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易經》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祥林閣風水

《周易》到底是本什麼書?

它不是連貫的“一本書”,而是一系列古典文獻的彙編。它的成書過程歷時數千年,著者和編者換了一茬又一茬,很多已不可考了。

《周易》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圖書”

它既有文辭、又有圖象。所以說,周易講解起來很麻煩,既要看文、又要看圖。這部圖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組成。總的來說,文辭是解釋圖象的,《易傳》是解釋《易經》的,時間順序是先有“象”而後有“辭”,先有《經》而後有《傳》。

卦是由爻(音搖)組成的。八卦符號其實就是三道橫線,每一道橫線稱為一個“爻”,三爻組成一卦。爻只有兩類,一類的圖象為“—”,稱“陽爻”;另一類的圖象為“––”,稱“陰爻”。三道陰陽爻,總共可以有八種排列方式,是為八卦。《周易》最初的形態,就是這兩種爻和八個卦。

最早提出這套創意的,據說是伏羲。伏羲氏仰觀俯察,體味萬物類象,從中抽象出了八卦符號,而又用這八個符號來指代萬物。如下面這個圖所示,這八個卦象分別是乾、坤、坎、離、巽(音迅)、震、艮(音根的四聲)、兌,分別依次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

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以這套創意符號系統來溝通、記錄、啟發民智,既當爹又當媽,既教語文又教數學,可真是偉大的發明!故而後世楊振寧先生言道:“……符號化是《易經》的精神”。

八卦對我們來說還是很熟悉的,八卦圖、八卦陣、八卦掌、娛樂八卦、八卦小報……比如《西遊記》裡大名鼎鼎的八卦爐:

話說孫大聖被二郎神擒獲後……“那老君到兜率宮,將大聖解去繩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爐中,命看爐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將火扇起煅煉。原來那爐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他即將身鑽在“巽宮”位下。巽乃風也,有風則無火。只是風攪得煙來,把一雙眼煼紅了,弄做個老害病眼,故喚作“火眼金睛””……

後世,八卦又演變出六十四卦。也就是,將八個卦兩兩疊加,衍生出的六十四種變化,詳見下圖。

當然,在此要說明,八卦只是基本卦,稱“八經卦”,在《周易》中並沒有單獨列出。《周易》裡出現的圖象是六十四卦,稱“六十四別卦”。

連山歸藏

至少在夏代和商代,卦象的排序和方位各不相同。

夏代以代表“山”的艮卦為諸卦之首,當時的那套圖文彙編稱為《連山易》;

商代以代表“地”的坤卦為諸卦之首,當時的那套圖文彙編稱為《歸藏易》。

文字配圖

卦象之外,卦辭是用來判斷占卜吉凶結果的,短而隱晦,往往只有簡單古樸的幾個字。

例如:《周易》首卦“乾卦”,其卦辭有四個字:“元亨利貞”。還有更短小的,比如六十四別卦裡的“大壯卦”,卦辭只有兩個字:“利貞”。

就這樣給人“解籤”,信息量未免太小。於是,後人在使用過程中,又加入了爻辭。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一爻再配上一句解釋說明的斷語,是為爻辭。這樣解起卦來材料就豐富多了。比如“乾卦”,完整的易經表述是這樣的:

史上最經典之教學參考書

《易經》和《易傳》的關係,就好像是教科書和教輔書。《易傳》又分為七類“教輔材料”:《彖辭》、《象辭》、《繫辭》、《說卦》、《序卦》、《文言》、《雜卦》。

《彖辭》,是用來註解卦辭的。卦辭本為占卜吉凶結果的總體判斷,《彖辭》則初步的解釋了為什麼會有此吉凶。

《象辭》,是用來註解卦辭和爻辭的。其中,註解卦辭的部分又稱“大象”,註解爻辭的部分又稱“小象”。小象與六十四卦中的每一爻是一一對應的。此外,《象辭》還隱含了對整體卦象的註解。

