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愛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

一木二影

我最愛的粽子味道,現在市場很少有賣的了,就是兒時母親親手包的小米+花生米的粽子,現在想想那甜糯滋味依然在口邊,很是想念。

我小時候很挑食,按照母親說法,那時候農村那麼貧窮,本來就沒啥好吃的,我還挑三揀四,不好養活。

比如大棗補血,可不知為什麼,我只吃新鮮的生棗,一層皮的小酸棗也吃得歡快,可一旦大棗包裹到粽子裡,我就非常討厭那個味道,每次要把大棗偷偷扔掉,都會被母親教育上半天。可這個真沒辦法,吃不吃與營養高低無關,我油鹽不進,就是不吃。

所以那些年,母親端午節包粽子時,會再泡一些花生米,包一些放了花生米的小米粽子,她知道,這個是我最愛的味道。

包粽子絕對是技術活兒,有經驗的農村女人,包的粽子所留空間合適,既能保證米吃水漲大能放開身,又能保證成熟後粽子緊緻好看。

包粽子的小米要選粘性高的,或者直接用大黃米。而且小米很耐火,就像熬稀粥一個道理,煮不到時間,米粒不糯,根本不好吃。所以煮粽子要耐心,又是大火又是小火的,光煮粽子就得6個小時左右。

煮粽子時候,同時放入洗乾淨的雞蛋一起煮,粽子雞蛋也沾染了粽葉的清香與米香,比白水煮雞蛋好吃許多倍。自從有了花生小米粽子,端午節就成為兒時我一心一意盼望著的節日了。

這些年生活好了,超市裡肉粽、蛋黃粽、甜粽、鹹粽,五花八門的粽子,選擇機會越來越多,卻再也吃不到兒時母親包的花生小米粽味道了。

小腦萎縮的母親,現在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認識了,更不記得端午節,也不知道姐姐在陰曆五月初一折來的幾支艾代表什麼,她擎舉著一支艾,笑得像個孩子。而我們,也就當母親是孩子,在五月初一,給她過小端午節,祈願她無病無災,健康每一天!

端午節,你還會親手包粽子吃嗎?


阿兮隨筆

北方的朋友說:“粽子就應該吃甜味的,選用上好的糯米包裹著大棗、花生、紅豆,煮熟後蘸上白糖,別提有多好吃了!”

而南方的朋友則認為:“不包肉的粽子都是邪教!包上鮮肉、鹹肉或者鹹蛋黃,筷子一戳,肉味立刻散發出來,那叫一個香啊~”

要問我最愛吃哪種?當然是下面這種:

紅棗粽子是一道傳統的美味吃食,是由糯米、小棗、粽葉等食材製成的食品。做法簡單,營養健康,並具有養益氣、補脾健胃、輕身延年和可防癌抗癌等功效。

粽子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轉眼間,端午節要到了

對食物極其講究的中國人來說

粽子是甜吃還是鹹吃?

又成了南北方人爭論的焦點

一年一度的南北粽子大戰要開戰了

粽子口味大戰你站誰?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種類也很多,你愛吃哪種?

(視頻馬上更新,關注@漫談北京 為我評論轉發哦)


漫談北京

我最喜歡吃蛋黃肉粽

做法很簡單首先準備食材↓↓

1、將肉切成兩指寬的大塊,用生薑、鹽、老抽、黃酒醃一天左右。

2、將糯米洗淨浸泡5小時左右,在瀝乾水分,加入適量的鹽、老抽,拌勻調味。

3、在摺好的粽葉裡放入1/3的糯米,在放入鹹蛋黃和醃製好的肉,最後在放入糯米並壓緊,紮好粽葉。

4、在高壓鍋中放入水和粽子,壓45分鐘即可。

接下來分享6種包粽子的方法記得收藏哦↓↓↓

最後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無論你買的是粽葉還是葦葉都需要放在鍋中煮10分鐘左右,如果你是買的乾的話,在煮之前還要浸泡一下,這樣子可以讓葉子更加柔韌和衛生!

提前祝各位老友端午節快樂。

大熊叨叨叨

有著江淮飲食文化特色的豫南,魚米之鄉,端午節和過年同等重要。重要的社會關係要相互隨禮拜訪,包括同事、朋友、親戚。

端午最愛原生味道的粽子,人口多、有老有小的家庭,有的會加上紅棗,就是極品了。


這有講究。江淮飲食重原滋原味,端午的粽子,過年的餈粑,還有中秋的湯圓,都是糯米加工的美食。大米不像麵粉,很少花樣,做出這些已經是極致狀態,非得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才會慶典一樣的做來。

傳統的做法就是原生的味道。糯米淘洗乾淨泡著,現去屋後竹園拾來竹筍根部的葉子,回來洗乾淨。毛竹葉一張包一個粽子,大約二兩米,煮熟有拳頭大,一個能吃飽。山竹的筍葉就兩張套疊包一個,大小差不多。
包好後,一大鍋煮了,大約半小時的樣子,鍋裡透出濃郁的米香就算好了。撈出來,泡在涼水裡,吃的時候剝開放碗裡,撒把白糖,當頓飯吃。女的一般給紅糖,又是一番風味。


