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平衡功能的評定概述

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一)基本概念

1.平衡

平衡(balance)是指在不同的環境和情況下維持身體直立姿勢的能力。一個人的平衡功能正常時,能夠:①保持體位;②在隨意運動中調整姿勢;③安全有效地對外來干擾作出反應。為了保持平衡,人體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須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範圍內。換言之,平衡就是維持COG於支持面上方的能力。

2.支持面

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種體位下(站立、坐、臥,行走)所依靠的表面,即接觸面。站立時的支持面為包括兩足底在內的兩足間的表面。支持面的面積大小和質地均影響身體平衡。當支持面不穩定或面積小於足底面積、質地柔軟或表面不規整等等情況使得雙足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少時,身體的穩定性下降。

3.穩定極限

穩定極限(limit of stability)指正常人站立時身體傾斜的最大角度,是判斷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在這個極限範圍內,平衡不被破壞,COG能夠安全地移動而無需藉助挪動腳步或外部支持來防止躍倒。LOS的大小取決於支持面的大小和性質。正常人雙足自然分開站在乎整而堅實的地面上時,LOS的周長圍成一個橢圖形。前後方向的最大擺動角度約為12.50度,左右方向為16度。當重心偏離並超出支持面範圍以外,超出穩定的極限時,平衡便被破壞以致跌倒。

(二)平衡功能的分類

1.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 是指身體不動時.維持身體於某種姿勢的能力,如坐、站立、單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維持不動。

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2.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 是指運動過程中調整和控制身體姿勢穩定性的能力。動態平衡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人體隨意運動控制的水平。坐或站著進行各種作業活動.站起和坐下、行走等動作都需要具備動態平衡能力。

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3.反應性平衡reactive balance) 當身體受到外力干擾而使平衡受到威脅時,人體作出保護性調整反應以維持或建立新的平衡,如保護性伸展反應、邁步反應等。

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三)平衡的生理學機制

1.軀體感覺系統

2.視覺系統

3.前庭系統

4.骨骼肌協同運動模式

5.姿勢控制中的預備性動作

6.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整合作用

(四)評定目的

1.確定是否存在影響行走或其他功能性活動的平衡障礙。

2.確定障礙的水平或程度。

3.尋找和確定平衡障礙的發生原因。

6.跌倒風險的預測。

老年人的平衡功能由於生理功能的退行性變化而下降,容易出現跌倒的情況。通過對老年人進行平衡功能的跟蹤監測,有助於及早發現障礙、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進行預測並及時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運動員、飛行員及宇航員是對身體的平衡功能有著特殊要求的職業,平衡功能評定也是特殊職業選拔的重要步驟。

(五)適應證與禁忌證

1. 適應證

(1)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腦外傷、腦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小腦疾思、腦腫瘤、腦癱、脊髓損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等。

(2)前庭功能損害。

(3)肌肉骨傷系統疾病或損傷:下肢骨折及骨關節疾息、骨質疏鬆症、截膠、關節置換、影響姿勢與姿勢控制的頸椎與腰椎損傷以及各種運動性損傷、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經損傷等。

2.禁忌證

(1)嚴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癒合。

平衡功能如何評定

動(靜)態平衡訓練與評估系統

本平衡儀通過患者站立在一個不平衡的半圓坡上,根據整合的視覺感覺前庭的信息,患者持續地調整自己的關節的肌肉,追蹤顯示器上的圖形信息以保持持續地平衡,可以改善前庭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反應能力。本級的系統軟件具有管理功能,可以存儲患者的檔案,包括平衡測試數據,訓練中所記錄的相關信息及存儲統計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