結舌,隨聲畫諾,不復言天下事”。

武昌事變突發,清廷授馮國璋第二軍,南下“平叛”。馮國璋匆忙造訪河南彰德,請示袁世凱行動方略,袁授以六字訣“慢慢走,等等看”。馮國璋謹遵其命。及袁世凱復起,即猛攻漢口,歷四日,克革命黨重鎮。

儘管馮國璋為袁世凱復出立下汗馬功勞,但馮袁二人對於革命的態度、前方的軍事方略卻並不一致。

這一年,在袁世凱與清廷之間,馮國璋三次艱難抉擇,三次屈從袁世凱。

1911年12月1日:戰與和

是日晨,在漢口主持軍務的馮國璋接到北京袁克定(袁世凱長子)急電,求不殺前線抓獲的革命黨細作朱芾煌。

三天前(11月27日),馮國璋率軍攻佔漢陽。恰在此時,前線卻抓獲了一名由武昌前往北京的革命黨細作朱芾煌,更奇異的是,朱身上攜有清廷關防,並稱過江赴京是為南北秘密議和。為慎重起見,馮國璋致電北京,請示處理辦法。

12月1日袁克定的兩封緊急函電,即為營救朱芾煌。奇怪的是,馮國璋連克漢陽、漢口,武昌危急之時,遠在北京的袁克定(實為袁世凱)卻認為,海軍背叛、北洋軍腹背受敵,已不宜再戰,名為“權宜”,實為“和議”。朱芾煌至北京,立即開釋。

與袁氏父子的意見相反,馮國璋認為,長江一鼓可渡,武昌垂手可得。攻克漢陽後,馮國璋託人向隆裕太后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便可獨力平定“叛亂”。太后表示,400萬兩餉銀一時難以籌劃,但可以先撥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召見馮國璋。

戰與和之間,袁世凱與馮國璋截然對立。馮國璋雖是袁世凱門生,卻不忘效力清室,完全不理解袁氏議和之謀。袁世凱擔心馮國璋擾亂其既定方針,急調段祺瑞統帥湖北各軍,並調馮為察哈爾特別行政區都統。馮國璋於12月15日離開漢口北上,抵京後未及赴任,就改任統籌京畿防務,兼任禁衛軍總統官。

1912年1月26日:君憲與共和

是日,馮國璋在禁衛軍司令處讀到段祺瑞率北洋將領共47人聯名請清帝遜位電文(段祺瑞第一次共和通電,發自漢口)。該電文稱:

“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馮國璋讀完電文,勃然大怒,對其秘書長惲寶慧說,段祺瑞現在正在保定,這個電報是真是假,尚無法確定,他要通電質問。惲寶慧等人清楚所謂段祺瑞通電,是袁世凱授意,力勸馮國璋,馮怒氣乃消。

贊成共和與否,馮國璋與禁衛軍的態度,舉足輕重。禁衛軍是皇族編練的新軍,由載濤任總統官,拱衛京師。該軍分兩協,一萬多人,其四分之三成員,出自滿蒙兩族,擁護清室。該軍裝備先進,戰鬥力強。如果禁衛軍變亂,袁世凱和談之議,極有可能落空。如何挾制禁衛軍,正是1911年年底袁世凱的難題,而有能力掌控禁衛軍的,非馮國璋莫屬。

早在1906年,馮就曾任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成為了北洋系中唯一能駕馭滿蒙軍人的將領。而滿蒙親貴,也因馮國璋此前在湖北“平叛”得力,效忠清室,對其出任總統官一職頗有好感。

鑑於馮國璋對清室的態度,馮被滿蒙親貴推舉為“立憲君主會會長”。出任會長之後,馮國璋曾與滿蒙親貴就國家政體之去向,當面請示袁世凱,袁答以“尚需與南方革命軍力爭”。1911年12月之後,袁世凱對君憲與共和的態度,已經傾向於共和。由此,袁世凱對馮國璋的質問,三緘其口,僅以外交辭令作答。

數日後,由隆裕太后召開的第二次御前會議決定遜位,馮國璋聞訊,頗為痛切地對其秘書長惲寶慧說:

“皇族甘願退位,我們今兒還給誰打。這樣看來,大清國的江山就算完啦!”

