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談童心繪作

深度|谈童心绘作

兒童作品(來自天夫學堂)

文 尹少淳

六月,當說兒童。從專業出發,我自然要說兒童美術。何謂兒童美術?對多數人而言,感覺與“兒童”相關,也與“美術”相關,但讓說個清楚,也就勉為其難了。

其實,兒童美術有兩個指向:一指兒童運用工具和材料創作美術作品的行為過程;二指這種行為過程的結果——兒童創作的美術作品。

兒童美術首先與時間概念相關,也即在兒童少年期,由創作行為主體的身心發展水平體現出的美術行為特徵和作品特徵。具體說,創作行為主體必須是兒童,如果非兒童,即便他們的美術創作特徵具有鮮明的“兒童美術”特徵,也不能算作兒童美術。由此而言,一些成人美術家雖然有意追求兒童美術的品質,但其作品仍舊不能稱作兒童美術。兒童美術一般包括的年齡段是從幼兒到15歲左右,也就是說,所謂兒童美術大致包括兒童和少年兩個階段。

其次,兒童美術有其特殊的品質和特徵。在科學學科中,不會根據年齡來分類,我們很難聽到兒童數學、兒童物理和兒童化學這類提法。在人文和藝術學科中儘管存在兒童歌曲、兒童文學和兒童舞蹈這類提法,但其含義與兒童美術的含義完全不同。我們慣常說的兒童歌曲和兒童文學,往往是成年人以兒童為行為主體和接受客體而創作的藝術作品,兒童舞蹈也是成人為兒童創編的。它們更多地體現為“為兒童而創作的”這樣的意涵,與成人所享受的歌曲、文學和舞蹈,主要是難易、複雜程度等方面的差異。而兒童美術則不然,兒童不僅是接受主體,更是創作主體。換句話說,兒童美術的創造者是兒童,體現為“兒童自己創作的”這一意涵。兒童美術與成人美術的差別之大,不僅是難易和複雜程序上的,更是本質上的,兒童美術的形象生成與組織主要取決於其身心發展水平,反過來也能反映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

作為兒童美術主體的兒童繪畫

兒童美術的主體是兒童繪畫,在通常的語境中,我們談到兒童美術時大多指的也是兒童繪畫,但無論從概念本身來看,還是從現實情境看,兒童美術的現代含義都在發生著變化,舉凡兒童雕塑、手工,甚至兒童的裝置藝術、影像藝術都可以歸入其中。儘管如此,兒童繪畫仍是其中最有魅力,也最能體現與成人美術區別的形式。

兒童繪畫是兒童表達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和情感,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他們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尚未發達的時候更是如此,“十個孩子九個愛畫畫”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孩子畫畫,可能並非我們所理解的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或許更多地是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與情感。而且,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情緒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從這一意義看,兒童美術具有一種鮮明的自發性特徵。

勿容置疑,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有兒童繪畫。在中國,“塗鴉”、“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類表述即是明證。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兒童繪畫並未進入學術視野。真正重視兒童繪畫,並對之加以研究是近代的事情。法國哲學家盧梭是較早關心兒童繪畫的人,他基於對人、對社會的深刻認識,提出了自然主義的兒童繪畫觀。發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兒童研究運動則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對兒童繪畫做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這場具有心理學特徵的兒童研究運動的基本假設是,兒童向成人的發展,實際上覆演了人類從矇昧向文明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只要弄清了這一過程,也就弄清了人類的發展過程。

我們知道的關於兒童繪畫的分期的知識,就是起源於這場運動。儘管存在不同的分期,但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塗鴉期、圖式期和寫實期三個階段,區別只在於分期上有的具體,有的概括,具體的年齡和時間長短也不盡相同。

