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宋《太平御覽》中雲:"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舉世矚目,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世界美術史的奇蹟。我收藏的這一組四件隋唐時期的圓雕白玉伎樂飛天,靈動優美的造型不輸敦煌飛天,是敦煌飛天的立體體現。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印度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在印度文化中,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來說,它不是一位神,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複合體。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飛天形象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和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隋代以後,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演變成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飛天形象。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中國本土道教把羽化昇天的神話人物稱為"羽人",把能在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仙。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原後,和中原的道教交流融合,到隋唐時期,中原文化風格的飛天形象逐漸成熟,此時的飛天束起髮髻,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秀骨清像,身材修長,嘴角上翹,微含笑意,體現中原文化的審美情趣;同時又裸露上體,脖飾項鍊,腰繫長裙,肩披綵帶,帶有西方的風俗情調,中西合璧,是佛教飛天和道教飛仙完美融合。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這一組隋唐時期圓雕白玉伎樂飛天,抱起了各種樂器在空中飛翔,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綵帶,迎風舒捲。四周雲氣飄流,襯托著飛天迎風飛翔,動感強烈,姿態優美,富有生氣。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和田白玉,玉質精良,雕琢精美,線條流暢,四個飛天或彈琵琶,或持橫笛,或吹蘆笙,或輕歌曼舞,飛行姿態不一,有的橫空飄遊,有的騰空而上,有的腳踩祥雲,直衝雲霄,飄曳的衣裙 ,飛卷的舞帶,身姿舒展曼妙,神情各異,陶醉怡然,體現了隋唐匠人高超的雕琢技藝。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兩晉南北朝,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原的人物雕塑藝術表現技藝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隋唐時期的雕塑藝術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圓雕人物塑造神情生動,動態精準,比例協調優美,從遺存至今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石窟造像和壁畫上可見當時的藝術成就之高,玉雕藝術在同時代也深受造像,壁畫,佛教文化的影響,雖然目前隋唐玉雕器物存世的精品不多,但從這些遺存的器物上,隋唐時期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欣賞一組隋唐圓雕白玉伎樂飛天

李白有一首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昇天行",是不是很貼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