普濟

第一次認識粽子,第一次品嚐粽子,是在八十年代末期。麥子已經收罷,秋玉米也趁墑情好種在地裡。一切忙罷,端午節也就到了。按北方家鄉的習俗,端午節這天中午要炸糖糕。此時,農民的生活已不象八十年代初那樣拮据了。有了麥子,磨成麵粉,把滾燙的開水倒入適量麵粉中充分拌勻,晾涼後揉光,搓成條,揪成大小均勻的劑子,按個窩,填上混有面粉的糖,然後收囗,捏緊,兩手按成扁圓形,順著鍋沿滑入溫油鍋中慢慢炸至,直至炸成金黃色撈出。奶奶坐在案板旁,有條不紊地做著這一切。


這時,院子裡傳來父親熟悉的腳步聲。輕快、沉穩。這是有什麼好消息的節奏。“娘,這是我給人家幹活人家送給我的,您嚐嚐”。父親把四個玉米葉包著細麻線纏著三角形的東西遞給正在忙活的奶奶。奶奶翻了一下油鍋裡的糖糕,把玉米葉(後來才知道叫粽葉)裹著的三角形東西剝開,一個潔白的米飯糰象個大白胖小子一樣呈現在面前。我偷偷嚥了下口水,心想,這是什麼?一定很好吃吧。

午飯時,一家人坐在一起,桌子上除了糖糕和每人面前一碗肉絲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這四個潔白的米飯糰了。父親告訴我們,幹活那家人說給四個是希望我們四季平安 ,日子越過越甜。奶奶讓父親再去幹活時謝謝人家。我家七個人,米飯糰分成八份。飯糰裡面竟然還藏著紅棗和花生。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軟糯香甜,根本不是大米做的(後來才知道這東西糯米做的,叫粽子)。就這一口,回味無窮,誘惑著童年的我。日子真的越過越甜。一直到今天,大棗、花生、糯米、白糖成了我揮之不去的端午記憶。軟糯香甜的端午粽伴我度過每一年的端午節。



只想淨淨地讀一本好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味道永遠是最好的!

端午節一到,最想說和最想吃的可能就是棕子了。中國是棕子之發源地,各種各樣的造型、用料和味道應用盡有,五花八門,但有一個相同的那就是用糯米做主要原料。!

說到粽子,粽子的餡料和味道,你喜歡的味道?客觀的說:我品嚐過了很多地方的粽子,各地的棕子都很好吃、都具備了當地的特色,吃起來很爽口、也很健康綠色,有甜味的、也有鹹味的,而且餡料也是豐富多彩的!



今天我來說說一種鹹甜雙並的棕子,朋友們也許有吃過、也許還沒有吃過?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各種鹹甜雙並味道的棕子供大家一起分享:

這種棕子出自於廣東潮汕地區,大家也許比較清楚,潮汕地區是著名的美食之鄉,小吃特色極具豐富,在眾多特色小吃中,棕子是比較讓人喜愛之一,本人也是非常喜愛吃這棕子了!這種棕子是用清洗乾淨然後經過滾水煮涼幹後做為外包的,裡面的餡料有:糯米、五花肉、綠豆沙、蛋黃、蓮子、蝦仁等調配而成的,其中的綠豆沙是甜的,經過幾個小時的煮熟後就可以出鍋了,這種棕子六成是甜味,四成是鹹味,吃起來油而不膩,潤滑爽口,有3塊錢到10塊錢大小不等。這種棕子確實比較好吃!適應於任何人、任何口味,值得大家品嚐的舌尖上的美味!

一看就讓人食慾大增、而且顏色鮮豔的潮汕雙拼棕子!


百說不如一嘗試!大家說好才是真的好!謝謝大家!


聖潔飄香

端午是一縷芬芳滿口的粽子香

端午是一縷芬芳滿口的粽子香

解開粽葉,就解開了詩和遠方。起初,五月初五,時人為了不使魚蝦損傷屈子的軀體,紛紛投粽入江。後來,吃粽子逐漸演變成端午節的傳統飲食習俗。古代詩人興之所至的詩裡行間,自然少不了這一舌尖上的美食。

唐玄宗李隆基的“四時花精巧,九子粽爭新”,留下了端午食九子連粽(中)的吉祥食俗。唐代詩人姚合寫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詩句,說明吃粽子儼然成為大眾普遍風俗。宋代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道出了粽子的新品種“艾香粽子”。

蘇東坡品味了“蜜餞粽子”,留下了“時於粽裡得楊梅”的詩句。宋代張耒的“水團冰浸砂糖裹,透明角黍松兒和”,透露了粽子可以冰鎮“涼著吃”的食趣。清代林蘇門的“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醃酺貴,知味易牙同”,寫出了火腿肉粽的妙處。

(圖片來自網絡)


