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州走出來的“淮劇皇帝”—陳德林

從泰州走出來的“淮劇皇帝”—陳德林

陳德林,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陳派唱腔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有"淮劇皇帝",“淮壇鐵漢”之稱。
20世紀60年代初,出生於搬運工之家的陳德林懷著對淮劇這一平民藝術的無限憧憬,跨入了泰州戲校的大門,學起了這原本源自蘇北鹽阜大地的淮劇。那時他才10來歲。
從專業角度講,陳德林的條件是不錯的,他的嗓音不僅音域寬,爆發力強,且細膩多變,極富表現力。他有天生的愛好,善於學習和模仿,這對從事戲劇表演是很重要的。

【個人經歷】


淮劇從遊唱到形成劇種已近百年。當時,淮劇有哪些流派,陳德林並不是分得很清楚,但他卻能把一些淮劇名家,如筱文豔、李玉花、徐桂芳、周小方、李少林等人的唱腔學得八九不離十。學得多,唱得多了,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在表演中“串”調。當然,模仿不是藝術,因襲前人成不了大師。陳德林在繼承前輩們藝術成就的同時,沒有忘記追求自己的風格。

20世紀80年代初,正是中國文藝空前繁榮的年代,不少被禁錮了多年的藝術形式重新返回文藝舞臺。恰在這時,陳德林赴上海淮劇團進修,結識了當時淮劇界最具影響的旗艦性人物筱文豔,這給他流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筱文豔是演青衣花旦的,卻破例收了陳德林這個男徒弟。掌握旦角的唱腔技巧,這為陳德林後來改良生腔打下了基礎。
淮劇生旦唱腔的界限很明顯,傳統的生腔極為粗獷,缺乏委婉。

陳德林在學習筱派唱腔的同時,嘗試著將旦角的女聲唱法糅進自己的演唱中。在傳統戲《牙痕記》“十年不見親孃面”這段唱裡,他大膽將旦腔“自由調”和“小悲調”相結合,增強了生腔的敘事、抒情的氣氛,注重唱腔旋律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為淮劇觀眾提供了新的聽覺享受。後來,這段唱腔很快流行開來,在首屆江蘇省青年戲劇廣播大獎賽中獲一等獎。其後,他在現代戲《愛情的審判》、傳統戲《賣油郎與花魁女》、《劉貴成私訪》中都對唱腔進行了自我個性化的設計,將淮劇生腔藝術引帶到了一個新境界,在觀眾中形成了“陳氏唱腔”旋風。

從泰州走出來的“淮劇皇帝”—陳德林

不少業內人士哀嘆戲劇舉步維艱,而陳德林卻能以演出,來展示淮劇和自己。他覺得,自己主要是將每一場的演出都當作首場演出那樣認真對待,對觀眾全身心地負責。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他進行過6次大小手術。在進行過癌症手術治療後,他曾因一次車禍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可在手術的第三天,他卻躺在救護車上,趕赴鹽城為觀眾演出。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演出,他從不敷衍觀眾,從不因場地的簡陋而改變演出質量。


【主要成就】

“梅花獎”得主、著名滑稽戲演員張克勤曾多次與陳德林同臺演出過。他說,自己曾多次領略過陳派藝術的感染力。無論在大上海,還是農村,陳德林始終有觀眾。這“陳德林”三個字是在漫長歲月裡磨鍊出來的。人們喜歡陳派,還基於他的藝品,他沒架子,每到一處都能主動與觀眾交流。

“錫劇王子”、“梅花獎”得主周東亮與陳德林也是老相識。他覺得自己從陳德林永不放棄的精神裡學到了不少東西。之所以“陳派”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就因為陳德林人生中沒有第二個目標,一生專注於淮劇事業。

李潔是江蘇省京劇院的青年演員,也是“梅花獎”得主。他表示由衷地尊重陳派藝術,眼下娛樂形式如此豐富多彩,作為一個地方劇種產生新的受觀眾歡迎的流派是很了不起的。

據不完全統計,陳德林出版的音像製品已超過300多種,他也曾獲得過中國唱片公司頒發的磁帶銷量最大獎。2003年9月,中央電視臺戲劇頻道錄製了6檔陳派唱腔專輯,首次系統地將其介紹給海內外觀眾。

為嘉獎陳德林對淮劇藝術作出的貢獻,2000年,國務院授予他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泰州市委宣傳部會同泰州市文化局、泰州日報社、泰州市廣電局等單位,在海陵區市民公園廣場聯合舉辦陳德林流派演唱會,以祝賀陳德林先生從藝五十年。這是泰州《百姓大舞臺》自開播以來首次推出的個人演唱會,吸引來自上海、淮安、鹽城等地戲迷及本市數千市民。演唱會結束前,陳德林與夫人黃素萍聯袂登臺,共同演唱淮劇名段“西子湖盛不下滿腔哀怨”,將演唱會推向了高潮。

從泰州走出來的“淮劇皇帝”—陳德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