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文 | 江隱龍

三國時代,提及劉備的霸業自然不能越過諸葛亮的“隆中對”。207年,漂泊半生而無寸土的劉備遇到了諸葛亮,聽從其建議,佔有荊、益,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終於成為了三足鼎立中的一極。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三國亂世,一方諸侯要立足並逐鹿天下,一個可行的戰略方針是必不可少的。劉備有“隆中對”,正如孫權有“榻上策”,曹操當然也不例外。曹操稱雄北方,用的正是其謀士毛玠提出的三大方針:“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相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與魯肅的“榻上策”,毛玠的進言顯得非常務實:“脩耕植”就是要經營好農業,“畜軍資”就是要整頓好經濟,因為戰事一起,拼的不僅僅是軍隊,更是家底。這兩條建議,無論如何都是行得通的。問題就出在第一句“奉天子以令不臣”上了。其實這一條計策更為出名,在《三國演義》中,它的另一種表述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演義中不僅將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視為妙筆,更通過是否迎天子將袁紹與曹操相比較,突出了袁紹的好謀無斷、鼠目寸光。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不可否認,漢朝歷經兩漢四百餘年的統治,向心力極強,以至於但凡有人想僭位稱帝,都會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漢獻帝這個沒有實權的天子,也因此成為三國亂世中的一面旗幟。然而,這面旗幟的功效卻未必有毛玠所說的那麼好。首先,曹操“奉天子”是為了“令不臣”,也就是四方諸侯,那這些諸侯有沒有因為曹操挾持了漢獻帝而聽命於他呢?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答案是一個也沒有。漢獻帝於196年被曹操挾持到許昌,次年袁術便建號仲氏稱帝了。至於袁紹,雖然沒有稱帝,但早在討伐董卓時就已經打算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後袁術敗亡時將國號讓予袁紹,袁紹私下也接納了。當時的天下,曹操最懼者無非是袁術、袁紹兄弟,顯然在這兩個人眼中,一個傀儡天子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那其它諸侯呢?也是一樣。劉焉以張魯佔據漢中為藉口,將益州打造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打造了千餘輛天子才能用的乘輿車具,只差沒正式稱帝了。荊州的劉表,一樣“郊祭天地,擬儀社稷”,事實上也成了荊州的土皇帝。後來劉表病死,其子劉琮舉州而降,曹操舉二十萬大軍順流東下,給孫權下了一份戰書,將“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心態刻畫到了極致:“孤承皇命,奉天伐罪,旌旗所指,所向披靡。而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孫將軍會獵於江東。”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承皇命,奉天,曹操能說出這樣的話,自然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傀儡天子。孫權比曹操晚一輩,之前並沒有什麼領軍作戰的經驗,曹操看輕他也很正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差距明顯的對決裡,孫權也依然沒有被漢獻帝的威名震住,反而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了曹操。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可以說,“奉天子以令不臣”沒有帶給曹操絲毫好處,反正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曹操身在君王側,位極人臣,專權之至,就難免受到擁漢勢力的反撲,以至於日常起居都要提防有人行刺。之後曹操認為許昌實在不安全,遂將行政中心轉移到鄴城,居然再次發生了魏諷行刺案。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曹操幾次陷入遇刺危機,與其“挾天子”不無關係。如果曹操離漢獻帝與擁漢勢力不是那麼近,其人身安全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而且沒有漢獻帝也並不影響他南征北戰。由此看來,“奉天子以令不臣”就算不是錯棋,也絕不是一步高明的棋,毛玠之謀略,不及諸葛亮、魯肅遠矣。

腦洞三國:曹操版的隆中對,後兩條奠定勝利基礎,第一條卻是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