風月無邊天為誰春

你最愛的粽子是什麼味道的?又快到一年端午節了,粽子的種類繁多,你最愛的粽子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世界上,惟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說到吃,我的口味是不挑食兒,但是粽子例外。

上午剛發了一個和端午節相關的微頭條,今晚就看到了這個最愛吃的粽子的問題,也算有緣。我想說的是,我是河南人,卻不喜歡又甜又膩的這種北方口味的粽子。在#粽情端午#話題下,我不說假話了,我最喜歡吃的確實南派的粽子。---有肉有蛋的鹹粽子。這個不是說不愛家鄉的美食,是在是口味的偏愛而已。

我們家鄉的粽子,主要還是以甜味為主的,千百年一直這樣子的。主要的原料就是糯米,花生和紅棗了,味道也很好吃,又甜又糯的,但是不敢吃多,會有腸胃撐漲感,一頓吃上幾個河南粽子,管兩天不餓。

贊完老家的粽子咱們開吃南派的粽子了,南鹹北甜是主要的特色。最愛吃的廣東粽子,是在南方上班的時候,記得那年在南方過的端午節,然後有公司派發的五花肉蛋黃粽。剛打開肉粽的時候嚇我一跳,我說這裡面有肥肉怎麼吃的呀?看著別人津津有味的吃下,我禁不住的小口咬了一口。

我的天呀!真的太好吃了。沒想到五花肉包的粽子也是這麼的美味可口的啊。肉和蛋黃滑膩可口,但絕對沒有那種肥肉的油膩感,可能是裡面的蛋黃,糯米和各種豆類祛除了肥肉的油膩了吧?聞著粽葉的清香,咀嚼這蛋黃的鹹香,你會覺得這種民間的美食,要是天天的吃到該有多好!

又快到201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真的還想吃南派的五花肉蛋黃粽啊。家裡的甜粽就留給家人吃吧。現在家裡開始準備端午節用的艾草了,艾草驅蚊驅蟲驅邪,祝願大家身體健康,祥納百福!


農民妹子一枝花

我最愛吃的粽子就是老家那種特有的蜂蜜涼粽,每年的端午節大街小巷都是賣涼粽的。尤其是到端午節又是夏季很熱的時候,來兩個冰鎮的涼粽,澆是一勺蜂蜜,咬一口那簡直是太解饞了。這個涼粽是要把粽葉皮剝掉,把雪白的糯米粽放在碟子裡,澆上蜂蜜才能吃起來爽。這個可是陝西特有的粽子吃法,所以到陝西一定要吃一下,保證你一吃就愛上。


以前這種粽子裡什麼餡料都沒有,如今可是豐富的很,有豆沙,紅棗,綠豆等等。可是我還是最愛那原味的不加任何餡料的糯米粽!永遠吃不夠。


凌子看世界

關於粽子的甜鹹之爭,已經不只是粽子了,還有豆腐腦,上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在吃炒麵,她是山西的居然放的是鹽,我吃了二十年炒麵,都是放糖,她表示沒聽說炒麵放糖,我嚐了一下,哎呦,蠻不錯,口感一樣,風味完全不同。


我是山東人,所以從小到大一直吃的都是棗粽子,現在生活好了,粽子配料也豐富起來,現在粽子裡也會加一些花生豌豆之類的,我個人不太喜歡吃蜜棗的,總覺得蜜棗太甜,還有一股說不上的味道。





我自己包過幾次,本來想包肉的,但是我怕搞砸了,所以沒敢,包的時候用了一個粽葉,結果包成了平三角,後來我用了兩片粽葉,相當於加寬,好歹包出來了一個立體的三角。我們這很多鄰居,在端午之前都會來找媽媽幫他們包,因為他們自己都包不成,要麼是扁的,要麼扎不緊,煮出來可能裡頭都稀軟的,更有趣的是個別的煮成了一鍋粥。



過程很簡單,就是先把新疆大棗和生花生糯米提前一晚泡好,(我們本地的棗說真的,都是那種長得很規則,像個小冬瓜形狀,細長細長的,曬乾的沒什麼肉,大部分是直接吃了,或者蒸熟了用酒釀,做成酒飲棗)粽葉也提前泡好洗淨,然後第二天下午的時候,媽媽會整整包三個小時,滿滿一大鍋。




我不太喜歡剛煮出來的,還是喜歡那種煮完以後用涼水泡著,勤換水,越泡越粘,特別推薦,我是很喜歡裡面放一點豌豆的,因為以前豌豆不是很好買,所以媽媽會把豌豆燙一下,半生不熟的放到冰箱裡凍著,(不知道生著放進去這種半生不熟再包到粽子裡哪種口感更好)用的時候取出來化凍,直接和大棗,花生一塊包進去,一顆粽子裡放和十幾粒就行了,喜歡的就多放一點,它不會很搶粽子的味道,增加了粽子的口感,我是很喜歡這個“面面”的口感的。



現在還沒有品嚐過鹹味粽子,不知道味道怎麼樣,我喜歡吃肉啊!有沒有吃過的小夥伴給講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