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原理:恩生怨——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

【出處】《資治通鑑》第166卷 梁記22

【案例】當初,北齊平秦王高歸彥幼小時成了孤兒,高祖高歡命令清河昭武王高嶽撫養他。高嶽對高歸彥寡情薄禮,所以高歸彥心裡恨他。待到文宣帝高洋即位,高歸彥當了領軍大將軍,很受寵愛。高嶽認為高歸彥會感激自己的撫育之恩,所以對他更是倚賴。高嶽多次帶兵立功,威名赫赫,而又性格豪放奢侈,喜歡醇酒女色,在城南修建了大宅第,並在辦公視事的大廳後頭開了一條巷子。高歸彥在文宣帝那兒進讒言,說:“清河昭武王高嶽私自模擬宮禁的建築式樣,修了一條永巷,只差沒有修闕門罷了。”文宣帝從此厭惡高嶽。文宣帝把娼婦薛氏接進後宮,高嶽早先曾託薛氏的姐姐把薛氏接到家裡。有一天夜裡,文宣帝到薛氏的家裡去,薛氏的姐姐替她父親要求賜給司徒的官位。文宣帝勃然大怒,就把薛氏姐姐吊起來,用鋸子鋸成了兩段。文宣帝責備高嶽姦淫薛氏,高嶽不服氣,文宣帝更加生氣了,乙亥,派高歸彥去毒死高嶽。高嶽申訴自己沒有罪,高歸彥說:“你把這毒酒喝下去了,全家就可以保全。”高嶽只好把毒酒喝了,他死之後,朝廷按禮儀加以埋葬。

【解析】高嶽把高歸彥撫養成人,不僅僅沒有得到他的報恩,反而養虎成患,最終被高歸彥陷害致死。我們作為權謀家不能僅站在道德角度來批判高歸彥,而是要看到這背後的人性原理,那就“恩生怨”,現在權謀網從權謀角度,通盤詳細的分析如下:

人性原理:恩生怨——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

1、原理的背後是什麼?

號稱小通鑑的《反經》中寫道“凡怨者,不怨於所疏,必怨於親密。”意思就是說,凡是怨恨的人,不會埋怨和自己疏遠的人,只會埋怨自己最緊密的人。還舉了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個越國人在這裡,彎弓射我,我可以一邊說笑一邊談論這件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為我和他素不相識。可是假如是我的兄弟用箭射我,我就會哭著訴說這件事,這也沒別的原因,只為他和我是親人。

2、高嶽究竟錯在哪裡?

高嶽不僅僅在撫養高歸彥的過程中有疏漏,讓高歸彥產生了怨恨,而且“嶽屢將兵立功,有威名,而性豪侈,好酒色,起第於城南,聽事後開巷。”從這一點說明,高嶽自己已經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而且放蕩不羈不會自保,行為越制。這些行為,即使高歸彥不去誣告,也會有其他的政敵去彙報給皇帝,即使不彙報給皇帝,皇帝自己也會為了權力安全而找藉口除掉高嶽。

3、高嶽到底該怎麼辦?

高嶽並非主動自願去收養高歸彥的,而是依照高歡的託付命令。這個撫養關係,高歸彥其實並不感恩。很多人會想,高嶽應該對高歸彥好點啊,其實好不了,親生兒子還怨恨父親呢,何況養子?高嶽之所以死,要拋棄這些假象,他的只要有兩點,一個是自身沒有自保意識,另外就是和皇帝關係不親密。職場中,能要你命的只有領導。這是一切的核心。一個人可以犯很多錯,但是一定要和讓導保持信任。

4、高歸彥做法對不對?

如果站在高歸彥的角度去看職場,其實就更加透徹,就是如果曾經和自己關係親密的人,被領導討厭,這時候一定要主動遞交黑材料,一來能夠主動切割關係,不被牽連,二來能夠大義滅親,布誠示忠,三是能夠暗地保護,減少親密人損失。從這個角度看來,無論是不是高歸彥怨恨高嶽他都會這麼做。其實最終也只讓皇帝殺了高嶽,而其他的家人沒有受到株連,且還正常的禮節安葬。

5、背後真正權謀黑手!

這一切其實都是皇帝高洋的佈局,他才是真正的黑手,和高歸彥無關,高歸彥背了黑鍋而已。重點的線索在哪?就是最後一句話,“葬贈如禮。”也就是說高嶽“他死之後,朝廷按禮儀加以埋葬。”高洋病沒有給他任何的罪名,這說明,皇帝內心只是擔心高嶽有可能造反,被當成潛敵除掉的,並不想聲張和做擴大化。無辜除掉大臣終究會讓人恐慌的,但利用高歸彥怨恨的心理,就變成了家庭內鬥。

所以,我們去分析一個事情,首先要看到利益的流動,誰是最大的受益人,那些表面志得意滿的人,是不是真的明白自己會被人當槍使,其實真的權謀高手都是借勢佈局,都是深深的隱藏在幕後。高洋重用高歸彥,其實就是想借刀殺人,除掉高嶽的。權謀高人都是導演,從來自己不上場當演員!

權謀網,讓你的職場少走十年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