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探索建立綠色種植制度 國家有哪些扶持政策?

點擊“微觀三農”

關注我們

农业农村部探索建立绿色种植制度 国家有哪些扶持政策?
农业农村部探索建立绿色种植制度 国家有哪些扶持政策?

曾衍德:綠色種植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個環節、多項措施。我們提出,在路徑上重點是“輪、休、控”三個字

一是“輪”,就是輪作。在同一塊土地上,有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際間種植不同的作物,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近些年,選擇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地開展輪作試點,重點是推廣“一主多輔”的種植模式,“一主”就是實行玉米與大豆輪作,發揮大豆根瘤固氮養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供給。“多輔”就是實行玉米與馬鈴薯、雜糧、飼草、油料等輪作,改變重迎茬,消除輪作障礙,減輕土傳病蟲害,改善土壤物理和養分結構。

二是“休”,就是休耕。讓利用強度超大的耕地得到休養生息,也讓生態得到修復治理。近些年,選擇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試點。在兩熟區,有實行“一季休耕、一季雨養”的,也有實行全年兩季休耕的。同時,堅持休耕不是棄耕,更不能廢耕,採取種植綠肥以及治理修復等必要的管護措施,確保急用之時用得上、產得出。

三是“控”,就是控水控肥控藥。推行生態種植方式,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控制農業用水,減少化肥、農藥投入,實現減量增效、環境友好。近些年,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化肥農藥用量降下來了。同時,控制農業用水,推進畜禽糞汙、農作物秸稈和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曾衍德: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是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實施兩年來,已在組織方式、技術模式和政策框架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輪作休耕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目前,各項工作進展較好。一是方案已印發。今年3月,農財兩部制定印發了2018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細化分區域、分省份的試點任務。二是任務已對接。與15個試點省份逐省對接,將輪作休耕面積分解下去,確保不誤農時。三是資金即將下撥。

近期,財政部將根據各省承擔輪作休耕任務,將補助資金撥付到省。下一步,要加強監督,強化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實。

今年是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第三年,要力爭在制度化上取得新突破,為常態化實施提供支撐。

一是推進機制創新,加快構建輪作休耕組織方式。構建“自上而下”的聯動機制,實行中央統籌、省級負責、縣級實施,通過三級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構建“由點到面”的推進機制,逐步擴大試點區域和規模,使輪作休耕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種植制度。力爭實現“三個全覆蓋”,就是對東北地區第四五積溫帶輪作全覆蓋,對供需矛盾突出的大宗作物品種全覆蓋,對集中實施區域內的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

二是推進集成創新,加快構建輪作休耕技術模式。完善“一主多輔”的輪作模式,實行糧油、糧肥、糧飼等作物的合理輪作,改變作物重迎茬,形成合理的輪作種植制度。完善地下水超採區季節性休耕,實行“一季休耕、一季雨養”;完善重金屬汙染區治理式休耕,做到休耕與治理同步推進;完善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季節性或全年性休耕,防風固沙,涵養水分,保護耕作層。

三是推進政策創新,加快構建輪作休耕政策框架。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種植收益變化,科學確定補助標準,讓農民不吃虧、有賬算,主動輪、願意休。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區域輪作休耕,鼓勵地方財政因地制宜自主開展輪作休耕,形成中央撬動、地方跟進的有序發展格局。同時,統籌輪作補助與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使農民輪作大豆後,與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相當,充分調動農民“米改豆”的積極性。

四是推進監管創新,加快構建輪作休耕評價機制。開展監督考核,對照農財兩部聯合印發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監督考核辦法》,對試點省和試點縣組織領導、任務落實、政策措施、實施成效四個方面進行全面考核。開展衛星遙感核查,跟蹤監測輪作區種植作物變化、休耕區養地作物種植情況,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開展耕地質量監測,按照《輪作休耕試點區域耕地質量監測方案》要求,完善監測網點佈局,明確監測任務指標,長期定點跟蹤輪作休耕區域耕地質量和土壤肥力變化。開展第三方評估,委託第三方機構,對輪作休耕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進行客觀評價,發揮第三方監督作用,為完善政策提供參考。

曾衍德:2015年以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農業農村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聚焦庫存壓力大的玉米、水稻,重點調減“鐮刀彎”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東北寒地井灌稻和長江流域低質低效區秈稻,開展休耕或改種大豆、雜糧、優質飼草等作物。

由於休耕減少了一季或全年種植收入,輪作將高產的玉米、水稻改為低產的大豆、雜糧,農民種植收益受到影響。為彌補農民輪作休耕後帶來的收入損失,以及土地管護投入成本,國家適時出臺針對性強的補助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主要是兩項政策:一是輪作休耕補助。2016年,國家啟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近年來試點面積不斷擴大。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的輪作試點面積達到2500萬畝,試點區域在東北三省一區基礎上增加江西、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按照每畝150元的標準安排補助資金;休耕試點面積達到400萬畝,試點區域在河北、湖南、貴州、雲南、甘肅基礎上增加黑龍江、新疆,按照不同休耕模式每畝補助500—800元。二是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2016年,國家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的新機制。2017年,又將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為鼓勵和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允許省級政府統籌安排中央補貼資金,科學確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分配比例和規模,要求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區域集中,並對大豆與玉米生產者補貼實行差別化政策,拉大補貼標準差距,充分發揮補貼政策對調整區域種植結構的導向作用。

此外,國家還實施“糧改飼”試點。隨著畜牧業產能的佈局優化,中牛北移、南豬北移,青貯飼料需求增加。東北地區和北方農牧交錯區適應這一趨勢,加快構建糧經飼三元結構,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擴大。今年,中央財政支持的“糧改飼”面積擴大到1200萬畝,比上年增加200萬畝,以縣或地市為單位組織實施,支持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場戶或專業青貯飼料收貯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優質飼草料收貯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