《繫辭》,是一部長篇大作,可以說是《周易》哲學思想的集中闡述,是整個《易傳》最為靈魂的部分,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全文可說是充滿了名言警句,字字珠璣,隨便摘錄一段,即可秒殺各路心靈雞湯,成為朋友圈的集贊神器!譬如:

“一陰一陽之謂道……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等等,

另外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就是,《繫辭》裡有現存最早的、也許也是最正宗的,關於佔蓍起卦方法的記載。

《說卦》,主要是詮釋八經卦的。以八卦符號來指代萬物,也許是古人畫卦的最初目的。說卦從抽象還原回具體,分類列舉了八卦所象徵的世間萬物,如人體、時空、性格、運動、動植物、家庭成員等等。

前面說到的八卦: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分別象徵: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即取自《說卦》。《說卦》還是後世所有的周易預測取象技術的理論來源,沒有之一!——儘管,這也許並非其本義。

《序卦》,是專門詮釋六十四別卦的。《序卦》將六十四卦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解釋了六十四卦從頭至尾、循環流動的排列順序,說明了卦名的含義,點明瞭卦與卦之間的相互關係。對於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如果需要先理解後記憶的,《序卦》是一部不錯的輔導材料。

《文言》,是專門詮釋六十四別卦中的“乾”、“坤”兩卦的。這兩卦太重要了,堪稱眾卦之父母,是六十四卦的綱領性文件。《繫辭》中的評價是“乾坤,其易之門邪!?”也就是說,學習《周易》要想登堂入室,必需先從乾坤兩卦這兒踢開門檻噢!而《文言》對於乾坤兩卦的詮釋,大概也是試圖對其他六十二卦的理解樹立一個範本。

另外,

著名的民間“咒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是出自這裡哦!

《雜卦》,也是專門詮釋六十四別卦的。雜卦篇幅很小,有對六十四卦卦名的簡要介紹,還介紹了卦與卦之間的對偶關係。

以上七類,是為《易傳》。其中,《彖辭》和《象辭》原本獨立成篇,但因其是對卦和爻的直接註解,後人便將其打散,附在《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後面。今天我們購買《周易》的成書,大部分版本就是這樣處理的。我們如果看到卦辭下面有“《彖》曰”、“《象》曰”,爻辭下面有“《象》曰”,這便是《彖辭》和《象辭》,而並非《易經》本經了。



齊文刀

說起《周易》與《易經》,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回事,但具體說來《周易》與《易經》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何為易?易就是變化。《周易參同契》說:“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後漢鄭玄說:“易者日月也。”何為經?經的原意為織布機上的豎紗,又指義理、法則,典範的著作。《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雖然是卜筮之書,但其內在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卻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體系。易的起源,傳說遠古時期伏羲氏觀物取象始作八卦,顯示了宇宙本體及自然體象之功能,揭示了宇宙萬事萬物之原理。

易有三種,我國古代有《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這三個都是講陰陽變化的,所以叫作易。這個解釋看來是很合理的,也已經被歷代人所接受。《易經》是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文獻之一,集合了這三個易在內,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為夏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由神農氏所作。神農氏也稱連山氏,是古代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伏羲氏所作的“易”,經過19代傳承之後到了神農氏,神農氏對易象的運用進行了推廣。《連山易》的八卦圖,稱為先天八卦圖,以艮卦為首,主要講陰陽卦的對峙,並運用陰陽消長的原理來解釋事物,以此為中醫奠定了基礎。

《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為商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據說是黃帝所作。黃帝號軒轅氏,又號歸藏氏,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學的發展從神農氏經過8代傳承後傳到黃帝,黃帝別於連山重仰觀天法而主變,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歸藏易》的八卦圖稱為中天八卦圖,講陰陽調和,以地包天,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陽變陰合,乃能生生化化。《歸藏易》對後世影響很大,對於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歷算、禮制等文化,特別是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歷史久遠世事滄桑,《連山易》和《歸藏易》早已失傳,最後只有《周易》流傳至今。

