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

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

落葉喬木常作為行道樹或庭蔭樹使用,其成品大苗的規格標準是:具有高大通直的主幹,幹高要達到2.0-3.5m(行道樹)或1.8-2.0m(庭蔭樹);胸徑達到5-15cm;具有完整、緊湊、勻稱的樹冠;具有強大的鬚根系。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整形或定型培養的方法主要有留幹養幹法與截幹養幹法兩種,具體要根據樹種習性與苗木栽培和生長的情況而定。

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

1. 播種苗養幹法

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

對於頂端優勢強的苗木(如楊樹類),為了促進主幹生長,應注意及時疏去1.8m以下的側枝及萌櫱枝。以後隨著樹幹的不斷增長,逐年疏去定幹高度以下的側枝,定幹高度以上的側枝留作樹冠的基礎。

柳樹類苗木因幼苗階段葉片較少,對萌生的側芽可以保留,以促其旺長,待苗高1.5m,下部側枝漸粗且數量多起來時,可適當疏除一部分;對上部出現的競爭枝應及時疏除,以防止影響主主幹枝直立生長。至秋季掘苗前可將苗高1/2以下的枝條全部剪除。留下的枝條可行短截,以便掘苗假植。

槐、欒樹等養幹困難的播種苗可留床養幹,逐年提幹。間苗時留出20-30cm株距(行距為60-70cm)。在播種苗幹莖粗壯直立的部位,選取質量好的剪口芽短截,肥水充足時一般可長出比較直立的延長幹。如此重複修剪2-3年,逐年提幹達到2.5-3m的分枝點高度。

刺槐、臭椿、泡桐等播種苗,如長勢良好,秋季達到2m高度以上時,可以帶幹掘苗,翌春帶幹移植。如生長較細弱、不足2m高度,秋季掘苗時應行截幹,翌春移植苗根,再培養樹幹。

2. 移植苗養幹法

落葉喬木大苗培養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定高度的樹幹

有些喬木樹種如槐、杜仲、果樹等,生長勢較弱,腋芽萌發力較強,播種苗1年生長高度達不到定幹要求,而在第2年側枝又大量萌生且分枝角度較大,很難找到主幹延長枝,故自然長成的主幹常常矮小而彎曲,不能滿行道樹和庭蔭樹的要求,為此常用截幹法來培養主幹。

截幹法是利用人為方法強制改變苗木根莖比,以增加莖幹的生長勢,在一個生長季中使苗木生長高度達到定幹要求,從而獲得通直的主幹。具體方法是移植後不修剪,儘量保留枝葉,使根系生長旺盛,秋季落葉後將1年生的播種苗按60cm×40cm株行距進行移植(截幹栽或不截幹栽)。翌年春加強肥水管理,促進苗木快長,生長季中應加強中耕除草、防治病蟲害等措施,養成強大的根系(養根),於秋季當苗高達到1.5m,基徑達到1.5cm時進行重截,即在距地面5-10cm處把地上部分全部剪除;然後每畝地施有機肥2500-5000kg,準備越冬。第3年繼續加強灌水,增加追肥,選留其中最健壯的萌條作為主幹,剪除其他多餘萌櫱,至秋季可得到高達2.5-3.0m,通直高大的主幹。注意對於一些生長勢很弱且萌櫱力也弱的樹種,不能採用截幹養於法。

對頂芽比較飽滿的楊樹類苗木,在移植後一般不行剪梢,而柳樹類、刺槐和元寶楓等,苗梢上部芽質較差,栽後應行剪梢。一般可自頂端下20-30cm處短截,要選飽滿芽做剪口芽,對苗高1/2以下發出的萌芽都要及時抹掉,以免養分分散,影響主枝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