1912年2月10日:事君與事主

上午10點,馮國璋至西苑禁衛軍大營,大營吹響集合號。馮國璋此行,肩負袁世凱授以的艱鉅任務,要向禁衛軍宣讀《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並加以安撫。

全體官兵集合後,馮國璋自登高桌,先是講了一通南北形勢,告之以再戰已無可能,接受和議勢在必行。緊接著,馮國璋開始宣讀《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

當馮國璋唸到“大清皇帝遜位”時,隊伍立刻出現了小小的騷動。底下滿蒙旗兵開始嘀咕,有的乾脆用手去擦眼淚。隨著馮國璋的大聲宣讀,隊伍騷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開始出現凌亂。唯一能不為所動置身事外的,是由漢人組成的步隊第四標。

馮國璋唸完優待條件後說,“我剛才所說的事情,不論官長士兵,有什麼話都可以跟我說,你們大家可以推選幾個代表,請代表上前五步,由他們申述意見。”

過了一會兒,隊列裡走出幾個代表,他們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馮是否能夠擔保?二是禁衛軍今後歸陸軍部編制,會不會被取消?馮能不能對此擔負完全責任?

馮國璋聽後,立刻上臺答覆說:“兩宮的安全,我馮某敢以身家性命擔保!並且,我敢擔保兩宮決不離開宮禁,仍舊由我們禁衛軍照常護衛。至於我們禁衛軍,不論我今後調任什麼職務、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證永遠不和你們脫離關係!”

禁衛軍平息下來之後,馮國璋匆匆返回辦公樓。一進辦公樓,就倒在沙發上,把軍帽一摘,用一隻手捂住胸口,從嘴裡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發出“噯”的一聲。整個上午,馮國璋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

兩天後(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大清王朝267年的統治,至此結束。

1916年馮國璋得知袁要稱帝時對身邊人說:“我犧牲自己的政治主張,扶保他(袁世凱)當大總統,到頭來還是帝制自為。”

三、清朝禁衛軍最後去向

進入民國後,禁衛軍因此成為只聽馮國璋的私兵,連袁世凱也調不動。馮國璋去哪做官,禁衛軍就跟到哪吃飯,根本不必向民國陸軍部彙報動向。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但還是隻服馮國璋。當馮國璋1918年下臺後,這支十六師還是聽他統率,這可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19年,馮國璋去世,十六師移駐察哈爾。1920年直皖戰爭後,十六師被奉系吞併。1924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十六師被吳佩孚用60萬大洋收買,宣佈投降,奉軍最終失敗。戰後不久,十六師被裁撤。


小二郎說故事



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泗水亭長,無賴劉邦,建制稱帝,滅了霸王,羽林軍威,世界首創! 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太祖重八,崇禎煤山,清兵入關,康乾盛世,道光美顏,咸豐窩囊,同治光緒,太后金安。 時光荏苒,白雲蒼狗,清末八旗,淪為難民,內戰不行,外戰外行,改革維新,君主立憲,建立新軍,普魯士先,亞洲第一,中國最強,宿衛京師,效忠可汗,皇族內閣,天下造反,辛亥革命,武昌領先,滿清震撼,北洋戡亂,只聽老袁,太后無奈,重新啟用,項城條件,獨享軍政,菊人(徐世昌)掌軍,華符(馮國璋)訓練,南北和談,總統姓袁,民國共和,清帝遜位,禁衛軍問,聖上恭安,吾等飯碗?從此爾等,民國姓袁,天下可安,待遇加倍,加油快乾。 還沒登臺,已經翻盤,古今中外,天下奇談,如有興趣,繼續觀詹。



波斯的國王親軍—不朽者軍團

在公元前15世紀的波斯帝國中,不死軍團是強大的重步兵兵種。一般充當波斯王的禁衛軍團。這些天才戰士把永生作為自己的綽號是有根據的,雖然在慘烈的戰鬥中他們一樣會受傷,但他們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只憑借自己強健的體魄迅速復原。陣亡後的隊員留下的空缺由其他部隊的精銳戰士充當,以保證整個軍團可以滿員投入到下一場戰鬥中。他們的裝備是弓箭和矛,在戰鬥中,前面的戰士頂住敵人,後面的就可以輕鬆的用箭射殺對手。