當然,上述分期理論,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理論假設上,即兒童必須生活在一種以西方焦點透視體系為參照的文化內。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藝術會顯示不同的特徵,並且必然會對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人(包括兒童)所認同的視覺形象形成極大的干預和影響。研究表明,一些沒有受到西方造型和空間觀念影響的土著社會,即便是其成人繪畫也不可能形成對西方焦點體系的認同感,其兒童繪畫自然也不符合上述分期的特徵。此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西方焦點體系的造型和空間觀作為唯一主流的影響力似乎發生了消解,不同國家和地域的兒童繪畫發展也可能更趨多樣。

除了文化的影響之外,兒童的個性氣質也會導致一些兒童的繪畫發展可能不會遵循上述分期理論。比如,英國學者赫伯・裡德結合心理類型理論,將兒童繪畫學習和創作的特徵分成有機型、移情型、節奏模式型、結構形式型、羅列型、觸覺型、裝飾型和想象型等八個類型。其中一些類型就可能不會遵循一般認同的發展規律。羅恩菲德也認為兒童大約在12歲左右會在造型方面顯露出兩種典型的類型,一是視覺型,另一是觸覺型。典型的觸覺型的兒童不會在自己的繪畫活動中追求寫實。所謂分期因為是一種以寫實性為依歸的線性描述,也就說明分期理論並不適應所有的兒童。在尊重個性和文化多元的時代,兒童繪畫的特徵可能會呈現更加多樣的狀態,當然由於科學理性的強大影響,寫實性的發展可能依然是兒童繪畫的主流。

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的差異

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兒童繪畫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感知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產物。其中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自然發展,二是教育促進,自然發展是前提,自然沒有發展到那一步,教育的促進終歸是有限的,甚至是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只有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教育才能幫助兒童在繪畫行為和作品創作方面發展得更好。

成人繪畫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和協調運作,以及情感的深沉、穩定和智力的成熟之上的,其基本內容反映出成熟的人對社會及自然的成熟的認識,以及技巧的精湛和對媒材處理的熟練程度。

兩者之間,身心成熟與否是個非常重要的界限。儘管有時成年人會追求兒童的趣味,但兩者還是不同的,一個原本就“嫩”,一個在裝“嫩”,怎麼會一樣呢?

的確,許多成人美術家都十分青睞兒童繪畫中顯示出的那種清新、稚拙、自發性和率真。而且,在很多焦點體系之外的文化中,成人繪畫的表現方式與兒童繪畫表現世界的方式的確非常相像,比如,基於價值判斷誇張重要的形象或細節,用平面化的方式組織形象,用遮掩的方式表達空間,運用主觀的或固有的色彩描繪對象,以X光式的“透視”和變形表現“所知”,在作品中貫注強烈的情緒,等等。

現代美術家甚至主動以兒童繪畫的形式和趣味為依歸,力爭脫離成人社會的主流藝術創作套路,以拓展自己的表現力並獲得獨特的藝術個性。立體主義畫家有意識地從多重視點描繪物體,運用平面空間,並改變形象——這是兒童在藝術的自然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方法。保羅・克利(P. Klee)這類美術家努力消除他們作品中的成人痕跡,以便獲得與兒童繪畫一樣的表現性和趣味。

那麼,兒童的繪畫作品與成人美術家的作品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其實,有些美術家,如畢加索等立體主義美術家、馬蒂斯等野獸主義美術家,均具有堅實的技法基礎,擅長他們所處時代的通常的藝術技巧,但卻寧願忽略它們而追求特殊的表現目的。另外一些美術家,像保羅・克利,也有意追求用兒童般純真的眼光尋找那些尚未被功利性和技術性社會所汙染的東西。克利從4至6歲兒童的形象和象徵中獲得靈感,創作了大量具有非凡幽默感、神秘感和稚拙感的傑出作品,並因此而享譽世界。

兒童具有強烈的自發性,他們以巨大的愉悅感和強烈的參與態度創作藝術,往往固執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情感。他們在創作時,實際上是在探索和擴展自我,並解決表現和交流的問題。他們常常是靈活而開放地對待偶然視覺事件——顏料的滴灑、不經意的痕跡、混合的色彩等的暗示。

