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渭南|渭南的端午

秦延安

“花不稜登的香包,碎娃戴;亂馬實窩的艾草,門前插;瓷不稜登的粽子,飄香味;黃亮亮的油糕,排長隊……”這是流傳在渭南民間的順口溜。雖然言詞有點土氣,但卻充斥著濃郁的地方風味,如同農曆五月天空越爬越高的陽光,將東府大地上的端午氣氛點撥到極致。

每一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前,母親總忘不了製作香包。針線盒裡堆滿各種零碎,戴著花鏡的母親,卻總能一眼挑出紅、黃、藍、白、黑五種絲線。那一根根在太陽下閃光的絲線,耀得母親將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但這並不影響她手上的活計。五根絲線在母親手裡如搓麻花似的,交織著向前滾動,很快地便擰成了股,形成了一條五彩斑斕的端午索。穿針走線,艾草入包,一針一腳,密密相縫,半天工夫,一個個小巧玲瓏的桃形荷包便成形。

在端午的早上,包括母親在內的東府女人們,將花花繩、荷包一一系到還在睡夢中的孩子們的手腕、脖子及腿上。睜開眼的孩子們,突然看到手腳上出現的花花繩,一臉的驚喜,不停地撫弄。大人們叮囑道,不到十天千萬不能摘下,否則這些五彩線圈就會變成蛇。嚇得孩子們不敢再把玩花花繩,卻不安分地拿起掛在胸前的荷包,不停地嗅著裡邊的清香。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一年端午,鄉村的婦人們總是起得最早,結伴去打艾草。山澗河畔,菖蒲豐盈,艾草修長。最後,這些被霧水濡溼的菖蒲、艾草,被請進家門。相傳農曆五月初五邪佞當道,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並出,一不小心,人們便可能被傷及。同時,進入夏季,天氣燥熱,疾病高發,瘟疫易行。在古代醫療技術和就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許多疾病因為無法醫治,死亡率較高,所以古人便認為農曆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是惡日。並且人們為避忌諱,將“端五”稱之為“端午”。缺乏科學觀念的人們,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所以以艾作鞭,退蛇蟲,斬妖魔。雖然我沒有見到插艾嚇退妖魔,但是卻真正經歷了洗艾水澡後,不怕蚊蟲叮咬的神奇。小時候每到端午,母親都會打回許多艾草。那跟著母親一同回家的艾草,一部分立在了門上,一部分變成了艾水。正午的陽光下,飄著艾香的澡盆裡,母親仔細地給我們洗著澡,洗去的不僅有一身的汙穢,還有一年的晦氣和疾病。

直到多年後,我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尋到佐證:“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可灸百病,剎蟲。艾葉氣芳香,能通九竅,灸疾病。”

除了插艾草外,家家戶戶還包粽子。井水淘洗的粳米,個頭又大又紅的黃河棗,開水煮軟的葦葉,在靈巧的手下,三下五除二就變成了一個個四角尖尖、立體飽滿的粽子。不一會,一個個不同樣子的粽子擠滿了竹框。隨著氤氳的熱氣,粽子出鍋了,葦葉的清香、棗的甜蜜,都融入在米中,讓人口水直流。“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因為端午,每年這一天,分散在各地的子女們,都要聚到長輩身旁,包粽子,吃油糕,其樂融融。

端午,正是東府大地一年中莊稼生長最茂盛、生命活力最旺盛的季節,玉米正抽枝綻葉,豆兒扯開了嫩長的枝,棉花拔節,紅薯扯蔓……一切可著勁兒生長。就在這個生命鮮活、萬物生長的節日裡,東府的女人們用古老的習俗,靈巧的雙手編織著一位母親對子女們平平安安、健康成長的美好祝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