奧斯曼帝國蘇丹親軍

14世紀開始,土耳其帝國在被征服的巴爾幹斯拉夫人家庭中,選出一些最強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蘭教與學土耳其語,並接受軍事訓練,組成一支稱為新軍的部隊,是帝國第一支常備軍,成員定期接受評選和審查。他們是土耳其帝國最有戰鬥力的軍人, 他們是不許結婚的,這是為了保持一種強烈的軍團意識(全天候監督以培養紀律性)。只有退役的新軍才可結婚。在作戰時,他們在情勢最吃緊時才出擊,因此總是打勝仗。如蘇丹沒有新軍支持的話難以即位,即使成功登基為蘇丹政權也不會穩固。 新軍的人數在初期很少,大約只有幾千人,在蘇萊曼一世後期擴充到二到三萬人。

普魯士近衛軍, 精神炸彈唯一一個好處就是你的部隊會全死在敵人的槍下,一個不剩。



普魯士近衛軍在七年大捷後無比相信自己的不可戰勝,他們的戰術仍然停留於那老套的方陣對方陣,在面對法軍散兵和步兵互相搭配的戰鬥中只能成為最受打擊的一方,在耶拿一戰中,兩萬普魯士步兵竟然整齊的站在平野上和躲在建築物內的法軍散兵作戰,在此一戰普軍甚至一場遭遇戰都難以堅持半小時,最後陸軍全滅於此戰

法國 老近衛軍



老近衛軍,是拿破崙麾下最精銳的部隊,他們是由法軍的精英老兵組成的帝國御前衛隊。老近衛軍的士兵都是從那些最早跟隨拿破崙一路征戰而來的老兵中挑選出來的。據說,老近衛軍的士兵會由拿破崙根據其身體條件親自挑選。他們的身材都大大超過其他士兵的平均身高,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姿會給敵人和盟友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只有那些在法軍中服役多年並且表現英勇的人才有資格被選入老近衛軍。

大英帝國皇家衛隊



英國皇家衛隊是隸屬英國陸軍,專為英國王室尤其是君主安全效力的一支“御林軍”。世界各國軍隊中,有一支獨具特色的部隊,那就是英國皇家衛隊。可以說已經很少有像這支軍隊那樣的部隊,他們還一直保持著幾百年不變的傳統、不變的服飾、不變的禮儀、不變的作風,這傳統就是幾個世紀來延續不變。 皇家衛隊是英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皇家衛隊非常注重用各種形式來培養軍人特殊的“皇家衛隊精神”,使他們切身感受到隸屬於某個皇家衛隊團的自豪感。每個團都擁有自己的帽徽、服飾識別符號、名稱和口號、動物護身符和本團固有的禮節儀式,還有團歌等等。

日本近衛師團



由親兵而轉變成的精銳兵團,“近衛”這個詞源自於奈良時代。奈良時代守衛皇宮的“近衛府”就是它的語源。明治時期為推倒幕府重建皇權而募集的薩摩(現在的南九州)、長州(現在的山口 縣)、土佐(現在的高知縣)這三藩的的親兵,就是近衛師團的前身。1872年親兵被改稱為近衛兵。1891年12月14日,近衛師團誕生了。師團被建立後,最初的國外遠征是甲午戰爭

斯巴達的近衛軍



列奧尼達斯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為了保存希臘聯軍的實力,命令主力撤退,自己帶領300名斯巴達國王近衛軍斷後,與他一起留下的還有700名塞斯比亞城邦的士兵。最終,他們在波斯大軍如潮水般的進攻中全部壯烈戰死。列奧尼達斯在溫泉關的英勇戰鬥激起了希臘原本鬆散的城邦之間空前的團結,在後來的戰爭中,希臘聯軍打敗了薛西斯的波斯大軍,解放了小亞細亞被波斯奴役的人民,並且使波斯帝國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擊潰。

