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遇到了“隔輩親”

前幾天,心理諮詢室來了一位年輕的媽媽,進門還沒坐穩,連珠炮式的抱怨就噴湧而出:我再也忍受不了,他們簡直是太過分了!這樣簡直就是在害孩子……

我觀察到,這位年輕的媽媽其實是很文靜的樣子,應該是什麼事情實在刺激到了自己,才會如此情緒激動和失態。

“科學育兒”遇到了“隔輩親”

詳細詢問後方才得知,原來是她和為自己看孩子的公婆,因為三歲兒子的養育方式問題發生嚴重衝突,作為兒媳自己很不同意公公婆婆的養育方式,但為了家庭關係不便表現的太強烈,可丈夫對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按自己要求進行溝通,所以覺得很苦惱、很無奈甚至很憤怒,因為她覺得按照公公婆婆這樣的養育方式,將來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任性、甚至喪失生活和社會能力的人。

經過詳細溝通,我大概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位媽媽是個小學老師,兒子現在三歲了。因為平時她和丈夫都有自己的工作,於是就把孩子交給退休了的公婆帶。可是她發現,作為退休幹部的公公婆婆,居然“一點也沒有科學教育理念”,比如:會追著孩子餵飯,會允許孩子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零食,尤為可怕的是他們居然給孩子“偷吃含有防腐劑的火腿腸”……

是的,對於這一代年輕的爸爸媽媽來說,“科學餵養”、“科學教育”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由於各種時代信息等特點,他們往往和上一代人有不同的育兒理念,極端時甚至會覺得上一代的育兒方式,簡直是在“耽誤孩子”。

客觀地說,我很理解這個媽媽的感受,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一個時代的特色,而這個“特色”往往是這個時代的年富力強者最能敏銳覺察到的。就比如食品問題吧,近些年食品安全問題始終是各大新聞媒體重點關注的問題,添加劑、防腐劑等食品安全被關注,因為這確實是可能影響人身體健康的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一旦到了老人眼裡——則可能會被忽略,因為爺爺奶奶愛自己的孫子心切,往往就可能會以“少吃一點沒關係,又不是每天吃”等等作為藉口作為屈服於孩子要求。

“科學育兒”遇到了“隔輩親”

其實在平時的心理諮詢工作中,類似的例子很多。甚至有很多小夫妻因為在孩子管理方式上與上一代的衝突,而導致小夫妻之間也產生重大沖突,進而影響夫妻感情的事件發生。那麼,在這樣的問題上,究竟是“誰錯了”?由此我想起了“代溝”這個名詞。

代溝在心理學上一般叫做“世代隔閡”,是指一代人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背棄上一代人原有的觀點,有了新的見解而造成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的差異。代溝往往的因為年齡或時代的較大差異而形成的。一代人的世界,往往與另一代人截然不同。生活圈子不同,接觸的事物、人物各異,故此思想方法和行為也有差別。如果這種差別不加以改善而讓它擴大,兩代人之間便會形成一堵無形的牆,誤會便容易產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僅在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上,其實在任何一個方面,都可能會出現不同代際之間的觀點,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會造就不同的生活觀念。

就比如這個時代的老年人一定會有自己長期形成的時代烙印,這樣的烙印很難隨著自己步入老年時面臨新的時代而及時改變,於是就可能會和新一代在認知上不合拍,進而發生衝突。進一步來說:即便是這個年輕的媽媽,到了老的時候一般也一樣會像自己和公婆那樣,與自己的下一代產生這樣的“代溝”。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這樣的衝突就無法避免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我們看到衝突的本質,任何問題都會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

“科學育兒”遇到了“隔輩親”

心理學會告訴我們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那就是遇到問題首先要脫離具體事件導致的情緒,“看事件的整體背景”。

比如:這位媽媽可以看到的這件事的“背景”首先是:因為自己工作忙,所以兩位老人在頤養天年的時候,還在費心“幫助我帶我的孩子”——這點我們是要感激老人的,因為一般情況下老人帶一個正在好奇探索世界的三歲孩子是很累的。

其次我們明白了老人的時代烙印——很可能讓他們並不能和我們的認識保持完全一致這個道理,那麼在與他們意見不統一時,情緒就不會那麼激烈和抱怨,更不會有他們“故意害孩子”的不理性情緒。一旦自己情緒平靜下來後,彼此交流的語氣和方式就會有理性的表現,對方才有可能“也不帶著情緒去理解我們的意見”。

這裡只是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明“老年人和年輕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與教育理念不一致的一般原因”,當然,解決的辦法會隨著具體事件的不同而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遇到衝突首先看“大背景”,在此基礎上恢復情緒的平靜,然後再去處理具體問題——就會方便、有效很多。

我們是心理諮詢師,“極悅心理”可以和你一起改變你的生活,讓你的生活變得積極、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