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我們大多數人從小得到的歷史常識之一便是,堯舜禹都是“禪讓”得位的。

然而,一個如此美妙的政治模式卻因為大禹和他的兒子啟戛然而止,中國進入了“家天下”模式。

由此,很容易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堯和舜都是有德之人,大禹和啟相對來說德行品質比較差。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啟和夏朝?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還是先從堯舜禹的“禪讓”說起吧。

堯是怎麼即位的,《竹書紀年》中沒有什麼記載。

而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說法,也是通過“禪讓”模式得到的。

堯的帝位是從親哥哥帝摯那裡得到的,因為堯的親哥哥帝摯沒什麼能耐,所以,在帝位上待了十年後,就讓位給弟弟堯了。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但是,就算帝摯沒什麼大的成就,但也沒有犯什麼過錯,作為德行這麼好的弟弟,為什麼不可以像周公輔政那樣輔佐哥哥,而非要取而代之?還是在人家已經幹了十年的情況下?所以,太史公的這個記載的可信度幾乎為零。

不知為什麼,此刻突然聯想到了“燭影斧聲”。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再來看堯“禪讓”給舜的真相。

《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在權力鬥爭時,德是個什麼東西?實力是關鍵,沒有實力,談不上德不德的。有實力你不打,這叫德。沒實力,你根本就沒有資格談論德不德的。

舜強行把堯的位子奪了,沒什麼由頭,便說,老傢伙,你德衰了。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舜把堯囚禁起來,並且把堯的兒子丹朱控制起來,防止他們父子相見。而且,執行流放丹朱命令的,還是堯當初的老部下,周人的祖先“稷”。

舜和稷相勾結,奪取了堯的帝位,而且,趕走了堯的兒子丹朱。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大禹獲取帝位的方式應該和舜差不多。

《韓非子·說疑》: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對於夏朝來說,大禹可以算是奠基者,但個人認為,真正的開創者應該是啟。

大禹死後,一個叫益的部落首領打算效仿舜,和大禹的兒子啟爭奪帝位(也就是方國盟主)。

這個王朝,歷史欠它一個正確的評價(上)

在對抗中,大禹的兒子啟殺死了益,從而成功地完成了帝位的子承父業。

其實,按照堯舜禹繼位的過程看,如果啟沒有那麼做,那麼,被殺或者被流放的就是啟本人了。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啟對帝位的成功捍衛以及隨後的鞏固和改革,那麼,夏王朝也就無從談起了。

夏朝沒有,並不意味著人民安定,戰亂和殺戮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出現了一個像啟一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