羅馬禁衛軍



大漢 羽林軍

羽林,初名"建章營騎",以警衛建章宮得名,後改為羽林,取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 《漢書》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勳。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權太重,又於光祿勳置羽林、期門,而後南北二軍之勢始均"。也就是說,"羽林"是隸屬"光祿勳"的一支禁衛軍(學者多認為漢之"羽林"屬"南軍",但也有學者有異議)。守衛建章宮,故稱為建章營騎。後來改稱羽林騎。設羽林監,掌送從。 西漢時期,羽林騎、羽林孤兒在兩千人左右,作為皇帝的宿衛和儀仗部隊。羽林和期門,地位較其它部隊高,士兵都是職業兵、貴族兵。

唐代 北衙禁軍



唐代這一時期,北衙禁軍開始大規模消解府兵的職任和人員,在中央宿衛方面承擔了主要角色。羽林軍內部的一個獨立分支——百騎是與皇帝私人關係更為密切的武裝力量。它在武則天以後崇重內廷的氛圍中迅速發展為千騎、萬騎。唐隆政變後,立功萬騎取得功臣封號,形成“唐元集團”的勢力,極大地影響了玄宗一朝禁軍系統的格局。

俄羅斯近衛騎兵

俄國人對這支軍隊抱有太多複雜的感情,雖然貴為近衛軍,卻勝少敗多,被當成普通重騎兵投入最慘烈的絞肉戰中而不是關鍵時刻的籌碼,經常一場戰鬥下來幾千人剩下幾百人甚至無一生還,也正是這樣高的傷亡率,近衛騎兵的素質並不高,導致戰爭中的表現一直平常,拿破崙曾經與俄國近衛騎兵共參酒會,卻被他們手抓食物大口喝葡萄酒然後吐出來的粗魯行為激怒。

蒙古——怯薛軍



怯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的一支軍隊。怯薛軍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其實不歸他管,是成吉思汗直屬)這支怯薛軍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古今中外,嫡系武裝,鐵血榮光,意志堅定,訓練堅強,地上猛虎,天上雄鷹,海中蛟龍,敬佩戰狼!


唐俊龍55398571



馮國璋北洋三傑之一,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為人聰明好學,勤奮刻苦。一生追隨袁世凱南征北戰,他與袁世凱差不多大,但卻以門生之禮事袁。辛亥革命後,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說到皇宮禁衛軍馮國璋於他們那是交情不淺,應該說自他任禁衛軍總統(非國家總統)開始一直到他逝世,禁衛軍都跟隨著他。

一、禁衛軍的由來。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中國,西太后和光緒倉皇出逃,身後護軍保護他們西逃。可是,途中的亂兵搶劫,都搶到太后眼前了,護軍也不敢把他們趕走。最後還是靠岑春宣帶來兵,才把慈禧一行安全送到西安。慈禧回京師後非常不滿護軍,就要求此後,宮裡的護衛,由北洋六鎮和一鎮輪流擔任,這是禁衛軍雛形。直到1905年,編練禁衛軍的事,才提到議程上。但是真正開始編練,一直到宣統元年才開始。而這件事卻交給了攝政王載灃不滿20歲的弟弟載濤,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才算編成。但是戰鬥力一樣低下,不改八旗子弟舊習。

二、禁衛軍的裁撤


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出山,為清廷鎮壓革命軍,而仗打到一半,卻與各省開始談判了,因為袁世凱也看清了清廷的無能和沒落,他覺得自己不能逆這股推翻清廷的洪流,於是他決定推翻清廷,但是清廷手裡還有支禁衛軍軍隊,雖戰力不行,但是畢竟有一個師的人,還是具有威脅。於是他故意給清廷說要有大仗要打,需要禁衛軍協助,而當時統領載濤卻是個膽小怕死之人,袁世凱就說你不去可以,我幫你找個人幫你去,這時馮國璋就派往禁衛軍作總統,為什麼派馮國璋呢?因為禁衛軍的大多數軍官,都是貴胄軍事學堂的學生,而馮國璋則是這個學堂的總辦,而且一向以忠於朝廷著稱,所以他來做這個總統,滿人就比較放心。

後來袁世凱逼清廷退位,馮國璋去宣讀清廷退位詔書以及優待條件時,當時禁衛軍還是發生了不曉得騷動,為了安撫禁衛軍,馮國璋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了清廷退位的必然性,形勢是如何的不利於清廷,而禁衛軍其實也看到了清廷氣數已盡,但他們還是忠於清廷的,在為自己提條件的同時,也不忘皇帝的安危,馮國璋為了安撫好禁衛軍,不僅答應了他們一些必要條件,而且為了讓他們相信不是騙他們,馮國璋還讓禁衛軍派代表做他的副官一直跟他以示他絕不食言,他答應禁衛軍的一切事項他都擔保。