《周易》是周代人對易學的總結,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經》和《易傳》兩部分,《古經》是本文,由卦辭和爻辭組成,《古經》六十四卦卦辭,為周文王被囚羑里時所作,卦爻辭後來為周公所作。闡釋《古經》的《易傳》,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文章組成,為孔子及其後學弟子所作。文王所畫的八卦圖,稱為後天八卦圖,首卦為乾。後天八卦圖講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動,用以表示陰陽卦之間相互依存。《易傳》是打開《周易古經》的金鑰匙,他以陰陽辯證的哲學觀念闡釋《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廣闊的哲學領域。

《易經》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際,經過周文王的整理,將其引入了“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著哲學思想,體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觀點。500年後經過孔子及其後學弟子傳述,他的哲學蘊涵才被揭示出來,為眾人所知曉。又經過歷代眾多學者的研究,使《周易》成為中華文化的最高典籍。易學揭示天地自然及社會發展變化之規律,對儒、道、墨和諸子百家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影響。易學就像一個萬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門學科都得到廣泛運用,如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哲學、曆法、數理、生物、音樂及軍事、醫學、武術、氣功等方面都與《周易》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繫。


每天精彩無限

《周易》和《易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首先要說的是,《周易》是一本占卜書,在當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占卜書,比如《周禮·春官·大卜》所說的《連山》、《歸藏》,以及不見於今本《周易》的一些語句。內容除了卜辭之外,還涉及一些商代、周初的古史內容。過去一般認為《周易》的畫卦作者是伏羲,重卦的作者是神農,卦辭、爻辭的作者是周文王,但是這些說法都並不可靠。伏羲、神農虛無縹緲且不論,就是《晉·卦辭》說“康侯用錫馬蕃庶”,衛康叔分封也在周文王之後。

除了《周易》外,還有《周易大傳》。如果說《周易》的內容是經,《周易大傳》的內容就是傳。《周易大傳》包括《彖傳》《象傳》等“十翼”,《十翼》過去說是孔子寫的,但也不可靠,其創作年代可能一直從戰國延續到漢初。是對《周易》解釋補充的作品,但除了《彖傳》《象傳》以外,其他幾章合於經文的並不多。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說,東漢的鄭玄把《彖傳》、《象傳》、《文言》等篇附錄於經文之後,而把《繫辭》以下四篇附錄在全部經文之後,這樣一來《易經》和《周易大傳》就合為一體了。《漢書·藝文志·注》說是西漢的費直,可備一說。總之今天的《周易》或者《易經》實際上是包括了《周易大傳》的。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原始的《周易》(《易》的“經”部分)沒有包含《易傳》,而今天的《周易》(《易經》)就包括了《易傳》。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周易”是我們古人(公元前七千年到四千年間)對宇宙空間和地理萬象自然界發現發生的種種現象的觀察和思考而形成的一本“書”。由於那個遠古時代,文字還沒有創造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古人只好用“簡單”的圖案和“卦”的形式來表達對他們想法和對每一個現象而以“記號”。

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原始圖都是後人傳下來的,而真正的(伏羲)傳說中的“周易”書是沒有的!就是有了我們也看不懂。伏羲(周文王)把古人的口傳或者其他方法智慧的發現彙集一起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概的原始“周易”圖的基本。今天為什麼我們叫“周易”為“易經”?是因為“周易”流傳到春秋戰國時代,老子,孔子就是誕生在那個時代,後來才有老子讀“周易”有感而寫就的一部重要的解釋“周易”中的自然哲學思想觀:道,,,,道中道,,,,。“道德經”,再有孔子把自己對“周易”的解讀,認知和認識於感悟擴大發展了“周易”的思想範圍,所以後人把周易統作為“易經”。孔子也就是靠這樣的學習發展成為了他自己的整套思想,我們把孔子的思想定為“儒學”。

道家儒家的精髓思想都啟發於“周易”,所以“周易”是我們人類世界第一部全面反應我們人類社會的文明歷史的起源和自然哲學思想中所有人性自然走向文明的開始!

