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不臨古碑帖,以今人為師可行嗎?

彭林靈

學習書法不臨古帖,可以以今人為師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學習書法不能學習今人,一定要臨習古帖。

字帖是我們學習書法的範本,是故人留下來的最經典的書法作品,學習書法,當然要學習經典,學習古代人最優秀的作品。

現代的作品,你根本不知道好壞,有可能你認為很差的作品,將來會傳世,成為書法大師,你認為寫的非常好的,幾十年以後就無人提起,甚至被人唾棄。

就像啟功那個年代的書法家,當時在書法上比啟功名氣和威望大的人有的是,現在這些人的作品都去哪了,你還記得他們嗎?你見過他們的作品嗎?沒有,我們只記住了啟功。啟功的書法上不可以作為字帖學習,何況其他人的呢。

還有繪畫大師黃賓虹的畫,他在世的時候可以說一幅作品連一顆白菜也換不回來,齊白石落魄的時候,一幅畫還能換一顆白菜呢。去年6月份,黃賓虹的一幅《黃山湯口》,賣了3.45億元,當年有誰看的懂黃賓虹。

大師是超越這個時代的,我們當代人看不懂,所以我們要學習那些已經被承認的大師。


黃賓虹《黃山湯口》

你覺得呢?


不二齋

當然不行,必須得以古帖為師。今人也是學古人字帖得到的知識,而且也可能只是學其一二,那何不直接學古人呢?古人有言…學其上得其中,學其中得其下,而學今人則是學其下,那能得個啥?

中國書法燦若繁星,數量眾多而又各具特色,現在信息發達,通過電腦,可以學到,看到更多的書法字帖,只要能從,所有的字帖中,學到一二,或是幾種中的一兩種,就可以名聞天下,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我寫的硬筆字,這也是借鑑了幾種字帖,融合在在一起而且出來的,當然是以趙體為主。

古人對於書法的研究,可謂窮其一生之力,古人的書法家,首先是一個文人,是詩人或畫家,然後才是書法家,只是看他們在哪個行業的造就更高,才在哪個方面更有名,這是現代人所沒法比擬的

現代人對書法的研究,大部分只侷限於技的展示,而沒有內在的東西,而古人對書法的理解比較深邃,更注重於意的表達

但是學習書法,可以學習現代人的基本入門知識,可以讓自己迅速入門,然後再自己進行摸索和學習,這樣得到的知識才會永固。

古人可以通過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或喜或悲,都會通過筆端來表達出來,這才是藝術…


玉鄉大哥1



態度決定行動

在今人的指導下,刻苦研習歷代法帖,是最正的路子。從技術上講,臨摹時人不定型的書作,一旦寫熟默認,要改變它就有點像走正步“順拐”的味道,歷史上忘琴三年再學的典故就會重演。從生產、生活的現象來比喻,如果不分良莠,誤把稗子當穀苗,那是註定顆粒無收。


三上詞話作者

《書法學習貴務實,何需厚古薄今?》

一、是好書帖都值得我們學習,何需分個古今?

站上今人肩頭,再學古人會不會效率高一點?

書法學習完全不必厚古薄今,古代沒有啟功體,想學也沒有!

古代沒有田英章楷書,想臨古碑也沒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古人書法故然博大精深,但是時間久遠,我們沒有機會拿到古代書法家的手跡來借鑑臨寫!

管他今帖古帖,能讓你快速寫好字就是好辦法。書法學習有字帖,不要老師也行。

二、學習書法務實選帖最重要;

在異口同聲“只學古帖"聲中,啟功大師的啟功體已"數萬人民幣”一平尺。田英章先生工楷也快3萬一平尺了。

流行就有流行的道理。至少師兄師姐們已幫你證明了他們書寫的書帖會帶你成功,你不用走回頭路?!沒有風險的路不選選誰呢?
在口水仗中,田英章楷書培訓佔據中國書法入門培訓半壁江山?

西方科技日新月異,中國書法幹嗎都有厚古薄今呢?

市場有需求的書法就是活力所在?!

三、明代以前古帖都不是手跡,最多就是刻版;不加分析地臨寫,就會成為雕刻體;


歐陽詢的楷書當是歷史第一,但是誰都可以看出,再好的九成宮也不不象歐陽詢的手跡。臨得越象九成宮,只能越象刀刻版。

必須記住“古帖,楷書大師歐陽詢《九成宮》夠出名,問題是那個版本是歐陽詢的一手真跡呢?”