而從此以後禁衛軍一直都跟著馮國璋,走到那裡跟到那裡,完全成了馮國璋的私兵。連袁世凱都調不動,禁衛軍的動向從來不向民國陸軍部報備。直到馮國璋逝世後,該部隊在直皖戰爭後,被奉系吞併。

圖片來自網絡


史話傳奇

大清一朝先後歷經十二帝,國祚267年,終被取而代之。清帝被許以優待條件後宣告退位,此建民國。但卻有2萬餘禁衛軍仍在宮中,一時無所安排,於是馮國璋受袁公委任,為掌管禁衛軍之統領。

禁衛軍大多為滿人,雖清已遜,但是仍忠心於清廷,並擔心此後被解甲歸田,從此斷了自己與家人生計。此事非常棘手,若處理不當,定然招致兵變,影響民國之初建。

馮國璋既接手此事,故此不但耽擱,安排時日,來到禁軍駐地,召集官兵於操場,開始訓話,並安撫其心,告知給予清室優待條件,並表示禁軍一切如舊,更許以金錢安撫。

但這些禁軍仍有許多人不服氣,大聲喧譁,叫嚷起鬨,馮國璋因此轉笑容為威嚴,大聲說道:“眾兄弟且聽真,兩宮與皇帝的安危,我馮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擔保!並且,爾等禁衛軍兄弟依舊護衛宮廷。今後不論馮某人調任何職,去往何地,我保證永遠不與諸兄弟脫離關係。若有違此言,必遭天譴!”

此時下面逐漸安靜,馮國璋接著又道:“諸位可推舉兩人,作為馮某左右之人,每人配備德國手槍一支,抵槍上鏜。自此跟隨馮某身邊,不論何時何地,如見馮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將我立即斃於槍下,並不許我家人報復!”

眾禁軍聽罷,議論良久,當場推選出兩人。馮國璋立刻對發下命令“速速到鎮司令部擬委任狀兩份,委派兩人為馮某副官,領手槍兩支,並每月支付餉銀50兩。”

自此後,兩人身穿戎裝攜帶手槍的旗兵跟隨其身邊,果然不離左右。馮國璋知道這些當兵的想要什麼,那些是他們喜歡的,於是加以關照,沒多久,這群人就對其佩服的心服口服,穩穩當當成為馮國璋麾下兵卒。

為將者,不許動刀兵,只需以口做刀兵,便可降伏萬人,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可見民國軍閥之手段高明!


大獅

馮國璋是袁世凱的親信之一,他雖視袁為其靠山,但為人八面玲瓏的他,各方討好,誰都不得罪,尤其是與滿清八旗貴胄、遺老遺少們維持著相當融洽的關係。圓滑的處世法,讓他在清末錯綜複雜、暗潮洶湧的政治局面中加分不少。

1906年,馮國璋被清廷任為屬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何為貴胄學堂?它是滿清上層貴族為培養自己的軍事骨幹而特設的軍事機構,類似於後來的軍校,裡面的學員都是八旗子弟,卻任命漢人馮國璋為總辦,一則說明馮已頗具領導軍事學堂的聲譽和才幹,二則說明滿蒙親貴對極擅趨奉的馮有很大的好感,這點頗為微妙亦極耐人尋味。

後來,袁世凱奉命赴天津小站練兵,中國第一支新式陸軍——北洋新軍走進了殺伐不斷的近、現代歷史舞臺。隨著袁世凱不斷升遷和勢力不斷擴張,引起滿蒙親貴的嫉恨、不安和越來越大的仇視。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相繼故去,醇親王載灃(溥儀之父)為監國攝政王,開始執掌朝政。載灃忌憚並不滿袁世凱勢力之急劇膨脹,又深恨其在戊戌年間陰險出賣譚嗣同等“六君子”和光緒的劣行,欲擒而殺之,又因擔心唯袁馬首是瞻的北洋軍扯旗造反而作罷,但他卻將袁世凱的職權盡數削奪,放逐回籍。