今天人類所有的思想無論多麼複雜都離脫不了“周易”為我們“設定”的條件和框框😂“周易”的偉大就在這裡!中國文化的偉大就在這裡!博大精深就在“周易”。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及相對論在“周易”中已經全面呈現了!


大提琴心聲

沒有區別

《周易》又稱《易》,也就是《易經》,是儒家經典,六經之一。

易有稱是“簡易”的意思,有的說“變異”的意思。《周易》:有人說是周朝卜算之法。也有說是周遍之易,萬事萬物的普遍法則。

非要說區別就是《易經》多了一個《十翼》

傳說伏羲演化八卦,周文王將八卦推演至六十四卦。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在羑里(音:有裡)。周文王姬昌受盡侮辱。紂王殺害姬昌長子做成肉餅和肉粥逼著他吃掉。囚禁七年裡他推演六十四卦並給每一卦作出註解,稱為彖(音:tuan)辭

並解釋每一爻的含義,稱爻辭(音:搖)。現在很多人認為其實這些是周朝所有卜算官員的共同傑作。彖辭、爻辭加上後來孔子寫的《十翼》就是整個《易經》。


紅雨說歷史

謝謝!關於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有一點點的。

按照古人的說法,《易經》應該包含有3本書,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不過很遺憾,前2本書已經遺失,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只剩下《周易》這本書,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易經》指的是《周易》,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易經》是包含《周易》的。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周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又分為兩部分:

(1)一部分相傳是周文王演《周易》,也就是《周易》古經部分64卦,每一卦有一句卦辭和6句爻辭,前面兩卦又分別多出一句爻辭,總共450句話,這是《周易》最早原本的面貌。


(2)另一部分是孔子時代,相傳是孔子重新解讀《周易》古經並做了《易傳》。孔子作為聖人,後來科舉考試就把孔子做的《易傳》也當做經典來考試。所以《易傳》與《周易》古經的位置就平等了,這也就給我們今天很多人解讀《周易》帶來了很大的分歧的客觀原因。

所以,今天我們不管是對待《周易》,還是《易經》,儘量尊重作者的本意去解讀比較好,也就是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裡去解讀。在這裡不做過多分析,不過重點說明一點,在在那個還是天命觀的是時代裡,宗法等級制度深嚴,人言甚微,必須打著天的旗號,君主們,有權勢的人才會老老實實的,這樣就自然地派生出那種話語權的等級制度。所以《周易》是一種諷諫的大智慧,借天的權威來言說自己的政治觀念,這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工具。因此,這才是《周易》本書作者的本意。

相信通過以上的基本知識的瞭解後,我們對《周易》和《易經》的本質區別也就心中有數了。

謝謝!


自由小小影

《周易》和《易經》是一回事嗎?

就現代人一般的說法而言,或者說狹義的角度來看,《周易》就是《易經》,《易經》就是《周易》。

而如果正本清源,從歷史的淵源來說,《易經》之原點在伏羲的太極八卦,歷經上古時期(距今7000-4000年)3000的孕育;《易經》之發展在上古及中古時期(距今4000-2700年的夏商周三代)所產生出來的階段性集大成成果即“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

《周易》是《易經》的一部分,廣義的《易經》還包括伏羲的太極八卦,以及《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三易。《連山易》和《歸藏易》何人何時所作已不可考,在秦或東漢宮廷失火時已經流失,現在傳承下來的只有《周易》。

中國文明之火沒消亡是源於伏羲太極八卦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太史公司馬遷

伏羲是一個修真者。7000年前,他通過調息導引、靜心淨心、抑識興元、至虛守靜,在入靜入定態觀看到了宇宙本體元氣,或稱真氣。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伏羲竟然能夠總結出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的統一性和普遍性規律,一畫開天、以一擬太極,創立先天八卦,開啟了華夏族群的原生文明。

為什麼說伏羲非常偉大呢?