學習書法首先是為了寫好字,能教會社命大眾寫好字的書法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趙孟頫的書帖,不算古帖的古帖,也許那才叫實用書法範本;

趙孟頫(趙楷)的行楷體也許才算是實用的書法。寫多了趙體,你會發現你的硬筆也不知不覺中好了起來!


創新炎黃

如果今天的書法家有深諳古法之人,也未嘗不可學習。之後在上溯即可。但是很遺憾,至今我所瞭解的,今人還沒有深諳古代書法精妙之處的人。應該說近100年是沒有,以後還不好說。



如果你只是想把字寫好,不涉及藝術,我建議你可以學學田英章和盧中南。這二位書法家在當今楷書界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他們也出版過很多的楷書教材,比較全面。對於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如果你學的是書法,最後要過度到藝術範疇,我建議田英章和盧中南只作為基礎輔助和入門即可。主要還是臨摹古人的。如果喜歡歐體就臨摹歐陽詢,結合姚孟起的對照進行臨摹。堅持下來會有好的成績。


書法影響力

度道書法君認為這個要看你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第一,有位老師曾經說過,學習書法可以分為三類。

1,修身養性。作為鍛鍊身體,打發業餘時間的一種方式。

2,競技場,參加各種書法比賽,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參加各種比賽,比技法,比功力,非要分出個123。

3,傳承歷史,記錄時代。就像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歐陽詢的九成宮等,不僅僅書法好,文章更好。

第二,如果你只是想把字寫得漂亮一點,工整一點,隨便寫寫,只作為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未嘗不可。可以找一個今人寫的比較好的為師。

第三,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書法,認識書法,進入到真正的傳統書法中來。臨摹今人的作品就走彎路了。古人留下了大量的書法墨跡和碑帖,每一件都值得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


度道書法

如果你並不是想在書法上有多大的成績,只是想把字寫好,那學習今人書法未嘗不可。

這好比學唱歌,今天流行《荷塘月色》,我們去KTV學幾個小時,明天流行《小蘋果》,我們再去練一練。外出應酬時,這樣多少總能應付一下,不需要我們從小去吊嗓子,識簡譜,我們並不想當歌唱家。

但若你真心喜歡書法,想在書法上有所追求,那你一定要師法古人。有人講,如果你寫得一手好顏體或柳體,尚可在書壇立是,但你去學今人,極可能被淘汰。畢竟法帖是經過千百年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經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當然不可以,取法晉唐才能入書法正道,因為書法的根在那裡。而且取的法並非指形似,而是指筆法。唐代以後筆法失傳,近現代筆法走入誤區,只能用勾描填畫的方法用很慢的速度去畫字,從根本上失去了書法的法度,嚴格上說己非書法。所以想要探究書法的根本必須從古碑帖中去尋找,近現代書法不可學。


晉唐筆法

學習書法不臨摹古碑帖,而直接學習當代人的書法,以今人為師,我認為不妥。

有人認為當代某些書法家,在展覽會上展出的作品,真漂亮也許更容易學。於是就拋開古貼去跟風學今人的字體去了。其實這是很危險的舉動,因為一旦走上偏門,也許就會再難回頭了。


古人云,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也就是說,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比如說,要學習魏碑,就要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碑刻中去探索。要學楷書,就要學習唐楷。而要學習行草書,就得到晉朝的大量手札和字帖中去摸索了。

古代的碑帖很多,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從中學會選擇。一般認為,經過幾百年顛沛流離而流傳下來的,基本上都是精品。

其實我們通常說的,取法乎上,就是溯本尋源的一個過程。而今人的書法,與古碑帖的水平還相去甚遠,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我們不能直接從師今人的原因。



當代書法家田蘊章先生,學習歐楷大半生,稱得上“津門歐楷第一人”。他在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的書法講座中,曾經語重心長的告誡學書法的年輕人,“楷法學歐莫學田”。雖然有自謙的成分,但對於我們初學書法的朋友們來講,也算是一句至理名言吧。



雲中揮毫

個人認為可以今人書法臨習入門,再臨古碑帖,因為臨今人書法入門交較容易,再在入門的基礎上臨習古貼,才能更好的理解書法技法,運筆技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