將袁世凱一擼到底並趕回老家後,清廷加強了對軍事力量的控制,並開始加緊分化瓦解實力最強大的北洋軍事集團。在北洋軍上層中,滿洲統治者最看重極會做人的馮國璋,並開始重點籠絡他。清廷成立了統轄全國陸、海軍大權的軍諮處,特將馮國璋委任為軍諮使。

1911年3月,滿清朝廷決定於是年秋在永平舉行秋操,即秋季軍事演習。參加秋操的有禁衛軍和駐紮在京畿近旁的各鎮新式陸軍。秋操是對各軍訓練水準、軍事實力的一次大檢驗,也是清政府一次絕佳的炫耀武力、震懾反對者的大閱兵。

史載,自清廷編練新軍後,曾舉辦過四次大規模的秋季軍事演習。第一次在1905年,南軍總指揮是伍英楷,北軍是段祺瑞,彼時馮國璋正在當他的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沒機會出風頭。第二次在1906年,馮國璋任南軍專屬審判官長,類似於軍法處負責人,算是露了一臉。第三次恰逢光緒、慈禧相繼死去,接著又爆發了安慶熊成基起義,秋操遂草草收兵。這一次為第四次秋操,滿蒙親貴驅逐了尾大不掉的袁世凱,企圖一舉掌控新軍,於是準備將這次秋操舉辦成顯示其實力與控制力的一場耀兵盛會。

永平秋操,馮國璋急欲改變前幾場坐冷板凳的落寞,他渴望躍上前臺,出頭露面,好好表現一番。他被任為東軍總統官,下轄張紹曾混成第一鎮,王佔元混成第三協和陳文運馬隊協。馮國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想借機大顯一番身手。

怎奈老天不遂人願,晴空霹靂一聲,武昌城頭響起了反清起義的槍炮聲,震驚世界的“武昌首義”爆發了。

武昌起義震驚了中國,此前精心籌辦的永平秋操當然戛然而止,清廷抽調軍隊開赴湖北鎮壓義軍。馮國璋失去了在演習場上的表現機會,但卻在另一個真刀實槍、血肉橫飛的戰場上大顯其過人的軍事、政治才能。待他率隊回到北京後,已是戰績卓著的顯赫人物了,風雨飄搖的清廷對他很是感激,對他大肆厚加賞賜,封官許願,等待他的職務,竟是位高權重的皇家禁衛軍總統官尊位。

禁衛軍是皇室親軍,擔負著守衛京畿要地和皇宮安全的重責 ,是由攝政王載灃監國初期就開始編練的一支新式御林軍,由載灃親自統御與調遣,擔任具體指揮官的訓練大臣是載濤、毓朗、鐵良,均是地位尊崇的皇親貴戚。史載,1911年,禁衛軍替換第一鎮宿衛宮禁,其地位凌駕於其他北洋各鎮之上。

馮國璋從漢口前線凱旋歸來後,取代了載濤的位置,被清廷封為有“國軍模範”之稱的禁衛軍總統官。其實,馮國璋之所以能擔任禁軍首領, 還是拜袁世凱所賜,他是由袁世凱內閣提議而上位的。這是袁世凱北洋勢力用以打破、分化清皇族欲擁有屬於自己武力而下的一招狠手。馮國璋上任後,很快就將皇室禁衛軍所屬兩個協的統領官換成自己的心腹,將禁衛軍的諸般大權牢牢握於己手。之後,訓練有素、器械精良的皇家禁衛軍只聽命於袁、馮二人,連攝政王載灃都指揮不動了。

作為袁世凱的親信部將,北洋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馮國璋必須要聽命於袁世凱,而身為以滿人勢力為主的禁衛軍統領,他又要表示出對滿清皇室的效忠和親近感。馮國璋以他“老狐狸”特有的機智和油滑,表現的頗為遊刃有餘。他本是袁世凱的一枚棋子,但又在表面上和袁保持著一定的安全距離,他還表示出一種對坍塌在即的清廷忠誠不貳的諂媚姿態,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力主鎮壓,反對議和。他縱橫捭闔、上下其手,在復出後勢焰熏天的袁世凱和清政府之間走鋼絲,不僅用高超的手腕將清廷皇家禁衛軍牢牢掌控,還在袁和清廷間組成了一個小小的、但舉重若輕的“第三股勢力”。