因為中國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守定故土、文明之火綿延相續7000多年的族群,而導致這一切的最大聚合力量就是伏羲創造的太極八卦——文明凝聚。

我們一般的思路侷限在文字記載是傳承文明的最好方式。有文字記載歷史為信史,文字記載之前只能是傳說。

而文字記載雖然能夠傳承文明,但文字系統太過複雜,古時候認識文字的人只限於極少數的貴族,一旦面臨異族亡國等巨大變局,文明很可能會因此而消亡。

世界4大文明古國除中國外中,其他都在被異族入侵的歷史變遷之中消亡了。它們都曾經達到了很高的文明程度,比方說,5000多年前,古巴比倫人已經有了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已經有了象形文字;4000多年前,古印度人都已經有了相當高水平的城市文明。但卻都在政治變局的情況下逃脫不了文明消亡的命運。

古巴比倫人5000多年前的楔形文字現在無人認識

文字系統的複雜性和難以傳承,我們可以甲骨文為例來說明。中國文字的傳承脈絡是很清晰的:商甲骨文—周金文春秋戰國大篆—秦小篆、隸書—漢楷書—魏晉草書、行書。可甲骨文研究了100多年,從16萬片甲骨之中發現了近5000個字,現在只認識了2500多個字。就國家的重視程度而言,甲骨文研究院與文化部同級,是一個正部級單位。

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簡、執簡馭繁!相對於一個文字系統而言,伏羲太極八卦就簡單了。但太極八卦何以能夠盡覽物性、窮極天理、洞悉人事呢?是因為伏羲的太極八卦實質上蘊含著的是宇宙本體論的智慧。氣、道、陰陽、太極都在其中!

《周易》與《易經》的本質區別

伏羲的太極八卦是一個無字天書,《連山易》即《夏易》和《歸藏易》即《商易》也是無字天書。它們都沒有任何的文字說明,只是一個符號系統。

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

。”學術界一般認為是偽作。

周文王雕像

《周易》傳承自伏羲八卦、《連山易》和《歸藏易》,它們都是從宇宙本體元氣的角度來演繹事物的變化規律。就《周易》與《易經》的本質區別而言,一方面,前期的《易經》是無字天書,而《周易》則多了64卦的卦辭和384爻的爻辭的文字註解,另有孔子整理的《十翼》,又稱《易傳》;

另一方面,文王《周易》的卦辭和爻辭雖然是從占卜之用的角度出發的,但其中蘊含著哲學本體的智慧,也是老子道本體集大成之作《道德經》的重要源頭之一。

說《易經》是樸素的唯物論或辯證法,實乃是唯西方文化馬首是瞻,妄自菲薄、文化自虐和精神自我殖民的表現。《易經》是從道本體論的角度解讀宇宙之奧和人事要害的,道本體是心物一元、理氣一體的本體論。西方哲學對宇宙本體無解,唯物論是物質一元論,實乃是偽命題。辯證法屬於認識論,但卻沒有本體的承載。


文喜有話說 2018.2.6.


文喜有話說

《周易》的周有兩層意思,一為周普,二為周朝,周朝的意思說明其與夏商時代區別開來,《周禮•春官》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周普的意思是周易本身包括天地人中所有的變化,這體現了周普的意思,正如《繫辭傳》言“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東漢鄭玄在其《易贊》言:易有三易,曰簡易,曰不易,曰變化。平常我們主要取其變化的意思,因此《周易》就是周朝關於天地變化的書,以陰陽符號的卦畫和語言文辭兩種形式展示在文本當中。


《周易》從其內容看,有卦畫的生成排列,有文字的組成表述。

從文字看,可以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共計三百八十六條爻辭,六十四條卦辭。據太史公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是推演的結果便是我們當前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後來作‘十翼’使得周易由原來的卜筮之書向道德哲學之書進行了轉變,這主要體現在《象傳》中。從卦畫上看,六十四卦由八卦相疊而成,而八卦則是由陰陽符號三條所組成,之所以三條一方面,古人認為這分別象徵著天地人。