除了身心發展的程度導致知覺、情感、智力等差異之外,相關的美術知識與技巧的差異也出現在兒童和成人之間。一些兒童可能將天空畫成黃色,將樹畫成紅色,可能是因為他們尚未形成對色彩的正確認識和調配顏色的技巧,不能按物體實際的樣子表現它們。而與此不同的是,野獸主義畫家們“野性”地運用色彩,完全是出於他們有意識的追求,而非不熟悉相關的色彩知識與調配技能。雖然,畢加索在其作品中顯示了類似於兒童繪畫的品質,但他也熟諳通常的藝術手法、規範和慣例,具有極強的寫實能力。此外,成人所具有的生活經驗,也是兒童藝術家所不具備的。而生活的事件、危機、責任、困苦或快樂、滿足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素材,有著對生活最深刻感受的個人最有可能創作出意義深刻的作品。這也是兒童與成人無法相比的地方。

兒童美術的問題與改善

就職業美術家而言,他們興許追求的是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獨創性的視覺表達,並以此確立自己在美術界,乃至美術史的地位,獲得社會名利。但對兒童而言,除了少數人未來會成長為美術家之外,大多數人只是通過美術學習形成自己的美術素養,豐富人生,而不會在將來以美術為職業。因此,兒童美術教育的最大的價值體現在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上。這也是我們評判兒童美術是否健康的關鍵點。

除了人們對兒童美術的特徵和價值的認識空間提高之外,加上長期以來國家實現一胎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使得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大大降低,人們有更多的錢用於對孩子的教育,其中兒童美術教育就是重要的選項。因此,兒童美術在中國已經成為風靡的文化和教育現象。我們在對這一現象感到欣慰的同時,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首先,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有待提高。由於少兒美術事業在當下社會急劇發展,但人才儲備不足,出現了人才斷層,一大批對兒童美術教育缺乏正確認知和教學經驗的大學畢業生進入了這個行業。人才的不足和缺陷,導致了兒童美術教學理念錯誤和教學方法不當的現象,影響了兒童美術的健康發展。另外還有一些從業人員,將心思完全放在掙錢上,對兒童的身心成長,完全不負責任。因此,需要政府機構和相關的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規則和進行教育的方式純化兒童美術的教師隊伍。兒童美術的從業人員,也需要不斷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

其次,一些社會的考試機構,唯利是圖,用不科學的方法對兒童美術進行考級,這令人擔憂,也亟待治理。因為這種考級嚴重違背了兒童美術教育的規律,扭曲了兒童美術教育的初心,所以考級現象,遭到了藝術界和兒童美術教育界有良知的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但由於考級的驅動力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要消除對兒童美術有嚴重負面效應的考級現象,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同時,也呼籲政府的有關部門正視這一現象,採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限制或制止。

最後,還要關注兒童美術教育的不平衡現象,尤其要關注鄉村和邊遠地區兒童的美術教育。因為只有兒童美術教育做到了公平,才會有中華民族整體藝術素養的提高。目前,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藝委會旗下的“蒲公英行動”正是以此作為自己的工作目的,通過培訓鄉村和邊遠地區的兒童美術教師、舉辦夏令營、提供畫材資源、編寫鄉土兒童美術教材、營造校園文化,追求和體現兒童美術教育的公平,其影響力遍及了大半個中國,尤其是湖南湘西、雲南西雙版納、貴州凱里、廣東清遠、內蒙古包頭和吉林通化等地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一些媒體、基金會、畫材公司也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到這一活動中。當然,中國幅員遼闊,目前能惠及的鄉村和邊遠地區依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愛心人生和企業能參與到支持兒童美術這一宏偉事業中來。(本文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委會主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度|谈童心绘作
深度|谈童心绘作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