辛亥革命後,馮國璋既為袁世凱竊奪武昌起義勝利果實立下殊功,同時也為自己抓到一支軍隊(改編清皇室禁衛軍 ),從而為自己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的亂局中能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為自己在政治上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馮國璋是馮鞏的曾祖父,也就是爺爺的爸爸。馮家輩分有十個字: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馮國璋的兒子叫馮家遇,家字輩。到馮鞏應該是馮禁鞏。馮鞏的兒子叫馮開誠,開字輩。

資料上說是,這十個字是馮國璋寫的。但是按常理推,應該是馮國璋的父親寫的。跑題了。



武昌起義後,馮國璋被派往前線,任第一軍軍統。他對戰黃興,猛打猛衝,火燒漢口。在20多天裡,先後拿下了漢口和漢陽。正躊躇滿志,準備一鼓作氣,渡江拿下武昌。

這時候,袁世凱不想打了。

而北京恰好發生了一件大事。清廷最後的強硬派,主戰的禁衛軍統領良弼被革命黨刺殺了。

禁衛軍此時人心惶惶,既害怕,又有譁變的可能。

袁世凱一紙調令,把馮國璋從前線召回,任禁衛軍統領。

1906年,馮國璋充任貴胄學堂總辦。所以禁衛軍的中下級軍官,都是馮國璋的學生。老師領導學生,名正言順。



清帝退位的決定,只有袁世凱和幾個王爺以及隆裕太后幾人有資格商議。輪不到馮國璋和禁衛軍們。強烈主戰的禁衛軍統領良弼已死,其他人也不敢出頭。

到隆裕太后宣佈退位時。禁衛軍們也只有服從一個選擇。當然馮國璋還是要安撫他們的,禁衛軍改名陸軍第十六師。從此以後,禁衛軍幾乎成了馮國璋的私人武裝,走哪帶哪,不論是到南京任江蘇督軍,還是回到北京代理大總統,一直到馮國璋病死。


草墨之家

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而且由馮國璋繼續統領。就這樣禁衛軍表示服從,繼而無血共和。


當時的禁衛軍實力還是挺強的,其
建制為一個鎮(師),下設二個協(旅),人員編制為1.2萬。除步兵第三標(團)的官兵是漢人外,禁衛軍其餘各部官兵都是滿族和蒙古族。

而在武器裝備上,禁衛軍裝備有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還編有一個配備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的機槍營。


這在當時的中國也可以算是一隻比較強悍的軍隊,這也是馮國璋為啥選擇勸降,而且給的待遇如此之好的原因。

不過這隻部隊最後也沒有存在太長的時間,

1917年9月禁衛軍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由王廷楨仍任師長,不過任歸馮國璋統轄。

1919年,馮國璋去世,陸軍第十六師移駐察哈爾,但仍屬於直系。

1920年直皖戰爭後,被奉系吞併,隨後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陸軍第十六師倒戈令奉軍失敗,之後該師即被裁撤。


陽哥閒聊

歷史就是那麼神奇,原本馮國璋不是禁衛軍的統領,但是1911年的武昌起義改變了他的身份。


1911年武昌起義後,馮國璋率軍南下攻打革命軍,後攻克漢口,因此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在得知自己封爵後,馮國璋竟然感動得大哭,說:“我一個窮小子竟封了爵,一定要報效朝廷”。他就一而再三的向袁世凱請命,要求一舉拿下漢陽和武昌。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袁世凱此時卻將他調回京城,出任禁衛軍統領。(袁世凱的意思其實是想借他之手控制京城)在馮國璋剛立下赫赫戰功的情況下,袁世凱將他調任禁衛軍統領既名正言順。

當時的禁衛軍,共有兩個步協(即步兵旅),每協轄有兩個步標(步兵團),另外還有炮標、馬標和工程營等。除了步兵第四標是漢人士兵組成外,其他均為旗人,他們都忠於朝廷。清帝接受優待條件並答應退位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

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禁衛軍的歷史正式結束。袁世凱去世後,該師屬於直系,直皖戰爭後被奉系吞併,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倒戈令奉軍失敗,不久被裁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