另外一方面,陰陽爻的遞變在上中下三次變化後,數字可以達到一種完滿。因此《繫辭傳》才講,“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別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易傳》被稱為“十翼”,包括《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大象傳》,《小象傳》,《彖傳》(上下),《繫辭傳》(上下),共十種。所以被稱作“十翼”。


《易經》泛指古代講變化的經書,其內涵比較大,從出土文獻看,目前帶有占卜性質的除了《易傳》外的所有資料都可稱為易經。主要特點是經文和卦畫,不包括易傳(指孔子所作“十翼”)。因此他倆的本質區別是概念的包含從屬關係。


安意如

我們今天所用《易經》就是以前的《周易》。易經裡面有三個分支,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還有一種就是我們手上用的《周易》總稱之為“三易”。《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時,他研究易經後所作的結論。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由此延續發展下來了。

《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的八卦位置(方位圖)和易經的八卦位置是完全不同的。黃帝時代的易是《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又是從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

有人說《歸藏易》和《連山易》是不是失傳了?其實這種易經在民間一直秘密地保留了下來。江湖術士的看相算命,《道藏》裡面的一些東西,古時的堪輿學等。

易經具有普世價值。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群經之首。隨著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迴歸熱潮,易經也普遍地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人們常常把易經的易理當做重點來學習,易經的理也很重要但不要困在裡面,否則很難走出來,有人學的真好但卻不會用。真正起用的是易經的實用性法則。易經的理、數、象稱為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數和象。易經當中的八卦圖、分宮卦象次序、京房十六卦變、十二闢卦以及六十四卦中的方圓圖是實用性法則的重點。古代的一些秀才,如果被困在了深山老林,用手掐指一算便可以找到突圍的方向。這就是使用了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中的方圓圖。易經的法則,用在哪個地方都是對的,都能夠說得通。


網絡時代BB哥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呀:

《易經》和《周易》的區別,就像「水果」和「蘋果」,「人」和「女人」、「酒」和「茅臺」的區別。

想要透徹的瞭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經學史。

下面我就對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做一個系統性的淺說,這個答案就不言自明。

如果嫌長,可以只看黑體字重點。

所謂的「經」,最開始就是指先秦諸子百家綱領性的學術文獻。

如《道德經》、《皇帝內經》。

先秦孔子儒家學派,主要傳授的【六藝】和相傳是孔子整理集結的【六經】:

  •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 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

所以,《六經》是儒家的教科書,那麼:


  • 第一,既然「六經」是「教科書」,就涉及到怎樣正確理解經文的問題。



  • 第二,因為六經都是比較古老的語言寫成,比較晦澀難懂。如最晦澀難懂的《書經》,很多章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兩朝。


  • 第三,我們知道孔子是有教無類,首次將貴族教育普及到平民階層,但是,當時貴族和庶人講的話不一樣,而且當時「言文分離」,《六經》都是所謂的【雅言】記載的。


所以,從先秦到明清,就有不少學者為【六經】做闡發、註解、詮釋。

在原始【經】的基礎上,形成了龐大的「經、傳、箋、注、疏、正義、章句」文獻。

如《春秋經》除了《春秋》,還包括《春秋三傳》:

《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指的就是註釋《春秋》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夾二家已失傳。

正是因為《春秋》經文言簡義深,如無註釋,很難理解。

漢代漢武帝時候,獨尊儒術,儒家大翻身,成為官學,儒生集結整理儒家文獻,《樂經》經過秦代焚書和戰亂已經散佚,一共也就是《五經》。

當時朝廷設立「五經博士」,比如我們所知的董仲舒是【春秋經博士】。

我懶得打字,引用復旦大學經學史專家朱維錚先生的論述:

引自:朱維錚. (2002). 中國經學史十講. 復旦大學出版社.頁2

後來加上《孝敬》《爾雅》……等儒家著作,唐代形成了《九經》,宋代產生了《四書》的概念,到明代形成了所謂的《十三經》。


綜上所述:

1、漢語中的【經】、【經典】,廣義上指諸子百家的核心學術文獻,狹義上就是專門指儒家的傳授講學的文獻,古人讀書的「教科書」。

後世【經典】的意義進一步的泛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經過時間的沉定的傳世之作就是【經典】。


2、先秦的儒家文獻【經】按照文獻性質可以分為六類:《易》《書》、《詩》、《禮》、《樂》、《春秋》。


3、到漢代《樂經》失傳,經過儒生整理儒家經典就只有五類,也即《五經》:《易》《書》、《詩》、《禮》、《春秋》。

也有說《樂經》被編入《禮經》中。



那麼,《五經》或者《六經》這幾類文獻分別是怎樣的性質呢?

古往今來,有很多人都做過定義,我引用以下幾種:

先秦 《莊子》:

  •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
  • 《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 《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漢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 《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 《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
  • 《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
  • 《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
  • 《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
  • 《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
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漢 揚雄《法言》:
  • 說天者莫辯乎《易》;
  • 說事者莫辯乎《書》,
  • 說體者莫辯乎《禮》,
  • 說志者莫辯乎《詩》,
  • 說理者莫辯乎《春秋》。


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概括歸納,我還是引用顧頡剛先生的:

引自:顧頡剛. (2009). 中國史學入門(大家小書). 北京出版社.頁28-37

如果你還是一頭霧水,我就用最簡單易懂的話,歸納一下《五經》文獻性質:

《易經》是占卜術數之書,相當於上古的「自然科學」一類的文獻。


《書經》是記錄上古君王言論的文獻,相當於領導人講話,比如《鄧小平文選》之類的文獻。《尚書》的稱謂是漢代才有的。


《詩經》是上古各個諸侯國中廣為傳唱的詩歌,相當於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詞。


《禮經》是記載上古國家制度、禮儀規範的文獻,相當於今天的憲法之類的文獻。


《春秋經》就是記載歷史的編年體史書。

知道了經學基礎知識以後,我們再來談周易和易經的區別。

【易】之思想的核心就是八卦,八卦的創始人,傳世文獻記載不一,多認為伏羲所創。

當然伏羲是傳說人物,肯定不足信,不在討論範圍之類。

《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我們常說【三易】,也即夏、商、週三個時代的:《連山》、《歸藏》、《周易》。

【三易】之間的區別說簡單一點,就是夏、商、週三個不同時代,不同占卜方法。一般人知道這一點就夠了。

想知道更學術一點,我還是引用專家的論述:

引自:徐敬修. (1926). 經學常識. 大東書局.頁12-14

由於《連山》、《歸藏》失傳已久,所以,現在說【易經】就等於是說《周易》。

《周易》相傳是文王姬昌所做,《周易》又分為【經】和【傳】兩部分:

  •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前面說了,【傳】是對【經】的註釋和解讀。

《漢書 藝文志》的對《六經》排序是:易、書、詩、禮、樂、春秋。所以《易經》是群經之首。

那《易經》為什麼是「群經之首」呢?

所以,《易經》相當於西方人的古希臘哲學,猶太人的《摩西五經》,印度人的《吠陀》,是中國人的信仰之源和思想之源。是我們這個民族區別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地方。

----------------------------

綜上所述:

【易經】是一個抽象的集合概念,指八卦卜筮之類的所有著述,包括【經】和為【經】作的傳、注。

《易經》包括【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由於《連山易》《歸藏易》散佚丟失,只剩下《周易》,那麼《周易》就和《易經》等價了。

《周易》是周文王姬昌的占卜著述,後世為詳盡的闡發其思想,為之做的「傳、注」就叫做《易傳》。

這就好比:

  • 一個家庭(易經)中有弟兄三個(三易)。
  • 老大(連山)、老二(歸藏)都丟失,只剩下老三(周易)。
  • 那麼,老三和老三的生的兒子(易傳)無疑就能代表這個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